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与小丑”,戏剧表演中的“净丑”,脸谱的谱式、分

时间:2020-02-06  点击:
手机版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杭天琪的《唱脸谱》

  脸谱,是传统戏曲演员脸上夸张的艺术绘画,是舞台表演上的一种妆造设计。说起脸谱,印象中没见过几次,也就是年少时观看戏台子上的表演,远远瞧见那几副红红绿绿不同样式的“花脸”。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是情绪的反应。脸谱的刻画可以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唤醒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追求。

  “花脸与小丑”,戏剧表演中的“净丑”,脸谱的谱式、分类及色彩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中这样记载:“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由此看出,兰陵王因面若妇人,每次上战场的时候都带着假面,屡立战功,勇猛无敌一说并非无稽之谈,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高长恭骁勇善战而创的独舞表演在演出时也会佩戴面具,这面具对于兰陵王来说,不过是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古时候人们就对图腾文化有着深深的崇拜,在各种祭祀典礼上都会佩戴面具举行仪式表演,而这种带有宗教意义的舞蹈对民间舞蹈或多或少有着影响,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中就有着祭祀的用品。歌舞表演者佩戴的面具是将图案画在佩戴物上,而脸谱是直接在脸上绘画,这很可能就是戏剧文化中脸谱的起源。

  戏曲家翁偶虹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于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总的来看,“假面”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时兴于唐代的歌舞戏,那个时候就有了假面歌舞的说法,而贵州的“傩戏”面具与脸谱又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唐宋时期有了关于“涂面”的记载,元代出现了角色人物的“整脸”谱式,明代的昆剧已经逐渐成熟,行当细分精确,每个人物都有一个专谱。清代中叶,地方差异化明显,剧种繁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坊间艺术风格,随着戏剧的大热,剧目表演人物角色越来越多,行业内分工更加精细,脸谱妆容也越发精致。

  “花脸与小丑”,戏剧表演中的“净丑”,脸谱的谱式、分类及色彩

  脸谱的妆容

  “净”代表着花脸,“丑”是小丑,这是传统戏剧里演员的脸部化妆。都说隔行如隔山,内行人通过脸上的妆容特点就能判断出这个角色是英雄好汉还是奸诈小人,正所谓“粉墨青红,纵横于面”,每一副脸谱的绘画样式都与角色的自身特点密不可分,有时还会用夸张的图形变化来突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一)妆容图案

  [1]颜色

  花脸通常表现出性格豪迈粗犷,鲁莽蛮横等等,这些人物声音浑厚,底气十足,用现在的话来说,有一种大老粗的感觉,其中不乏帝王将相,下至是百姓屠夫,人物形象褒贬不一,代表人物有张飞、关羽等,这些角色都是花脸扮相。其中红脸多是表现忠义之士,黑脸正直勇敢、刚正不阿,而白脸扮相多是阴险狡诈之人,紫色则是表现人物神秘稳重,果敢机勇,黄脸有点顽固,性格残暴,金银色常用于神仙高人。在京剧中,以包拯为代表的黑脸人物象征着铁面无私,关公的红脸是耿直、真性情的忠义表现,红、黑、白这三种颜色,也是脸谱绘画里必不可少的代表色。

  [2]图案

  如包拯额头上的白月牙,这是他最明显的面部特征,孟良爱好喝酒,所以头上画有一红色葫芦,杨戬的三只眼,源于神话传说。《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关羽“身高八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这些都是人物的重要特征,在绘制角色面部妆容时,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代表图案是一定不能缺少的。

  戏剧家张庚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

  脸谱的妆容是千变万化的,净脸有着正净、副净、武净之分,每一个角色各不相同,丑角则是一个喜剧人物,通常是一些比较滑稽的角色,分为文丑和武丑。

  (二)谱式

  从构图上来看,分为以下几种:

  整脸:整个面部用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眉眼部分单独勾画,着重于面部表情肌肉纹理,突出人物的神态特点。

  三块瓦脸:脸谱中最基础的谱式,在整脸的基础上,用夸张的手法绘画眉、眼、鼻。整个面部妆容分割称三大块,形似三块瓦。

  十字门脸:顾名思义从额头顶部到鼻尖下,两眼之间横向绘画,主色调与眼部妆容有着十字交叉的立体感,整体构图好像一个“十”字。

  除此之外,还有六分脸、碎脸、歪脸、元宝脸、象形脸、神怪脸、丑角脸等等。

  “花脸与小丑”,戏剧表演中的“净丑”,脸谱的谱式、分类及色彩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脸谱元素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大到广告宣传、饭店招牌,小到汽车挂饰、手机吊坠,服装配饰等等实在是太多了,在一定程度上,这对脸谱文化传播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也使得更多人认识脸谱。现在的脸谱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基础上进行创新,一类是实用型舞台人物脸谱。

  [1]工艺型美术创作

  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戏剧文化中的色彩和传统图案来进行创作,再通过石膏、刺绣、绘画等手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脸谱工艺品。记得小时候路边卖的塑料面具,除了猪八戒孙大圣之类的,还会有水浒英雄人物等等,包括前一阵子流行的戏剧人物耳坠,这些都属于脸谱工艺型制品。

  [2]实用型人物脸谱

  根据历史记载,神话传说等等,不同的人物特点绘制出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人物角色脸谱,一般用于舞台表演中,比如一些茶楼的变脸表演,戏台子上的演出、社区的文化宣传表演等都比较常见。

  “花脸与小丑”,戏剧表演中的“净丑”,脸谱的谱式、分类及色彩

  脸谱刺绣工艺

  戏剧演员的戏服表现的的人物角色的身份地位、职业背景,而脸谱刻画则能看出人物的品德性格,是显露于面部的人物心灵画面,可以从中直接解读出角色的善恶,如文章开篇所说的“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单独的脸谱工艺制品可以让我们认识了解到这一传统文化,但是脸谱的文化内涵和它具有的更深层次的表现力是在戏剧舞台上才能发挥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服装的造型、脸谱的刻画,这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戏剧表演才拥有了生命力,我们才能够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篇科普类文章,我们对脸谱的起源有了简单了解,最主要的是学会分辨脸谱的谱式,以后若是遇到这类脸谱图案,除了赞美的话语之外,更可以侃侃而谈它的色调,谱式结构,对于脸谱的认识,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见解。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脸谱、中国脸谱

上一篇:戏剧尖兵 抗战呐喊(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下一篇:《第二钢琴协奏曲》乐谱之上,一句“献给尼古拉·达利”

戏剧曲谱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