从中日筝流派的比较看两国对传统音乐文化

时间:2019-12-07  点击:
手机版

  筝在中国已有2500至3000年的历史了。最初的筝为五弦,随着时代的发展,筝的弦数不断增加,至盛唐时期十三弦筝趋于普及。此时正值日本的奈良时期(710794年),为了国家的发展和革新,全面导入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十三弦筝也随之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日本化。

  筝,在中日两国虽然沿着不同的轨迹在发展,但是都形成了流派。关于流派一词,分别看以下几种词典的定义:1、《汉语大词典》第五卷[1]:(1)水的支流(2)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2、《现代汉语词典》[2]:(1)江河的支流(2)(文章或学术)源流和派别。3、《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版[3]:(1)水的支流(2)学术思想、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显然,我们这里所谈论的流派 是它们的第二个意思:文学、学术等方面的派别、(文章或学术)源流和派别和学术思想、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李军在《主要筝乐流派的风格特点及演奏提示》[4]一文中指出:流派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某些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统一体。另外,《日本音乐大事典》中 家元制度与流派的词条对流派是这样定义的:传承有特色的传统艺术风格及艺术组织的文化性社会集团。可见,艺术形成特定的风格与文化有很大关系。也或许是这个原因,同为筝这一件乐器,在中日两国都形成了流派,但是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却相去甚远。现就此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一比较。

  一、流派形成的时间规律

  关于筝的起源问题,历代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主要有四种说法:蒙恬造筝说;分瑟为筝说;西方传入说;起源于筑说。现在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可的是第四种说法。这里暂且不去讨论筝具体是如何起源的,但是从历史记载看――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是有关筝最早的文献记载,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也就理当比李斯的《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之后,筝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乐器,其形制和弦数也有所变化,尤其是弦数,从最初的五弦一直发展到现代比较稳定的二十一弦。虽然筝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把流派这个称谓予以冠名则已是20世纪。

  筝在1949年之前被分为南北两大流派,1949年之后又对流派进行了细分,分为五派、六派、九派等等,但是学术界现在普遍采纳的是五派分法。这五派分别是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这些流派的形成并不强调时间的先后并通常被视为同一时期产生。

  再看日本筝流派的形成脉络。在日本的奈良时期(710794),中国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平安时期主要用于雅乐中的管弦,谓之乐筝,乐筝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形式在雅乐中使用。

  平安(7941185)末期,筝开始流落民间,在京都上流阶级女子中,流行着用筝伴奏的歌曲。可是平氏灭亡后,这些女子大部分散到九州,于是她们拿手的筝曲便在九州北部流行起来。到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末期和江户时代(16031868),

  在九州久留米的善导寺中,有位叫贤顺(1547前后1636)的僧人,擅长音乐。他在学习传到善导寺的雅乐(称善导寺乐)的同时,还学习当时存在于九州的筝乐和中国的琴乐,并且参考这些音乐于16世纪完成了筑紫筝。

  17世纪,八桥检校(16141685)从贤顺的弟子法水学习筑紫筝,由于筑紫筝音乐注重精神,恪守严格的传承关系,仅仅作为修身养性的艺术使用,严禁为娱乐演奏,与大众格格不入。于是,八桥检校把筑紫筝的一些曲子加以改编,又增加若干新的创作,制定了筝组歌十三首和筝曲段物三首,由此形成了俗筝。八桥检校是俗筝的创造者,由他创作和改编的筝曲称为八桥流,是俗筝的一个流派,成为今天生田流和山田流筝曲的直接祖先。

  随后,八桥检校改革了筝的定弦法和演奏技法,改革之后音色变得柔和细腻;演奏手法比筑紫筝复杂,显得节奏明快、华丽、生动而富有生气,为一般大众所喜爱。

  1695年(元禄8年),八桥检校的门生北岛检校的门生生田检校(16551715)创立了生田流筝,成为这一流派的鼻祖。

  18世纪,山田检校(17571817)在江户创立了山田流筝曲。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得知日本筝流派的产生也就是筝的发展历史,以线形发展,其形成是纵向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这与中国筝流派的产生不强调时间先后是有差异的。

  二、流派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在中国,古筝自秦、汉以来从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长期的影响,并与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俗,在近代发展成各种不同风格的流派。

  何宝泉教授认为流派形成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导致各地区艺人相互交流的机会非常之少。所以古筝一般只为本地区具地方色彩的戏曲等伴奏,其中一些优秀的演奏人员开始独立弹奏,然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色彩的风格。

  筝家们认为,古筝流派的形成除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条件,分别是:(1)代表人物(2)代表曲目(3)演奏技法(4)旋法规律(5)音色。反过来说,一个流派必须具备这五个条件才能被认可独立成为一流派。

  总之,中国筝流派的产生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流派与流派之间几乎没什么关系,独立性强。

  在日本,俗筝流派的产生于筑紫筝之后,如前所述,17世纪,八桥检校为了改善筑紫筝与大众格格不入的境况创造了俗筝,产生了俗筝的第一个流派八桥流。八桥流的改革使筝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但是对筝曲在关西(现称京都)的普及作出重要贡献的则是1695年(元禄8年)由生田检校(16551715)创立的生田流筝。在生田流出现之前,筝和三味线合奏有时为民谣或流行歌曲伴奏。生田检校使筝参加了作为艺术音乐的地歌(特别是长歌、端歌)的伴奏,于是在艺术音乐中开创了筝与三味线的合奏,并使筝和三味线的合奏盛行起来。因此,可以这么说:是生田检校使筝曲与地歌这两种不同的曲种开始彼此交流,以致浑然成为一体。

  为了与三味线合奏,筝就不得不在奏法上作各种改革。首先是扩展筝的技巧,一些三味线的演奏技巧开始被运用于筝中;其次是研究与三味线的定弦法相适应的筝的定弦法,产生了用于组歌或段物以外的定弦法:除平调子外,筝组歌和筝曲段物开始多用属于例外的云井调子,此外还产生了中空调子。(具体的谱例见后面的 定弦)

  筝的技巧发展后,使用过去那种圆形指甲在演奏上出现了困难,于是把指甲改为角形,并且改变演奏时坐的姿势:斜对着乐器而坐(唯有生田流这么坐)。

  18世纪后叶,山田检校(17571817)在江户创立山田流筝曲。

  在山田检校之前,江户有筑紫流筝曲和三桥检校系统的筝曲,但都没得到普及。而且后来在关西形成的与筝组歌或地歌交流的筝曲,也不合江户人的趣味,因此即使安村总检校把门生长谷富检校送往江户从事筝曲普及工作,筝曲也还是得不到推广。

  改变了这种境况的是拜山田松黑为师的山田检校,山田松黑是一名医师,他出于兴趣从长谷富检校学习了筝组歌等,后来他把自己学习的筝曲写成谱子,题名《筝曲大意抄》出版。当山田检校得知从老师那儿学习的筝曲不合江户人的趣味时,便立志创作自己的新曲。他主要以净琉璃的河东节和谣曲为范本,创作了说的因素较强的用筝伴奏的歌曲。此外,他还对乐器进行改革,扩大了音量,并把生田流的角形义甲又改为圆指甲,正对着筝演奏,同时也出版自己的作品。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日本筝流派的产生主要和具体某个人关系密切,并通常以此人的名字命名流派。流派与流派纵向发展时关系密切,一个新流派的形成通常是对前一流派改革的结果,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

  三、流派的定弦及演奏形态

  1、定弦

  中国传统筝乐的定弦法,采用五度相生律,通常定弦为宫、商、角、徵、羽即do、re、mi、sol、la的五声音阶及其在不同音区的重复排列。这种定弦调式,根据不同乐曲的需要,还可派生出四种变化的调式,即以每个音为主音的商调式re、mi、sol、la、do;角调式mi、sol、la 、do、re;徵调式sol、la、do 、re、mi和羽调式la、do、 re、mi、sol。筝乐这种常用的定弦法,焦金海称之为筝乐第一定弦调式音阶(或称之为古筝第一定弦法)[5]。中国各流派的传统筝曲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定弦法。

  在日本,筑紫筝的定弦是以乐筝为基础的,这种定弦法以律音阶为依据,没有半音。根据已故音乐学家小泉文夫的意见[6],日本音乐中构成旋律的基本单位不是八度音阶,而是四度三音列,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度三音列并置就形成了音阶。

  律音阶的四度三音列由大二度加小三度两音程构成。两个这样的四度三音列并置成为律音阶。八桥检校改革了这种定弦法,以都节音阶来定弦,这也许是受三味线音乐的影响。都节音阶的四度三音列由一个小二度加一个大三度构成。 两个这样的四度三音列并置形成都节音阶。平调子是都节音阶最基本的定弦法,之后又产生了云井调子和中空调子等。

  由此可见,日本俗筝各流派的调弦法并不是都相同,即使有些调弦法一致,由于流派的不同,它的称谓也相异。

本文标签: 中国乐器网

上一篇:人琴“无声处”的内涵
下一篇:伽倻琴在中国的改良与发展

乐器大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