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舞蹈

时间:2019-04-10  点击:
手机版

舞蹈基础知识之中国古代舞蹈

中国古代舞蹈

1.神话传说中的乐舞

原始歌舞亦即指神话传说中的舞蹈,神话传说中的舞蹈大致有如下这些: (1)《大舞》,用以歌颂阴康氏发明创造了有利人的身体筋骨健康的舞蹈。 (2)《葫芦笙》,是纪念开天辟地、日月星辰的创造神——盘古的舞蹈,这种祭祀性舞蹈至今盛行于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之中。

(3)《扶耒》,是赞美伏羲氏发明结网捕鱼的功绩。 (4)《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

(5)《云门大卷》,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百姓,盛德如云功绩的舞蹈。 (6)《咸池》,咸池是天上主管五谷丰登的星辰,在远古社会舞咸池具有祈求丰收之意。

(7)《承云》,是祭祀云图腾舞蹈,该舞用来象征黄帝之功。 (8)《九渊》,是少皞时用来"谐人神、和上下"的祭祀舞蹈。 (9)《六茎》,是颛琐时用于"调阴阳、享上帝"的图腾舞蹈。

(10)《九招》、《六列》、《六英》,是帝喾[kù]时,歌颂上帝,求神赐福降吉祥的图腾舞蹈。

(11)《大章》,是歌颂"尧帝之德大明于天下"的原始舞蹈。

(12)《大韶》,是一个"击石附石""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礼仪舞蹈。也是舜帝时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

(13)《干戚舞》,是舜帝时,用以宣传"以德服人"道理的教化舞蹈。

2.原始社会舞蹈

原始社会的舞蹈起源于劳动生活,是反映劳动生活的艺术。促进原始舞蹈形成的基本动力是劳动,为舞蹈伴奏的音乐是劳动的节奏和劳动者的呼声。古代所谓"乐"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劳动动作、劳动节奏、劳动呼声升华构成一体的艺术现象。

3.原始社会舞蹈的形式与特点

原始社会的舞蹈动作简单朴素,几乎接近自然形态,投足以歌,集体歌舞,主要模仿劳动动作和各种鸟兽动作。舞蹈还处在即兴抒发阶段,情感真挚朴实。

4.原始社会舞蹈的内容

原始社会的舞蹈基本上是对原始先民生活的如实反映,它包括反映劳动生活、战争生活、歌颂氏族部落领袖、图腾信仰、男女婚配、锻炼筋骨、祭神娱乐等内容。

5.夏、商时期的舞蹈特点

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处于原始社会制度解体,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阶段。这一时期,阶级矛盾的出现,对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舞蹈不仅是自娱自乐,或祭祀图腾的表现工具,而且还有了很大的表演功能。乐舞奴隶的出现,扩大了舞蹈表现的范围。表演艺术日趋细腻,舞蹈技巧日渐提高,舞蹈种类也逐渐繁多。

6.我国舞蹈文化约有5千年以上可考的历史

从文物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祥是很早的。其依据是(1)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根据古代乐舞不分家的传统,可以推定骨笛的出现必定伴随高水平的舞蹈艺术。(2)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出土了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女神,被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女舞蹈家的塑像。(3)甘肃秦安天水大地湾出土了5000前的仰韶晚期的地画,画面上有3个执棒而舞的先民,该舞蹈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狩猎生活。(4)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和青海宗日舞蹈纹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两个彩陶盆内壁均绘有牵手而舞的舞人。舞蹈史学家认为:它们的价值在于持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产物。(5)江苏吴县江陵山良清文化墓葬出土了一枚透雕冠状舞蹈纹玉饰,是6000--4000年前产物。玉饰中间有兽面纹,两侧各有一舞人,头戴冠,甩袖而舞。

7.西周雅乐

西周雅乐代表着我国乐舞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是西周礼乐结合的精品。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乐使人从心理趋服于这种规范,礼乐结合进而达到"治道"的目的,这是西周统治阶级采用的一套治国方针。西周雅乐包含的内容有:六代舞、六小舞、散乐和四裔乐。"六代舞"是宫廷雅乐的主体舞蹈,用于祭祀和国庆大典。"六小舞"是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散乐"指的是周代民间舞蹈,"四裔乐"指的是周代四方边疆少数民族舞蹈。

8."六代舞"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六代舞"是西周宫廷雅乐的主要内容。周代出于统治集团"制礼作乐"的需要整理了它之前各代乐舞,又增加新创舞蹈,形成六代舞。六代舞在西周被明文规定出新的不同用途。如黄帝的《云门》用以祭祀天神;尧帝的《大章》用以祭祀地神;舜帝的《大韶》用以祭祀四望;夏禹的《大夏》用以祭祀山川;商汤的《大濩》用以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大武》是武王克商后新编舞蹈,舞蹈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六代舞根据其表演的形式分为两大类:即"文舞"和"武舞"。《云门》、《大章》、《大韶》、《大濩》为文舞,舞者执鸟羽或叫作"龠"的乐器而舞,以歌颂帝王以文德得天下的功绩。《大濩》和《大武》为武舞,舞者执兵器舞蹈,歌颂帝王以武功得天下的功绩。

9."六小舞"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六小舞"是西周统治集团专用于教育贵族子弟的舞蹈教材。它包括的舞蹈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帗舞》是舞者手执挂着丝绸布条的竹竿子舞蹈,该舞蹈用以祭祀后稷。《羽舞》,舞者执鸟羽而舞,用以祭四方;《皇舞》执五彩鸟羽而舞,用以求雨;《旄舞》执牛毛牛尾而舞,用以祀辟雍;《干舞》舞者执盾牌而舞,用以祭山川;《人舞》是徒手舞,即宴席歌舞。"六小舞"主要用于培养贵族子弟文化修养和强健身体,也可以说是礼仪规范式的舞蹈教材,西周根据不同年龄设定学习内容,循序渐进提高贵族子弟各方面的才能。

10.“八佾舞”

西周"制礼作乐"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不同人物有不同规格的乐舞,如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所谓"佾"是指舞队的行列,一佾8人,天子8佾为64人。这是古人运用阴阳八卦计算出来的舞蹈队形。佾数具有法定效力。谁僭[jīan ]越就要受到蹲大狱的惩罚。西周制定"八佾舞"的目的是为维护其宗法统治。

11.西周宫廷乐舞机构

为保持"礼乐制度"的顺利执行,西周统治者设立了乐舞机构。其规模相当庞大,据《周礼·春官》载:周王室乐舞机构自"大司乐"以下,共有歌唱、奏乐、舞蹈及其他相关人员将近1500人。礼乐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在各种场合的乐舞演出,负责对贵族子弟的乐舞教育。周代乐舞机构是中国第一所音乐舞蹈学校。

乐舞机构负责演出任务包括(1)各种祭典活动,如"六代舞""六小舞",这些舞蹈由王室贵族及其子弟来表演。(2)各种大规模的典礼活动,如军队凯旋、举行射仪、宴请宾客等。(3)宗教活动,如举行蜡祭、雩[yu]祭、傩[nuo]祭、祈年等活动。西周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整套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体制,其中乐舞机构负责对贵族子弟进行乐舞教育,贵族子弟学习年限从13岁到20余岁,学习进度按年龄排列。西周乐舞机构除了祭典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担当着政治教化的重任。

12.《诗经》与乐舞的关系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的内容。所谓"风"即指地方风格,在诗经中包括15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歌,因此,也称作十五国风。"雅"是正乐,由贵族文人所作,被认为是正声,是歌中正统,常在王室贵族家宴上表演。"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曲。《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能歌、能乐、能舞的诗章。《墨子·公孟》这样评价《诗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代诗、乐、舞三者不分家。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乐舞情况。

13.《楚辞》与乐舞的关系

"楚辞"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带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它是先秦北方文化与南方巫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春秋时代以来,楚国独立发展的地方文化代表,它直接反映了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风俗。楚国"尊神重巫",男女巫覡歌舞活动极其昌盛,风靡全社会。浪漫主义文学巨匠屈原创作了25篇楚辞,他在楚辞中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巫风巫俗,也真切地反映了楚国的巫音、巫歌、巫舞。其中最能反映楚国巫舞状况的诗篇是屈原晚年创作的《九歌》,《九歌》沿用了古代《九歌》的名称,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创作的祭歌。《九歌》共11篇,其表演采用了歌、乐、舞三结合的形式,忠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传统,舞蹈皆由巫觋来跳,既有独舞、群舞,也有歌伴舞。从排列顺序看,《东皇太乙》是群神会面的喜庆之舞;《云中君》是独舞,表演者以腾空翱翔的舞姿舞态表现云雾中的仙人。《湘君》与《湘夫人》连起来表演,表现湘夫人与湘君相爱相恋,又不能成为眷属的情绪。《大司命》是有歌有舞,抒发求爱之情的独舞。《少司命》是由一名男巫觋与数名女巫觋合跳的群舞。《东君》表现了太阳神东君对欢乐歌舞的流连之情。《河泊》表现了一风流倜傥的小生不愿与女友分手的难舍之情。《山鬼》表现一位凄楚丑陋女子的内心情感。《国殇》是男巫表演的士兵舞。最后一篇是欢乐送神舞,由一群女巫,手持花束,载歌载舞,抒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九歌》是典型的楚国祀神歌舞,它深刻描写了神人之间无缘相会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诗篇缠绵、凄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间接抒发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上一篇:芭蕾舞鞋的款式种类
下一篇:芭蕾舞四大“基本元素”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