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都在等那一声枪响

时间:2019-11-22  点击:
手机版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到:“从伟大到可笑,仅一步之遥。”

  而电影

  《小丑》

  中的亚瑟则诠释了另一种可能:“从可笑到伟大,仅一枪聒噪。”

  

  一个社会边缘人揭竿而起的情绪宣泄,一段关于经典反派的悲情回忆,《小丑》给予观众的思考远不止这些。

  抛开神作的桂冠,放眼银幕内外,我更想聊聊关于影片的“质疑”:

  那个曾被质疑的男人,那段仍被质疑的论述,以及那些将被质疑的群体。

  

  他不叫小丑,他叫“凤凰”

  没有高智商萦绕,也没有耍酷斗狠。

  一个渴求他人关怀的底层市民,背着光,走下那条穷街陋巷。

  眼见他盼光明,眼见他堕黑暗。这便是《小丑》的真实:

  不同于以往,却又撕心如往常。

  到底是谁能将这一边缘形象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就不得不提及那位饰演“小丑”亚瑟的演员,那个名叫“凤凰”的男人——

  杰昆·菲尼克斯

  

  三次提名奥斯卡,威尼斯戛纳双料影帝,明年小金人又向他招手……

  虽说杰昆·菲尼克斯的王冠璀璨夺目,但这全源于他那不堪回首的生活经历。

  早年,嬉皮士父母所信奉的自由主义,以及与哥哥瑞凡一起闯荡街头的童年往事,都让这个家境贫寒的男孩步入演艺圈,并接到《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此类口碑佳作,也与史蒂夫·马丁此类老牌笑星卖萌耍宝!

  不幸的是,刚过完19岁生日的杰昆,却要面对年仅23岁的哥哥瑞凡去世的噩耗,此后两年沉浸在悲痛中,不再接戏。

  也正是这段心路历程,让他在饰演《与歌同行》中美国乡村音乐天王约翰尼·卡什时,得心应手。相同的遭遇让杰昆贡献了一次足以载入影史的表演,这亦是在哥哥死亡阴影下盛开的疯魔之花。

  

  △电影《与歌同行》剧照

  或许是天生神力,杰昆凭《与歌同行》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后,甚至因低沉浑厚的嗓音拿了一座格莱美奖。

  影坛乐坛两开花,不光让杰昆获得了更多人的瞩目,也为他后来的众叛亲离埋下伏笔。

  就在2008年,这一凭《角斗士》《卢旺达饭店》登顶事业巅峰的男人突然宣布息影,其理由竟是“弃影从乐”,玩说唱弄rap。

  两年的乖张不羁,被记录在《我仍然在此》的纪录片中。片中的杰昆沉迷自我,啤酒肚打破了以往阴郁沉着的形象。结果是:演艺圈不疼,歌唱界不爱。

  这一边缘状态,不正是亚瑟的真实版本吗?

  然而,原本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却起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效果。

  随着电影《我仍然在此》的公映,影迷发现,这部伪纪录片实则讨论了演艺圈中演员、明星与观众、媒体评论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揭露了一些行业内幕。

  拍摄期间,杰昆也发现了现实中人性的冷漠与无情。当年夸赞自己的人,与咒骂自己的同属一类人群。

  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与来自周遭的众叛亲离,让杰昆从生活中丰富了自己的演技,体会到边缘人物的内在感受,知晓了该如何去塑造一个压抑者的形象。

  

  △电影《我仍然在此》中的“胖凤凰”

  此后,杰昆也在表演中进一步实践了这些足够增强人物内在心理的技法。

  在《大师》中通过肢体语言塑造一个退伍老兵,在《她》中以深沉内敛的面部表情传达出打字暖叔内在的柔情细腻。

  一外一内、极富张力的表演,在《小丑》中达到完美融合。

  疲惫的身躯,无精打采的表情,被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的亚瑟,一切无奈与憎恶全都体现在他那张开心与悲伤相交织的脸上。

  这就形成了亚瑟的典型表情——

  笑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笑容,被杰昆赋予了多重心绪与含义。

  首先是

  病理上的笑

  。

  任何情绪在亚瑟那,只有笑这一种表达方式。

  在处理病理性笑容时,杰昆总会以仿佛被唾液卡住嗓子的方式结束这一动作,以体现他在心理上想克服,但却难以压制。

  

  不合时宜的发笑让别人总是拒亚瑟于千里之外。孤独的灵魂要想接近他人,就必须以笑来附和众人。

  于是,

  笑有了第二种含义——迎合。

  胖搭档给亚瑟一把枪以防身,心存感激的他在同事取笑完侏儒后放声大笑,这一并非发自内心的笑完全出于一种“敷衍的报恩”。

  

  病理上的笑,以及迎合式的笑,都不能改变社会对他深深的恶意。于是,

  笑成了掩盖悲伤生活的符号。

  我们能从亚瑟的笑中,听到他的不甘、隐忍,以及不被理解后的痛楚。他不理解世人为何如此粗鲁,彼此漠不关心,人与人之间缺失了基本的宽容。

  老板针对广告牌遗失一事,不分青红皂白便责怪亚瑟,并把同事对亚瑟的态度告知他。

  自身的苦闷有口难言,表面温和的同事却暗自说自己的坏话。一时间,亚瑟脸上的笑容包含委屈、隐忍、愤怒、绝望等多重情绪,直至眼角挤出泪水。

  杰昆以喜剧式的笑容,展现了亚瑟悲剧性的人生。

  

  除了细微的面部表情,还有肢体上的挣扎。

  局外人极力融入世界,但精神上又并非完全认同一些规则,可又得忍耐。

  所以,

  不停抖动的腿部

  ,表现出亚瑟在极力迎合的同时,内心又极为焦虑且不自然。

  

  腿部动作的不安,需上身肢体相配合。

  注意,亚瑟上身

  胳膊多为弯曲状

  ,易使人联想到罪犯双手抱头的行为。

  不经意间的妥协与投降,并没有减缓世人对他的谩骂。于是,忍无可忍的亚瑟

  伸直双臂

  ,在舒缓心绪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反抗的情绪。

  

  尴尬、奉承、开心、憎恶、绝望、无助、痛苦、激动……杰昆用惊人的演技告诉观众,什么叫一笑一世界。

  清醒的癫狂,微笑着感伤。正是源自生活的历练与质疑,使杰昆·菲尼克斯演活了亚瑟的边缘处境与绝望挣扎。

  这不是DC宇宙,这是西科塞斯宇宙

  只因一句

  “漫威电影不是电影”

  ,好莱坞著名导演马丁·西克赛斯成了众矢之的。

  在之后的长文回应中,老马解释道:当下的影院充斥着游乐场式的电影,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电影艺术。

  观众更在乎电影带来的刺激,而非光影涌动下的拍摄手法与现实意义。在千篇一律的制作中,影像成了一种没有灵魂的重复。

  但是,漫改电影与电影艺术并非绝对割裂,从《小丑》的成功中便可窥视一二:

  不是所有的漫改电影都只是商业娱乐产品,它也可以保留电影的艺术性。

  

  △马丁·西克赛斯

  熟悉老马的人可能都会发现,电影《小丑》中有太多马丁·西克赛斯以往作品的影子。

  许多影像符号,都令人联想到《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穷街陋巷》。

  美版《喜剧之王》中的草根,绑架主持人,一夜成名;新版《小丑》中的亚瑟,枪杀主持人,一夜成王。

  同样是边缘人登上脱口秀,同样由罗伯特·德尼罗参演,都对底层人物的妄想加以描绘,连十字架式的开场方式都相仿。

  

  △《小丑》(上图);《喜剧之王》(下图)

  另外,小丑用手比划手枪指头的动作,以及不断模拟自杀的行为,跟《出租车司机》中的男主特拉维斯如出一辙。

  

  △《小丑》(上图)《出租车司机》(下图)

  除了细节上的致敬,《小丑》在内容设置上,亦不同于那些情节驱动的大场面漫改电影,

  而是选择像马丁·西克赛斯那样,以小人物的立场去观察时代背景,并用影像艺术去营造氛围,展现人物内在变化。

  人物立场方面,首先是反英雄人物获取最终胜利。

  《喜剧之王》里原本绑架主持人的鲁帕被关进监狱,没成想因此而大红大紫。

  《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本想刺杀总统,却因从皮条客手中救下失足少女而备受瞩目。

  《小丑》中的亚瑟也在射杀脱口秀主持人后,化身反派小丑。

  

  另外,

  老马那种极端的上下层对立关系,也在《小丑》中被无限放大。

  被鲁帕绑架的脱口秀主持人,总是一副“目中无人”的敷衍样貌。

  《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的女友被刻画成一个冷酷无情的女人,她因特拉维斯带她去看成人电影便不再跟他交往。

  

  △电影《出租车司机》

  虽说都是下层对上层的极度反感,但同时,下层也未能客观地对待上层。

  试想一下,男友未经你允许便带你去看成人电影,只因你说了两句便开始报复你,是个正常姑娘难道都不会感到恐惧和莫名其妙吗?

  再说主持人,面对路人粉的无理要求,回绝后反被诅咒,

  这不仅仅是上层的冷酷,还有下层的无情。

  

  △电影《喜剧之王》

  而此类

  下层单向度的反抗与沉浸式的抱怨

  ,也在《小丑》中得以呈现。

  亚瑟对托马斯·韦恩的憎恶源自单向的自我臆造。

  这里虽说把蝙蝠侠老爹黑了一把,但并未明确指出托马斯玩弄了亚瑟的母亲。亚瑟憎恶托马斯,全是建构在父亲抛弃儿子的臆想,以及托马斯谴责下层人民的言论上。

  

  另一个被攻击的对象便是脱口秀主持人。

  当亚瑟开始那场死亡谢幕时,主持人回复:“你根本不了解我。”毕竟亚瑟脑海中的偶像,仅仅是他幻想出的美好,并非活生生的人。

  别人不了解亚瑟的悲惨人生,同样,亚瑟也确实不了解面前的这位脱口秀主持人。

  主持人没走出去看看平民生活的同时,百姓也没有以理性的态度去观察上层。两方关系都存在断裂。

  《小丑》不仅是DC电影宇宙的一部分,它俨然成了一部对马丁·西克赛斯的致敬之作。

  

  讲完内容,再来聊聊《小丑》的电影艺术语言。

  电影《小丑》是一部以人物性格推动的电影,一切行为都是性格的外化。

  为了展现内在情感的细腻,影像呈现上,多配合较多的人物肢体

  特写、近景

  ,以形成一种私密化的影像基调。

  例如在人物方面,为突显亚瑟的性格,以及压抑在他心中的憎恶,镜头大多是他的脸部特写。

  在刻画人物行为时,镜头也没有刻意捕捉连贯的动作,而是用局部特写来聚焦某一动作所涉及的道具,如射杀时所用到的枪。

  

  除了景别上的近景与特写处理,

  在色调上,影片以蓝绿等冷色调,并夹杂黄色的暖色调展现出对比效果。

  电影前半部分影像多以蓝绿色为主,表现亚瑟的压抑、孤独,以及外在世界的冷漠。

  街道昏暗的灯光,走廊压抑的氛围,以及亚瑟舞蹈中所呈现的神秘气息,都以蓝绿的色调凸显无疑。

  

  同时,电影还

  用黄色来呈现亚瑟生活中的暖。

  在亚瑟建构的亲情、爱情的美好氛围中,黄色是一盏微弱但象征家庭温存的光。

  可随着剧情深入,黄色灯光所营造的幻象之暖渐渐被一种冷色调完全掩盖。

  

  到最后,亚瑟彻底释放自我,用死亡完成解脱,色调也鲜亮起来。

  之前的蓝绿则成了

  红色

  的主场,照耀着小丑那悲惨但五彩斑斓的“

  喜剧人生

  ”。

  

  说完色调,再来聊聊空间构图。

  片中最典型的一种构图方式是

  消失点构图

  。

  无论是街上的人行道,还是室内的过道,都延伸至远方。画面利用纵深加强环境的空间感,突出亚瑟背影的孤独与疏离。

  

  片中,有一前后楼梯的对比场景,将色调、构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刚开始是向上登阶梯,但背景暗淡,层层天梯阻碍了我们的视线;

  之后是亚瑟向楼梯下走去,跳着舞,背后的天彻底亮起来。那份惨白是独属于小丑的,象征人性的纽带与羁绊从这个可怜的人身上彻底消失。

  后者是堕入绚烂的地狱,前者是通向失火的天堂。

  

  商业与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两者可以谋求共存之道。

  漫改电影绝非在艺术成就上一无是处,比如《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守望者》,已经将商业、娱乐、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别说这部《小丑》了。

  如果所有漫改电影在思维以及影像语言上,都能做到全方位的思考,那老马看后也会感到欣慰。

  他不是大反派,而是底层边缘人

  在看《小丑》前,如果你预估会看到一个DC原漫画那样的神经质反派,或希斯·莱杰版高智商的癫狂形象,那你或许会失望。

  作为DC经典反派丑爷的前传序曲,“小丑”亚瑟做了“去漫画化”的人物处理,使他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故事不再是丑爷如何策划颠覆哥谭市的活动,而是聚焦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通过

  亚瑟的七支舞

  展现出来。

  第一次是亚瑟在洗衣店门口跳舞。

  

  工作中的亚瑟被街头混混无情殴打。

  被折磨后的亚瑟蜷缩在地上,下意识地摸了摸衣兜,道具花便喷出水来。

  这是他的眼泪,亦是他那颗破碎的心。

  

  第二次是亚瑟在家中的独舞。

  没找老板算工伤,反倒因没保护好广告牌被一顿臭骂。独舞在此用于精神放松,更展现了亚瑟的重要特征——

  自恋、妄想。

  他自说自话,认为自己是个很好的舞者,舞蹈对他来说是一种身份认同。

  也正是在这场舞中,亚瑟放出了那一枪,虽是擦枪走火,但为他后来的因愤怒枪杀华尔街精英埋下伏笔。

  //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9/d462820a7ba748b4a8f8e5cc8b33e533.gif

  第三次是亚瑟在医院为病患跳舞。

  因自卫用的手枪不小心掉出,亚瑟被老板开除。

  向天空呼唤理解与宽慰的亚瑟,终于在医院这一其乐融融的环境氛围下,完成了自己工作三幕曲的谢幕。

  

  失业的亚瑟被在岗的白领欺负,一气之下怒杀三个华尔街精英。

  于是,第四次舞蹈,便是亚瑟躲在厕所中跳的一曲

  “邪念诱惑”之舞

  。

  此时亚瑟的舞动幅度比之前更大,在释放恶念天性后,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自在占据了他的全身。

  厕所这一环境与哥谭市大环境类似:老鼠横行、垃圾遍地。也正是这样一个地方,滋生了亚瑟这样的底层人,并使其堕入地狱。

  

  第五次,是亚瑟与母亲在家中的双人舞。

  但仅仅是寻求家庭温暖这一微不足道的要求,还是被托马斯·韦恩无情地打破。

  

  工作、家庭彻底无望后,亚瑟开始宣泄自己的愤怒,并迎接自己的灭亡。

  于是,第六次

  “死亡之舞”

  由三小段脱口秀前的圆舞曲构成:

  先是化妆舞蹈,然后是杀掉伪善同事后的欣喜,之后是上场前的伤感预备。

  

  最后一次是杀掉主持人、引发暴乱后,被救出的亚瑟站在车顶,他彻底自由,此时的舞蹈动作也更加优雅、自由、解脱。

  这段

  “重生之舞”

  ,使亚瑟成为小丑,完成了从人到魔的转变。

  

  本片中的“小丑”亚瑟,不是天生的反派,我们看到了他心理的渐变过程。

  他跟哪吒一样,都希望被世人接受,但在别人的偏见下,形成了自己的魔性。

  

  想融进环境却融不进去,于是亚瑟的悲剧性格便显露出来:只要别人一向他示好,他就会卸下防备。

  老板问他的喜剧生涯如何,他觉得是在关心自己,则立马找椅子来坐,准备促膝长谈。

  在与女邻居见面后,仅因电梯寒暄,他开始构想自己与女邻居的情侣关系。

  他很难察言观色,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美好!

  

  除了在自己的妄想中被孤立,还有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冷漠。

  家庭上,母亲对他是不认可的。

  亚瑟小时候被绑在暖气片上虐待,出于精神原因,母亲认为他的笑是出于开心快乐,于是在小亚瑟的心中留下阴影,成年后躲进冰箱的细节便与此相呼应。

  一个是极度的冷,一个是极度的热,但都是母亲的不管不顾。

  亚瑟总是在告诉自己,母亲当年对自己的期望:“要把微笑时常挂在脸上,并为这个世界带去欢笑。”

  但该观点在母亲的一句话中产生了矛盾。母亲质疑亚瑟的喜剧路,她觉得儿子一点也不有趣。

  

  理想方面,幻想中的主持人跟亚瑟说了一句话:“我会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放弃眼前的一切。”

  在亚瑟心中,他想要关怀,同时希望这个世界是一派理想主义的正义姿态,每个人都温柔体贴,善待彼此。

  但实际上,主持人邀请亚瑟上节目不是因为他的喜剧天赋,而是因为他在酒吧表演时的丑态,是为了在节目中制造笑料,加以嘲弄。

  

  另一层是源自上层的歧视。

  亚瑟针对的不是富人,而是托马斯·韦恩。

  仅因三个员工被杀,托马斯武断判定“小丑”是一个躲在面具后的恶人。上层精英们过着悠闲的日子,以自以为的想法,来拯救或者说试图改变社会面貌,没有完全体谅下层人民的想法。

  礼堂富人阶层观看《摩登时代》,隐喻颇为讽刺。

  《摩登时代》的讽刺对象就是上层,是现代社会把人异化、机械化,甚至没了人性,而这一切都在亚瑟身上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另一方面,看着“小丑”形象的卓别林在危险边缘徘徊着,上层只是大笑,亦象征他们对现实中的弱者也只是不闻不问,报以嘲笑的姿态。

  

  最后一根稻草断了,但不能因此说“小丑”象征暴力煽动,相反,“小丑”仍属于个人悲剧的范畴。

  之前已经聊过,亚瑟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幻想之地。

  现实中是被人肆意践踏和嘲笑,而在幻想的世界中却能拥有朋友、爱人,甚至是事业导师的青睐。

  这就要联系本片看似矛盾的结尾做一番分析:亚瑟化身小丑被奉为暴力领袖,却又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

  一个合理的设想是:

  亚瑟需要观众和欢呼,所以那场解救活动很可能又是一次他个人的想象。

  

  疯人院中的亚瑟成了阶下囚,没有一个队友来帮他脱离苦海。

  除了幻想的解释外,还有另一层解读:

  那些所谓的盟友不过是一群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庸人。很难保证,他们在之前没有对亚瑟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枪杀主持人只是一个导火线,它引爆的是群众心中的愤怒,却不是他们对亚瑟的悲悯。

  他们可以把亚瑟看成是一个神,但对于亚瑟所遭受的厄运并不会感同身受。

  这就是大众的冷暴力。在亚瑟模拟自杀行为时,电视中的画外音是观众的阵阵叫好!你毁了,他们也就笑了。

  所以,亚瑟又被抛弃,哪怕成为一个反派,他也是孤独的边缘人。他跟之前一样,依旧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舞蹈的小丑。

  

  我们习惯将那些不正常的人描述成精神病,说他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出过激的行为。

  枪杀华尔街精英,开枪打死脱口秀主持人,看似一拍脑袋的事。倘若细细琢磨,并非所有行为都显得极端,比如杀死自己的母亲,就是在亚瑟理智时完成的,尽管是绝望的理智。

  电影中的小丑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共情幻灭后的惨绝人寰。

  逗乐汽车上的儿童,却被孩子的母亲以冰冷的语调呵责制止。渴望还己以微笑,岂料却得他之嘲讽。

  卓别林曾说:

  “我一直喜欢在雨中行走,那样就没人能看到我的眼泪。”

  对于亚瑟这样的人,我们不该抱有太多质疑,避免落入“期待他们装作没病”的窠臼中。

  

  不能说《小丑》这部电影有多神,只是在情绪的表达上,影片在兼顾商业与艺术上,完成了影像的私语化呈现。

  不要把别人看成是带着面具的羸弱小丑,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被人排挤的都市孤魂。

  无论是关于演员的质疑,还是类型的质疑,亦或是某一群体的质疑,都希望能推动某一行业的发展,或者是人们对某一人群的理解与包容。

  ▼

本文标签: 帅气的街舞步法教学

上一篇:40岁毛孩近照,因身高被中戏刷下,最红时停工照顾疯癫
下一篇:街舞考级一共6个舞种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