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琛:藏族群众认识解放军从认识文工团开始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西北军区派出部队,执行中央决策,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四个方向向西藏挺进。进军西藏、经营西藏的任务主要交由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先驱们用他们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虽早已远去,但其内涵却依旧激荡人心。那个特殊年代里,那段走进西藏、建设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娓娓道来,虽历久却弥新。

  中国西藏网讯 初见李俊琛老师,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笑容爽朗,说起话来干脆利落,还保留着新中国第一批进藏女兵特有的英气。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阴法唐的夫人李国柱曾这样说,“她和我一样,每根绒毛里都装着西藏的故事”。

  

  图为李俊琛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杨月云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位因《洗衣歌》编剧而知名半个世纪的老人,将68年前她如何跟随十八军后方政治部文工团(后来与前方政治部文工团合并为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进藏经历娓娓道来。

  懵了!节目演错了!

  “我从军后跟随队伍从祖国北京一直到了天府之国四川,成为西南军区少年艺术队队员,为已经接受了接管川南这一任务的十八军编排一台节目。当时的主题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要开始建设新家园啦’等等。但是在表演当天,有领导在大会上作报告,内容是号召大家拿起枪进军西藏,我们这些艺术队的队员当初才十二三岁,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也没听明白就忙着上台表演自己的快板,什么‘战士转业到地方’‘建设我们的新家园’……跟领导的报告内容不符啊!被领导喊下舞台指责批评,节目演错了,要求改节目。我们都懵了,负责作曲的同志表示来不及改词改曲子,即便来得及改,演员们也来不及排练啊。怎么办呢?那就跳舞吧。我就被派上去跳舞,现在仍然记得我跳了好多舞蹈,藏族舞、蒙古舞等等。”李俊琛老师一边说着这段“出糗”的往事,一边感叹,“后来啊,我就调到了十八军后方政治部文工团,接到了进藏的任务。”

  尽管还是“娃娃兵”,也不一定明白去西藏意味着要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是根植于李俊琛心中“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让她毫不犹豫跟随部队踏上征程。

  骄傲!藏族群众认识解放军是从认识文工团开始!

  天路,从成都到拉萨,高山峻岭、山林密布、河流冰封,对于需要徒步跨越上千公里的距离,“包括邓小平、刘伯承等领导都曾对十八军军长张国华表示,进西藏太艰苦,不要带女同志了,不要带文工团了,会成为你们的负担。但是张国华军长思索再三,还是表示‘宁可少带作战部队,也要带上文工团。’”李俊琛说起这段历史,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张国华军长非常有远见,文工团没有白带,作用不可小觑。别的战士去守卫边防对敌作战,修路的战士整日与雪山抗争,我们文工团有天然的优势和特点,在给战士们鼓舞士气的同时,深入群众,给百姓演出,为融合军民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1951年李俊琛(右一)同一起进藏的战友及藏族群众合影。

  “很多藏族群众认识解放军、共产党,首先是从认识文工团开始的。”李俊琛非常骄傲地说:“因语言不通,加上反动分子的宣传,最初藏族群众对解放军很恐惧。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艺术化解,藏民族是热爱跳舞唱歌的民族。我们到了康定巴塘就跳弦子舞,到昌都就跳锅庄,跟当地老百姓一教一学很快就熟悉了。1953年,我们到了昌都一个叫白格村的地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在那里呆了大概3个月。村民不多,住房很少,但是马棚很多,我们就住在马棚,绝对不去占用民居。村民们白天放羊,我们跟着去放羊。他们去捡牛粪、刨地、背水、扫院子,我们也一块去,跟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了晚上点上篝火,一边跳舞一边跟当地群众学唱歌。看我们学习得又快又好,他们特别高兴,惊讶得很。”

  

  图为年轻时的李俊琛在昌都。

  “就这样,我们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渐渐地,藏族群众打消了恐惧感,他们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绝对不是那些反动分子说的‘是杀人的魔鬼’‘会吃小孩子’。我们待在那里的时候,村子里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我们给他取名叫‘希望’,因为希望西藏尽早解放,希望祖国安定和平。转眼六十多年啦,这个孩子也成老头了,但是我再也没回去过,‘希望’现在什么样了,我真想知道。”说到这里,她眼睛里浮起泪光,尽管只有短短几个月,十八军的女兵们跟藏族老乡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年看着出生的藏族孩子,成为李俊琛难以忘怀的记忆。

  好吃!最想吃的是病号饭!

  行军路上,千难万险,可是在当时年轻的李俊琛看来,困难很多,但是苦中有乐有感动。

  

  图为1955年在拉萨表演藏族舞蹈,左一为李俊琛。

  “解放西藏,不吃地方”是毛泽东从西藏的经济、政治出发,体恤藏族人民疾苦提出的一项重要指示。除了因为山川阻隔,物资运输困难,与大自然的挑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年轻啊,不知道愁苦滋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其实精神面貌非常激昂亢奋,感觉是没有我们过不去的河,翻不过去的山。苦,肯定很苦,但是还比不上饿的感觉,那滋味更难受。高山雪地,烧水的柴火炊具要靠战士们扛着背到5000米的山上,冰融化后烧热,因为高海拔,水肯定烧不开,米饭烧不熟。我们一直吃生的饭,不知道什么是熟食。”李俊琛微微停顿一下,略带调侃地说,“我最爱吃的是什么呢——病号饭,就是把米煮稀了,米煮碎一些软一些,就是病号饭。我们曾在雀儿山强忍着高原反应为筑路英雄战士们唱歌,嗓子难受,头也昏沉,吃不下东西,战友端来病号饭,那时真的觉得特别好吃。进藏路上的四年都是这样,直到1956年有了高压锅了,我们才知道原来米可以煮透,嘿,比病号饭还好吃。”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动至今。行军路上,我们早已忘记过年过节的滋味,直到1953年的大年初一。我去连队表演文艺活动回营后到了帐篷,当时好几个战友住在一个帐篷里打地铺,大家都围着看桌上的一个桔子。一个战友招呼我说,你回来了,今天过年,有桔子。我惊喜不已,迫不及待拿起桔子剥开吃了一瓣。我已经好几年不知道桔子什么滋味,当时这桔子是冻过的,又苦又干。战友们问我什么味儿,我才意识到大家都没有吃,赶紧给大家一人分一瓣,这就是过年的最高待遇。过年国家惦念着战斗中的我们,千山万水拉一车桔子去,可能一个班分一个都不够的,即使这样,大家谁也舍不得先吃,都想留给战友。又苦又干的冻桔子,真的不好吃,可是那时候特别珍贵了,不只是桔子,还有浓浓的战友情谊。”

  谈笑容易,感触难。一路风雪征程给李俊琛的青春带来别样的色彩,她的故事,让十八军在人们心里更加鲜活起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图片由李俊琛提供)

本文标签: 90后街舞 新沂街舞培训

上一篇:谢娜搞怪神曲!天天练舞功:儿童舞蹈《菠萝菠萝蜜》
下一篇:山东济南舞蹈艺考培训机构选择济南艺琳苑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