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国的舞蹈文化吗?

时间:2020-02-18  点击:
手机版

  中国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它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进而产生、发展,经过了几千年漫长的文明旅程,在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培育下,成为中华民族百花盛开的文化园地中一枝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奇葩。探寻中国舞蹈的历史踪迹,直至远古。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以流动姿态为表象的舞蹈艺术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原始的真迹,但大量古文化遗迹和历史文献、经书诗赋却给我们保留下来一些珍贵的历史线索和实物,从中我们不难寻觅中华民族古代灿烂的舞蹈文化。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陶盆内壁绘有三组结队跳舞的画面:在清凌凌的水边,五人一组的舞者面向一致,排列整齐,头上小辫子似的装饰和腰下小尾巴似的装饰摆向都整齐一致,他们手拉着手,迈着统一整齐的舞步,踏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跳着。那体态鲜活、生机盎然的舞姿生动地表现出原始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也充分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了这种群舞形式。

  据考古学家鉴定,这个彩陶盆距今已5800—5000年,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形象。但是,中国舞蹈的产生,绝不是以此为起点。舞蹈作为一种以形体动作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艺术,它的发生几乎是与人类的形成同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类前后肢的分工,正式告别动物界时,就逐渐具备了“手舞足蹈”的基本条件,随后,在漫长的征服自然,谋求生存的劳动中,产生了最古老的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舞蹈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中,狩猎是人们最主要的劳动方式。人们狩猎归来,为猎获了食物和遮身的兽皮而欢乐,他们聚集在一起,有轻有重地敲击着类似磬一样的石器,有节奏地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形态而舞蹈。《尚书·益稷》中所言“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正是对反映狩猎生活舞蹈的描写。

  从远古到今天,我国各族民间都有很多模拟鸟兽情态的舞蹈,如狮舞、龙舞、孔雀舞、鸲鹆舞等。在传统的舞蹈术语中,也有很多是用鸟兽动态命名的,如雁翘儿、龟背儿、双飞燕、大鹏展翅、虎跳、蝎子步等。这些都说明舞蹈的起源与狩猎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生活领域的逐步扩大,原始人的劳动生活范围也更加广泛。而反映劳动生活的歌舞也随之丰富起来,有了许多反映农耕劳动的舞蹈原始社会的人类,逐渐产生了朦胧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常以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崇拜。当时的歌舞,也反映出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每个氏族都有他们代表性的乐舞,用以歌颂本氏族的英雄或祭祀天地祖先。相传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几个祭祀舞蹈中,“云门”是黄帝时代的乐舞,“大章”是尧时祭上帝的乐舞,咸池”是尧时人们祈求五谷丰收的乐舞,“大韶”是舜时的乐舞,“大夏”是歌颂夏禹的乐舞。原始社会后期,即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已能制造出陶埙、石磬等乐器,先民的舞蹈艺术也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青海大通彩陶盆上的舞蹈图,考古学上还发现了不少岩画,描绘着远古的舞蹈形象。如甘肃嘉峪关西北黑山发现的岩画中,有一幅30人的舞蹈图,内蒙古狼山地区发现的岩画中舞蹈场面随处可见,有单人舞、双人舞,也有集体舞,有一幅四人队舞,舞蹈者勾肩搭背,连成一排,双腿微屈,似乎是踏地顿足,有人系着头饰和长长的尾饰,其步法和队形虽不如青海出土陶盆上所画的那样整齐,但可能更接近早期原始舞蹈的自然状态。到奴隶社会商王朝时,巫风弥漫。巫作为鬼神和人之间的中介,在巫术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歌舞娱神。唱歌跳舞是巫的专长,巫舞成了殷商时代舞蹈的代表。商代著名的乐舞,“大濩”就是由歌颂商朝第一个君主汤亲自到祖灵所在地桑林去求雨的巫舞“桑林”整理而成的。汤死后,其后代把此舞作为祭祀祖先的乐舞。此外,还有商朝祭祀的乐舞、“雩”和“爨”以及拿着五色羽毛祭祀四方神的“羽舞”等。

  由于一些原始宗教仪式的延续,巫风到周朝仍然盛行,许多祭祀的乐舞和巫舞也一直延续到周朝,而且有的发展成全民性的风俗性舞蹈。“蜡”是庆丰收、谢神灵的民间祭典,“雩”是求雨的祭典,“傩”是驱逐疫鬼的巫仪,这几种祭典都是商周盛行的全民性习俗,其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巫舞。巫舞也保留下一些而成为民间传统舞蹈,如东北的单鼓舞(也叫太平鼓),原先就是巫舞的一种,后来在长期发展中成为节日里跳的民间舞蹈。“六代舞”是把中国古代的祭祀乐舞,包括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个时代,由周王室整理,又称六乐或六舞。它开中国古代雅舞之先河,包括《云门大卷》《大章》《九韶》《大夏》《大濩》和《大武》。

  “六代舞”的演出礼制和用途都有严格规定。作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历代帝王无不因袭制作用以祭天祀祖歌功颂德,一直传到清末。“六代舞”和“六小舞”都是周王朝施行乐舞教育的典范,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必修科目。如果说周王朝极其重视乐舞的“治人”作用,把乐舞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话,那么整个奴隶社会时期,历代统治者都还把乐舞作为他们恣意享乐的宫廷艺术。无论夏桀、商纣,都拥有大量的乐舞艺人。因此,到奴隶社会末,许多自娱、自发性的群舞,发展成娱人、表演性的乐舞,同时也使中国舞蹈逐渐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随着西周王室的衰落,封建制度的兴起,奴隶社会的礼乐制度也“礼崩乐坏”,而被称为“世俗之乐”“郑卫之音”的民间歌舞,却逐渐兴盛起来。春秋、战国时代兴盛的民间歌舞,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歌舞艺人,同时也为汉代“百戏”及舞蹈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上一篇:盘鼓、腰鼓、秧歌、舞狮……郑州这个街道办举行的文化节
下一篇: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为中国加油

热点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