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人的七十年 《新疆相册》摄影展(6--4)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七个人的七十年

  《新疆相册》摄影展

  主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协办

  新疆新闻摄影学会

  新疆摄影家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乌鲁木齐晚报传媒有限公司

  地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时间

  2019年11月9日--12月22日(每周一闭关)

  

  前 言

  2019年10月1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的56门礼炮和象征着新中国70载春华秋实的70响礼炮轰鸣时,《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摄影展各项筹备工作也基本就绪,并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与广大观众见面。

  《七个人的70年——新疆相册》,取材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新疆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系。7位作者都是普通的新疆人,其中有两对父子,虽然出生年代不同,年长的已经作古,但他们都用一个微纪录的方式,用不一样的镜头在光影变幻中开启各自人生与时光的对话,引发人们对新疆70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沧桑巨变的礼敬。历史是这部相册的源头活水,生活是这部相册的基本格调,7名摄影人是这部相册的深情讲述者。这一张张图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第一缕曙光中走来,历经七十载,为新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时空变迁影像档案。这些影像档案从南疆到北疆,从天山、阿勒泰山到喀喇昆仑山,从塔里木盆地到准噶尔盆地,绿洲草原、大漠荒滩、山川河流、人文景致……,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新疆历史壮举和伟大成就,用影像的形式多维、立体、直观地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是一部部鲜活的无字史书,无一不是一个个厚重的人生故事,无一不是一篇篇历史的忠实记录,无一不是作者一次次情感的真实流露,讲述的皆是中国故事新疆篇章。

  这些厚重的影像档案的意义,不仅让我们开启情感的阀门,更引发我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十三个坚持”,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新时代中国梦而凝心聚力。

  这部相册中的作品,均是从7位摄影人成千上万的作品中精选而出,经过精心剪辑,精心构思,精心结构,创意力求宏伟,角度力求新颖,坚持民众视角,微观叙事,接地气,力图梳理出新疆70年真实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有大量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文/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 自治区社科联原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

  

  自治区有关领导在观看展览 摄影 王琦铭

  第二篇章:新篇章

  这一组影相故事取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疆人的生活在摄影人的镜头中不再多现共和国刚刚成立、自治区刚刚起步时底片上的几分贫瘠。相反,这个时期的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民族团结进步,各族儿女共建美好家园的勃勃生机。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拉开序幕,伴随沙漠公路、大油田、西气东输的开建,城市楼群拔地而起,边境贸易日益兴盛,等等,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生活空间越来越宽广,同时伴随新一代摄影人的成长、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新的素材不断刷新镜头,为我们留下了更为壮观的影相。(下)

  

  棉花地的午餐

  1997年,新疆广袤的棉花地,正值棉花丰收的季节。一名女拾花妹正操着乡音,把午饭递给她的同乡。他们来自内地,曾自备行囊,自带干粮,与浩浩荡荡的拾花大军一道,乘绿皮火车将白天与黑夜连在一起,穿越河西走廊,荒漠戈壁,来到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绿洲,度过一段拾花时光,棉花地里的午餐便也成了家常。不会有人忘记拾花的人们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汗水。 沈桥 摄

  

  吐-乌-大高等级公路

  1998年8月21日,《新疆日报》一版刊发消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昨天上午,数千名各族干部群众和中外建设者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吐乌大高等级公路通车典礼,热烈庆祝这条标志我区跨入高速公路时代的交通大动脉全线贯通”。吐(吐鲁番)—乌(乌鲁木齐)—大(大黄山)高等级公路全长283.3千米,是新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第一条现代化公路,此举开创了新疆利用世行贷款修路的先河。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交通建设进入大跨越、大发展阶段,高速公路建设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高速公路、沙漠公路遍布天山南北,贯穿准噶尔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此相晖映照的是高空电网,路电畅通,焕发的是南北疆的“气血”,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李杨、沈桥 摄

  

  歌舞传友谊 文化促交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疆对外文化交流领域逐渐拓宽。近年来,新疆配合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先后在欧洲主要国家和海湾、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中国新疆文化周”活动,让新疆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新疆。2007年9月,“中国新疆综合文化周”活动,在素有“北方威尼斯”美称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各界嘉宾与新疆的演员即兴跳起了新疆舞蹈。2001年5月,“中国新疆文化周”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近60个国家的100多名驻俄罗斯各国大使及夫人前来观看演出。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之日,新疆文化交流团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的盛大庆典活动。 李杨 摄

  

  国家地理——新疆“天河”

  2005年一组科考队正牵着马和骆驼穿过喀喇昆仑山中的一条冰水河。这条河源自叶尔羌河上游的冰川“天河”。“天河”宛如固体乳汁,化作条条细流,流向下游的草原、绿洲,不仅哺育沿河百姓,更滋养灿烂文化,将高山冰川的奇峻壮美展现在世人面前,为塔里木盆地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可能,成为地质水文、人文专家考察探访的宝地。2005年10月,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选美中国”活动中,喀喇昆仑特拉木坎力冰川荣膺中国最美冰川。只是,喀喇昆仑腹地高峻,空气含氧量不足40%,恶劣的气侯环境,艰苦的交通条件,突发性的洪水,总让科考人和摄影人举步维艰。 郝沛 摄

  

  深山里的阿肯弹唱

  2008年,乌鲁木齐南山,一名哈萨克族阿肯正即兴咏诗放歌。此时,远在北京正在举行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新北京、新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两大主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这名阿肯正用阿肯弹唱这一特有的诗歌语言方式,唱颂北京奥运故事。 宋士敬、李杨 摄

  

  中国石油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正式开工

  2010年7月14日,数名电焊工正用炙热的焊枪焊接一根输气管道。在他们身后,是中国石油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正式开工庆典,现场彩球飘扬。画面上除了焊枪发出的咝咝声,还有彩球那边纳格拉鼓的咚咚声和唢呐的激情奏鸣。镜头中,声与光聚焦的是中国石油定点扶贫与对口支援的瞬间,是当地人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石油力图以“大扶贫”走出一个样本,引发人们对中国扶贫模式的关注与思考,展现央企“忠诚、放心、受尊重”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李杨 摄

  

  一条铁路天上来

  2010年,骄阳下,一位维吾尔族老农民在自家门前席地而坐,手搭凉棚昂首仰望天空。他看到的不再是满目无尽的空旷和无望,而是一条钢铁彩虹凌空飞架,把他的家乡与外界紧密地连在一起。这条钢铁彩虹将给他和他的家乡带来希望与未来。 沈桥 摄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

  2012年 12月2日,太阳的脚步正接近冬至这个一年中最短的白昼,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阿腾科里铁路的对接也已空前靠近,两国国旗相映生辉,民心相映。这个特别的时刻再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华彩。从此,这条铁路将成为我国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集公路、铁路、管道为一体的国际交通枢纽。 李杨 摄

  

  万丈高楼平地起

  2016年,一名建筑工人正在为新建的乌鲁木齐时代广场大厦安装玻璃,在他的身后,是八十年代建成的假日酒店,是乌鲁木齐一代人对楼盘的记忆。而时代广场大厦却刷新了乌鲁木齐人的记忆,成为乌市已建成的第二座高楼,雄踞友好、红山、大小西门、北门、南湖华凌商圈核心位置,成为首府第一商圈。 宋君 摄

  

  世界看新疆

  1999年,两名外国游客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游览。新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自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越来越多到访的洋面孔出现在天山南北城镇乡村的街头巷尾,他们的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崛起的楼盘、桥梁,更记录的是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发生的改变,还有一泓蓝天。而他们由衷的赞许,竟也被记录在我们摄影师的镜头中。2013年,另外两名外国游客在库车县,被一头憨态可掬的毛驴吸引,它正驮着主人去赶集。

  宋士敬 沈桥 摄

  

  “白色血液”生产线

  牛奶生产历来是新疆的“白色血液”,而牛奶生产的“金钥匙”也已被新疆人打开。在这个镜头里,奶牛直接上了转盘流水线,难分奶牛成了机器,亦或机器成了奶牛,现代畜牧业不仅丰富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奶饮,同时又推动新疆奶业的发展。 宋士敬 摄

  

  和田水利专家王蔚

  1990年9月,和田皮山县,一名身着二道背心的皮亚勒曼乡农民,扛着祖辈传下来的坎土镘和同村乡亲在一起,在村头迎接被他们称为“水神”的王蔚专家。水利专家王蔚一生致力于建造水库,以改变这些村民用坎土镘开凿水源的历史。临终前他曾对友人说:“我死也要死在和田,看着和田人民把这项工程建设好。”他说的“这项工程”便是他一生修建的五十八座半水库最后的“半座”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库。之所以是“半座”,只因他生前水库只修到一半。

  沈桥 摄

  

  北京车队

  20世纪80年代:北京车队。当年,T69/70次列车单程运行3774千米,往返一趟要9天时间,是全国进京列车中线路最长、条件最艰苦的一趟列车。列车沿途经过陇海铁路、兰新铁路的隧道群,穿越兰新铁路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千里戈壁,困难可想而知。自70年代乌鲁木齐客运段北京车队荣获“红旗列车”称号以来,北京车队就成了荣誉和先进的代名词。时代变迁,优良传统却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每一位初到北京车队乘务员的必修课:热情为旅客服务,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沈桥 摄

  

  中国好医生庄世华

  青年庄世华曾是一名贫困生,由组织推荐上了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新疆当了一名军医。30多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解除了38万名各族群众的病痛,让绝望的患者看到生的希望。他用一生的心血为民看病问诊,用脚步丈量新疆大地,走遍了南北疆的山山水水,他说:“我在用一生走天山。” 沈桥 摄

  

  治沙站长张鹤年

  1994年前后数十年,治沙专家张鹤年及其团队科研人员一起走遍了策勒的每一块沙丘。只因绝地策勒,每年沙雨、浮尘的天气就有200多天,大风天气90多天,沙尘暴天气50多天,这里曾刮过的“杀人风”像一群怪兽在狂欢。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颁发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业绩奖”,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张鹤年及其团队的两项科研项目《策勒流沙治理研究》与《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红柳造林技术》上榜。张鹤年曾说:“对沙漠你永远都不能说‘征服’,人类是不可能征服沙漠的,人只要能学会和沙漠和平和谐地相处,这就足够了。” 沈桥 摄

  

  “白衣圣人”吴登云

  2000年12月31日,帕米尔高原乌恰县,人们送别新世纪开年最后一缕阳光,并将鲜花和一匹骏马送给他们最爱戴的“白衣圣人”吴登云。吴登云大夫曾骑着伴随了他多年的马儿,走遍帕米尔高原,风吹白了他的黑发,时光催老了他曾经的马匹。1963年夏天,他于扬州医专毕业,第一次出现在这个高原上,还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转眼近半个多世纪,他骑着马救助了高原上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为此,当地柯尔克孜族乡亲们把他当作了“白衣圣人”,国家也授予了他“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李杨 摄

  

  西部歌王王洛宾

  1991年,中国民族音乐家王洛宾在乌鲁木齐的小屋里,伏案钢琴前写歌谱。尽管他已近80岁高龄,但神情爽朗表明他正处在不错的创作状态中。王洛宾出生于北京,1934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1938年在西行途中的兰州改编了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不解之缘,并将一生献给了西部民歌搜集、整理、创作和传播事业,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宋士敬 摄

  

  医学教授何秉贤

  1955年,何秉贤毕业于甘肃兰州大学医疗系,同年七月志愿来疆工作。他几乎倾其一生从事心血管专业研究,对心血管病和心电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在区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多次应邀到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国讲学。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用在发展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和搞好心血管病研究上,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精湛的医术驰名中外。 宋士敬 摄

  (文、图说/叶尔克西·库尔班拜克 自治区社科联原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

  (未完、待续)

本文标签: 广州街舞学校 街舞0基础

上一篇:专访 | 5位舞者不一样的人生蜕变,她们是怎么做到的
下一篇:时代奥城小邻居见面会丨向学习出发,为城市社群融入快乐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