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宝山这张热闹喜庆的“文化名片”你还记得吗?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锣鼓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锣鼓”。在宝山,提到锣鼓,月浦锣鼓艺术堪称一绝。

  

  每至年关,月浦锣鼓团队成员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波于部队、医院、工厂……为的就是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为各单位的迎新活动送去大振士气的震天鼓声。此时的月浦锣鼓,既寓意着过去一年工作的圆满成功,又象征着大家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

  近日,小编见到了月浦特色锣鼓队——月浦钢城锣鼓团团长刘素芬与她的团员们。她们乐呵呵地说,“我们锣鼓队成立二十多年了,是一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老年锣鼓队,别看我们年纪不小,敲鼓可是越敲越开心。”采访就从月浦锣鼓的前世今生说起。

  

  一度濒临绝迹却枯木逢春

  月浦,素有“锣鼓之乡”的美称。

  

  传统的月浦锣鼓,起源于清朝中期,最早是小商贩走街串巷用来招徕顾客的小鼓,直径25公分左右,单面蒙皮,音量较小,但音色清脆。后由单皮鼓演变为“八仙队鼓”,通常由八只小鼓“对奏”,因在鼓沿上围有八仙图案的彩绸,“八仙队鼓”便由此得名。那时的月浦锣鼓,形式比较单一,艺术特色也不够鲜明。

  

  月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王晨说,“说到月浦锣鼓,不得不提宝钢的建设”。对于这点,在场的几位阿姨都能说上一二。王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以“八仙队鼓”为代表的月浦锣鼓一度濒临绝迹。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为支援宝钢建设,庞大的冶建大军开进月浦,将具有北方风情的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锣鼓、风格迥异的四川闹年锣鼓、浙江浙东锣鼓等带到了月浦,各种锣鼓艺术相互交融,月浦锣鼓枯木逢春。在不断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具有海派特色的“月浦锣鼓”。

  

  民俗活动为锣鼓提供了表演机会,锣鼓也为民俗活动增添了色彩。月浦锣鼓在参与民俗活动中,也遵循了众多传统惯例,祈福禳灾、共力共享、农耕文化、娱乐竞技等功能,均得以承续。阿姨们说:“每当端午、元宵节或邻近农家有结婚喜庆,都会有锣鼓的身影。”

  据刘素芬介绍,月浦锣鼓表演的乐器配置中也有喇叭、唢呐、笛、笙、招军、号筒、弯号等吹管乐器,配置并非千篇一律,视演奏曲目而定,大规模曲目需配置十几种甚至更多的乐器种类,小规模曲目仅用其中的数种乐器。

  

  目前活跃在月浦的锣鼓队,既有气势恢宏的广场大鼓,也有像刘素芬的钢城锣鼓,还有独具特色的女子劲鼓队、舞台表演的女子打击乐队、飒爽英姿的社区腰鼓队,更有充满朝气的少儿对鼓队、活泼可爱的幼儿摇鼓队、艺术常青的锣鼓舞蹈队等9支镇属锣鼓团队。形式各异但都极具海派特色,活跃在大街小巷。

  

  2016年,月浦锣鼓文化指导工作室成立,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今年10月举办的第十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十四届月浦锣鼓年会上,正式将工作室命名为“海派锣鼓月浦工作室”,进一步指导继承发展非遗文化精华。

  全国首个乡镇“百鼓陈列馆”建成

  锣鼓艺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总在适应着当地的环境。“宝钢建设时期,主要以广场鼓为主,还加入了排鼓、十面锣、铜响器等,大大增强了气势,敲出了建设工人的精气神。”刘素芬介绍说,“当时,最著名的团体当数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工人鼓乐团了。”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广场艺术得以舞台化,月浦锣鼓开始走向舞台,鼓乐小品《水》,单皮鼓舞蹈《鼓乡神韵》、鼓乐《哪吒闹海》、《钢城锣鼓》、《春江水暖》等一系列可供舞台演出的鼓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舞台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其中,《水》曾获得“第三届全国鼓艺大赛”金奖;《钢城锣鼓》获香港“第八届世界华人中老年国际艺术邀请赛”大金奖;《哪吒闹海》获“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金玉兰奖’音乐舞蹈艺术大赛”金玉兰花最高奖……

  

  月浦锣鼓盛行时期,有正式组建的锣鼓队18支,鼓乐爱好者超万人,锣鼓队员遍及机关企事业员工、社区居民、幼儿、中小学生、部队官兵、残疾人等社会群体。

  

  “锣鼓爱好者蛮多的,团队以老带新,慢慢就可以学会的,但能独当一面会谱曲的人却少之又少。”青年锣鼓队队长吴鸿英说,“目前,老、中、青、幼各年龄梯次都有锣鼓队,作为青年阶段的顶梁柱,青年锣鼓队的队员们也正在不断努力,练就本领将锣鼓艺术传承下去,让锣鼓艺术传承不断档。”

  2005年,全国首个乡镇“百鼓陈列馆”在月浦建成,陈列馆里林林总总、造型各异的锣鼓达上百件,不少“宝贝”颇具看点,有面积达1平方米大的“苏州龙鼓”及由若干大小、厚薄、音高不同的铜制小锣组成的十面锣,声音或响亮或柔和;有将一段树木镂空,两端裹以鼓皮,中间开一道发音孔,谓之“木肚小鼓”;还有用蟒皮制作的铃鼓,以及在木柄上穿系一面小鼓或在小鼓上穿系一面小锣的拨浪鼓等等。

  

  月浦锣鼓在海纳百川中一举成名后,成了月浦镇的品牌文化。2006年,月浦锣鼓入选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晨说,月浦地区的各类文化活动均与月浦锣鼓保持着紧密的关系,无论是表演艺术,还是造型艺术,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月浦锣鼓的内容,挖掘着月浦锣鼓的历史底蕴。唱月浦锣鼓的歌,跳月浦锣鼓的舞,演月浦锣鼓的戏,绘月浦锣鼓的画,摄月浦锣鼓的影,在月浦已是司空见惯。如,月浦常青艺术团排练了名为《鼓乡神韵》的节目,人鼓合一,以肢体语言演绎了月浦锣鼓的神态风韵。

  月浦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刘素芬率领的月浦钢城锣鼓团现有团员71人,都在六七十岁左右,最“年轻”的也有58岁了。刘素芬曾带领她的团队作为文化交流使者,2007年出访比利时、荷兰,参加当地的民间艺术节表演。2008年年初,月浦锣鼓艺术团随宝山民间艺术团参加了新西兰“华人元宵灯节”活动,并受到了新西兰总理的亲切接见;2012年,为庆祝中德建交四十周年,代表上海市赴德国交流演出。

  据介绍,为培养新一代锣鼓艺术新人,月浦下了大功夫,先后建立了月浦实验学校、满天星幼儿园、月浦中心校、小红帽幼儿园四个“少儿锣鼓艺术培训基地”,普及锣鼓知识,培养孩子们对锣鼓艺术的兴趣。满天星幼儿园黄丽红老师说,“满天星幼儿园将锣鼓作为特色课程引进了校园,老师与孩子们人手一只腰鼓,每周都会有半天腰鼓课,腰鼓已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群孩子们虽说年纪不大,却也是上过“大”舞台,见过“大”世面的。在第十四届月浦锣鼓年会上,记者曾见到过这群小朋友的表演,踩着节奏,手敲腰鼓,朝气勃勃,有模有样,萌翻了一群长辈。

  

  小红帽幼儿园 《鼓乡神韵》

  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月浦锣鼓以团队传承模式为主。刘素芬、吴鸿英、黄丽红作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月浦锣鼓的代表,无一不对锣鼓充满热情,她们以老带新,都在致力于让锣鼓艺术走向更大更宽广的舞台。在月浦锣鼓发展过程中,王晨和吴鸿英都有这样的担忧:能独当一面会谱曲的人少之又少。创作一首真正的锣鼓舞曲,首先要掌握识谱、音准、音层、和声等乐理知识,还要具备钢琴基础、指挥技能等系统训练,专业技术水准要求较高。为此,月浦镇除抢救、挖掘,让传统锣鼓乐得以再现外,还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专门聘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创作编排了《喜庆锣鼓》《雷鸣》等作品。

  

  月浦锣鼓年会已举办了十四届,会场也从室内活动室走进了剧院、从剧院走进了公园,从公园走到了马路,从马路走到了校园;而演出团队,既有本土艺术团队,也有国内非遗传承团队,还有来自日本、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民间艺术家共同参与。近年来,“月浦锣鼓”深入社区、深入校园、深入农村演出、传承,将锣鼓艺术团队表演和交流作为传承主线。

  月浦锣鼓,已成为月浦镇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END—

  

  

本文标签: 街舞荔湾区 5所学什么街舞

上一篇:有深度有品味的人生句子,温暖人心,和快乐一起出发!
下一篇:潘玮柏春晚嗨唱《反转地球》,打开嘻哈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