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队伍不好带,你试过爵士领导力么?

时间:2019-11-04  点击:
手机版

  □波士顿咨询

  90年代初,时任波士顿咨询公司CEO的John Clarkeson就提出一个大胆而具有预见的想法:‘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应更像一个爵士乐队......领导应该融入群体……不能依赖于决策制定中的绝对权威……利用不同观点间的冲击……整个团队再也不分你我……’

  时间退至公元前500年,东方先哲老子便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概念,暗合了领导力的顺应自然、还政于民、为而不争。

  跨越古今中外,当西方现代音律之美遇上东方古老哲学智慧,其中蕴含的领导力及管理思维何其相似。

  为何重提爵士领导力?

  从外部来看,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新经济企业带动商业环境创新颠覆,而企业在敏捷智能的组织转型下,要求领导力开放协同、推动 “自驱”,加上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对领导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内部来看,企业存在“共创”、“共振”、“共荣”的困境,其中领导力难辞其咎。第一,面对变革,许多企业应变不力、难以共创。第二,在团队合作时,企业往往协同不畅、难以共振。第三,员工激励时,授权不足、难以共荣。

  上述外患内忧需要领导力的转身和升级:更强的内聚力、更高的原创力、更广的包容力。而爵士领导力则高度匹配当下应变、创新、开放、敏捷的竞争环境,也完美实现了高手集结团队的共创、共振和共荣。

  何为爵士领导力?

  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南部新奥尔良市为源头,爵士乐就以其“具有摇摆感的即兴”,富于变化和个性色彩,而在音乐丛林中备受瞩目、屹立不倒。

  仔细观察爵士乐团的准备和演奏,我们发现其具备五大行为特征“MAGIC”,从而完美创造多点协同的即兴表演。相应的,我们建议领导者将这五要素作为行动指南,以加速转身。

  爵士领导力的“MAGIC”五要素

  刻意打破旧习、创作去中心化

  “从来不要用一样的方式演奏同一首曲子”歌手Louis Armstrong的一席话将爵士乐手刻意打破习惯、拒绝循规蹈矩的独立精神彰显无遗。

  为了呈现精彩纷呈的原创佳作,爵士乐手普遍在深度、广度和角度三方发力:扎实的基础训练,如枯燥的基本和声和调式理论学习; 依靠多听、多练、多碰撞,识别和掌握更多风格、律动、solo、音阶等模块化元素和常见组合方式,借助大量吸收与练习内化成一种反射行为,便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作曲(“即兴创作”); 通过改变环境,迫使团队丢弃惯性程式,尝试不同路径。

  爵士乐的即兴创作并非完全是乐团领队一人的意志或在领导者的“授意”和严谨指挥下进行,而是一种去中心化、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共同创新,相比中央集权、被动式的创新,爵士乐团所产生的创新能量更为巨大。

  最简充足框架、热忱激发自治

  如同演奏家Charlie Parker 所言“只要给我八个小节,我可以将所知道的一切表演出来”——爵士乐手持有简约但充足的乐谱做指引,以此构成授权自治的最简框架,从而实现“有限框架内的无限自由”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和谐统一”。

  爵士乐手激发自治的根源首先来自对音乐源源不断、无法遏制的热忱。其次,领队的“定调”确保大框架犹在。此外,如果乐团由一群非常有能力的音乐家组成,那么领队将倾向于设置更简化的框架。领队还往往在演出前精心挑选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每位乐手的喜好风格、弹奏习惯,以此 “将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

  交响规划大局、适当共享领导

  爵士乐团的灵魂人物常常是身兼召集人和作曲人的乐团领队,负责编制演奏风格、配器方式、和弦主题等“交响化”规划。

  而真正演奏时,不同于交响乐团的指挥成为众人焦点,爵士乐团的灵魂人物隐匿于团队中,取而代之的是“适当共享的领导力”的产生:每位成员无主次之分,交替solo、焕发光彩;伴奏时则快速转换为支撑配合的角色。

  领队作为“隐形掌舵人”,必须具备更多的实战经验、更全面的专业沉淀;善于辅导催化,能在排练中帮助释放乐手的个人特色和团队的音乐张力;对团队目标(共创好音乐)的热情要超越私利,不因个人成就欲落入对他人即兴的指手画脚中。

  对团队成员,在适当的共享领导中,核心难点是如何甘为陪衬、互相扶持,甚至是身为伴奏者,通过音乐向独奏者传达建议。这取决于两项能力:善于赏识、进退自如的个人修养;以及精通广博的乐理乐器知识,敏锐地判断如何互为承接。

  视错误为无物、化错误为转机

  正如Miles Davis所言:“任何错误都能化为爵士......别害怕犯错,世上本就无错误之说。”爵士乐认为,错误只存在于传统音乐和固定制式中,今天的不拘一格、将错就错可能会铸就未来的创新华章,即“错误”反而能激发即兴。

  在乐手们管理“错误”的过程中,有三方面行为要素至关重要。

  积极看待:重识“错误”——错误并非不可原谅,并非“下次要避免的教训”,反而不破不立;在对待错误上也不仅是“容(忍)错”,而是进一步“融(合)错”,使其变为创新的契机 。

  主动对待:提前探索灵活应变的多种可能性。看不见的舞台背后,是爵士乐手日积月累地演习“错误”,从而磨练出一套 “转危为安”的技巧:爵士乐手在练习时经常将不同琶音放到同一和弦里实验。

  趁势应变:乐手在遇到技术性错误和突发状况时,也是对其是否具备巧妙借势、浑然天成改变演奏策略能力的考验。

  深度聆听响应、动态网状沟通

  爵士乐没有指挥作为信息集中处理和决策的中枢,同时乐谱也只具有框架性指导意义,因此需要乐团成员在演出中建立持续即时的沟通,彼此应和,才能交织融合为连贯的音乐篇章。

  相比线性沟通的上传下达,爵士乐团的网状沟通效率异常之高:这种沟通是即时性、社群化和心照不宣的,演奏各个乐器的团员在同一沟通场景内,所有交流都在音乐的流动中同步、自然地发生,这其中倾听、响应两个环节不可或缺。

  为了提升聆听能力, 乐手们需要掌握多种乐器及其演奏原理。乐手们还需要彼此熟悉、建立音乐默契。在演奏中,乐手还需要不断把同伴的旋律和节奏主题作为制约因素来指导自我,即一边感知和预测他人、一边调整和演绎自己的演奏细节,这要求乐手具备动态同步处理信息、独立决策、以及相互挑战、反馈和纠偏的能力。

  (本文节选自波士顿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当爵士乐遇见:“自时代”的领导力新解》)

上一篇:曾让碧昂丝吃上官司的采样技术是什么?
下一篇:【听歌学英文】TOUGH - LEWIS CAPAL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