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非遗天塔狮舞被好人中国工作站推送到临汾广场为市民

时间:2020-02-10  点击:
手机版

  黄河纪实新闻讯:为了给2020年的临汾跨年晚会增添色彩,好人中国平阳工作站特别邀请到襄汾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寺天塔狮舞,在临汾市平阳广场为跨年晚会做公益演出,得到市民的声声喝彩,天塔狮舞又名陶寺雄狮登天塔,是流行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的民间社火节目。其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艺术风格超然,在中国传统舞狮表演中独树一帜,享有“北狮王”的称号。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舞蹈类项目。

  

  狮舞,是中华民族欢庆传统佳节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唐时,宫庭舞狮规模已很盛大,称“五方狮子舞”。诗人白居易就对当时的舞狮作了形象的描写:“西凉伎,假面胡人家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帖银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襄汾舞狮的历史同样久远。现存襄汾丁村明清建筑上,有万历十四年(1612)“狮子滚绣球”的雕刻。清人李振声《百戏竹之词》之《狮子滚绣球》云:“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当时舞狮之盛况。

  

  陶寺舞狮,传说始于隋唐,绵延千余年。20世纪“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中断。1984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富裕起来的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陶寺村时任党支部书记、舞狮老艺人李登山主持恢复丁这项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

  

  早期的舞狮表演质朴简单,只有一个人引导一头大狮子表演。先是在领狮人的引逗下,活泼的大狮子眨巴着眼睛,在场地四周戏耍蹦跳,称为“踩四角”,高潮时,狮子扮着各种怪相爬上十来层高的木凳上显“本领”,有“回头咬尾”“后背挠痒”“嘴啃前腿”等动作。狮子在木登上循环表演,使四方的观众都能看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面上则有四人分别扮鸡、狮、虎、兔等动物,摇头晃脑,上下呼应,实为“扒四角”,起着保护板凳稳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的舞狮表演,对传统舞狮作了大胆改革:一是把原始的单个狮子的表演,变为两大两小群体狮舞表演。二是增加了“塔”的高度、引进杂技元素。三是领狮人和群狮互动,表演更有看头。四是对演出服饰进行了重新设计。五是吸收了传统戏曲京剧的锣鼓经,规范了音乐伴奏。经过一系列加工、改造和创新,使这一传统舞狮项目增添了动人的魅力。

  

  表演过程大体为,随着打击乐的响起,花开两支,一是在舞狮人的引领下,两大两小狮子,奔场亮相,先来个热身。四只精灵一会儿摇头、摆尾、转睛、动耳,一会儿蹲、立、奔,一会儿翻滚、搔痒、抢球、踩球,调皮可爱的样子不时引来观众们会意的笑声。与此同时,平地间几分钟内,一座29条扳凳叠成的9米塔台,快速、准确、稳固地叠起,好戏开场了。

  在急促的鼓点声中,飒爽英姿的领狮人,健步走向高耸的天塔,吸气定位,飞速地在塔内旋转攀爬,仅用7秒钟的时间即攀上9米高的塔顶,头顶板凳,双足朝天,直立倒书,一个潇洒的“福”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随后领狮人俯身吹哨,手摇绣球,招引群狮上塔表演。

  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两头大狮一前一后顺着天塔底部左出右进,钻孔攀登,四只小狮沿四角而上,途中或“倒挂金钟”,或“凤凰展翅”,调皮的姿势十分可爱。塔顶上的两头雄狮,各显神通,在高9米、长1.3米、宽25公分的板登上两头雄狮对头戏耍,不是相互“接吻”就是“搔痒”,这只仰视苍穹、那只俯瞰大地,威风凛凛,不可一世。高潮处,两只雄狮在舞狮人的引导下,从右向左直立180度跳到板凳另一端,若瑶池摘星,似天马行空。在人们的惊讶声中,一头大狮飞身一跳,便蜻蜓干点水直立在另一头大狮背上,摇头舞爪,唯我独尊。此时,锣鼓点紧密响起,两头大狮腾空直立,左右缓慢旋转180度,面向群众,两条喜庆的祝愿条幅从狮子口里似飞瀑而降(好人中国平阳工作站祝愿全市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好人中国临汾雷锋驿站祝愿大美临汾共襄盛举。)众狮子在领狮人的率领下飞速下自塔底,在热烈的掌声中卸妆、亮相、谢幕。

上一篇:中华之美——民族舞
下一篇:2019年“寻根之旅”夏令营黑龙江黑河营第三天——中

民族舞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