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被骂热搜,周杰伦刘德华迈克杰克逊粉丝成狂热|为何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全文5500字,分为四部分。

  读完约8分钟。

  前三部分深度解析。

  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跳看第四部分。

  

  粉丝文化下的现象级现象

  粉丝到底是消费者还是被消费者?

  1、引子:#李现被粉丝骂#上热搜

  粉一个人,原本应该是件开心事。

  但9.9日,狂热粉丝把喜欢的明星“送”上热搜,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甚至有点想板脸。

  暑期因为《亲爱的,热爱的》大火的明星李现,就是那个被一口一个“现老公”叫着的人,在上海拍摄广告时,因为工作要求,不能曝光造型,现场用黑伞遮住了。仅仅因为见不到“老公”,一些粉丝直接当场大骂。

  更有甚者,有人在李现上厕所的时候逮住他,飚脏话,“垃圾!” “50万芭莎是谁给你买的!”

  (注:之前,因李现人气高涨,《时尚芭莎》电子刊的李现单人刊销量破47万。)

  此事一出,便以#李现被粉丝骂#的话题上了热搜。很多网友都说,打扰明星生活的狂热者不配称作粉丝。

  在走红之后,粉丝曾经半夜两三点给李现狂打电话,还有人盯着他健身、买咖啡、看电影等一举一动。李现面对凤凰网记者的时候自曝,粉丝的迷恋行为,已经让他感觉到失去自由。

  

  2、由粉丝文化看粉丝

  2019年,中国追星族已经超过5亿,每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娱乐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造就了很多爆红大火的偶像明星,也聚集了无数以明星为中心的粉丝圈层。

  规模巨大,这一群体延伸出了独特的“粉圈文化”,形成了“应援会”、“粉圈用语”等一系列文化产物。

  5亿粉丝数量,每年高达900亿的巨额花费,早已成为品牌商、明星推手觊觎的“营销红海”。在重重助推下,偶像明星的每一个特质都被无限放大,成为炙手可热的卖点。有时也成为明星本人,甚至成为粉丝自己的“痛点”。

  PS:

  什么是粉丝文化?

  百度百科释义,是指一个个体或者一些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那什么是粉丝?

  百度百科称,世界上有这样一群平凡人,他们有的爱偶像胜过爱亲人、爱自己,他们有的会为了心中喜爱的明星而疯狂,花费金钱、精力,有的甚至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人被统称“粉丝”(英文fans音译名)。

  

  3、“不理智”粉丝做出“送命题”

  接着上面说,“你的现老公”称,他现在要十分小心,行为、言语,时刻紧绷着,不去做任何引起争议的事。

  在凤凰网的镜头前,李现呼吁大家要理智追星,“我不希望会因为这些东西的打扰,而失去了对于角色最开始、最本质的理解。”

  起初,演员或者明星,塑造了一个或者多个角色。这些专业的行为,加上他本人的偶像魅力,使得他的一切光芒都被无限放大。引发粉丝热爱的同时,也因部分粉丝“不理智”和“狂热”,发生了很多现象级事件。

  陈坤的粉丝因等待合照着急,砸了他的车窗;

  刘亦菲的粉丝在现场将她扑倒,伤了腿部。

  王嘉尔的粉丝上演疯狂追车,导致车辆追尾,明星腰部受伤;

  杨坤的粉丝在他家门口蹲守几个月,并且试图撬门……

  更离谱的是,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狂热迷恋刘德华13年,欠下巨款,令老父亲倾家荡产,逼不得已自杀离世。伤人;

  周杰伦的粉丝周枫,为追星追星从湖南到上海、北京、杭州,通过住20多个救助站,把救助站的微薄资助攒起来,买演唱会门票。在广州站,当周枫听到偶像两年内不再开演唱会时,他竟然绝望到一口气吞下了30粒安眠药。幸被救回。伤己;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更绝。2009年,因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有12个粉丝被悲惨消息打击,万念俱灰振选择了自杀。

  还有更早的。

  1980年粉丝马克·查普曼枪杀了偶像约翰·列侬;

  1989年好莱坞女明星丽贝卡·希弗在自家公寓楼前被极端影迷枪杀;

  1999年英国著名主持人吉尔·丹多在公寓外被人枪杀。

  伤偶像本尊。

  

  喜欢你,就是爱你;爱你,我就要得到你(或者见到你);得不到,我就要毁了一切——这是多么奇怪甚至可怕的逻辑。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家看来,背后的心理动机叫做“迷恋”。

  那么,迷恋是爱吗?

  

  从粉丝文化中的狂热剖析“迷恋”

  我们为什么会不顾体面的爱一个人?

  1、 粉丝现象自古有之

  最早关于粉丝的记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韩娥的女子,为了赚取去齐国的盘缠,在街头卖唱。因为歌艺惊人,被人们热捧,甚至尾随她一路前行,为求听歌一曲。后来,慢慢演变出了“绕梁三日”的典故。

  晋朝,面貌出众的潘安,每次外出都会引来大批女性的围观,并向他投掷水果,表达爱慕之情,最后潘安只好拿车把那些水果拉回家。此为“掷果盈车”一说。

  唐朝的白居易和李商隐都是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喜欢李商隐,据《唐才子传》中记载:“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

  杜甫是李白的好兄弟,也是李白的粉丝。仅仅有记载的,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就有二十首以上,诸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等。被网友笑评,“杜甫的一生,就是吃饭睡觉写李白。”

  当然了,古代粉丝现象还有很多,比如陶渊明的粉丝辛弃疾,赵孟的粉丝乾隆皇帝等都是古代粉丝群中的个中好手。

  古人追星之疯狂程度不亚于现代人。

  偶像,最初是一个学习的榜样,一个追逐的目标,有了偶像,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古人粉丝的最佳修养,就是在追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不断接近偶像的高度,最终实现和偶像在平等的认知水平层面。

  

  2、 现代粉丝文化的“心理支撑”(部分)

  而现代粉丝文化,却早已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

  市场原则的社会造成市场取向的人越来越多,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去爱。

  在市场原则的社会中,人们强调公平交换,受到环境的影响,人们将自己的特质(如财力、外貌)看作商品,将爱的关系看作公平的价值交换。

  部分狂热的粉丝,其实是把“爱某个偶像”,当做了一种“交易”。

  在粉丝经济的市场中,利用明星创造经济利益的经营者们,不断通过放大明星魅力、提升粉丝黏性的方法,运行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商业创收最大化。

  相应的,一些狂热的粉丝会在购买明星专辑、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周边产品时,产生一种虚幻的“亲近感”、“拥有感”,最后失去自我,全面沦陷。

  在以上心理基底和社会现象之下,部分粉丝会产生这样一种心态:

  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我只不过是想换得XX、XX或者XX,如果满足不了,那么我就……

  这不会,也不可能会是真正的爱。

  

  3、 剖析狂粉式迷恋——痴迷

  疯狂的迷恋,痴迷,起源于一个拉丁语动词,“obsidere”,意思是“坐在…的里面,或充满”。

  当痴迷于一个明星的时候,他就占据了整个大脑,成为每天最关注的、唯一重要的事情。

  现代心理学家称,Obsession是指一种持续不断的想法、状态、冲动,并最终会带来恐惧、压力和不适感。

  在两性学的情境中,Obsession的状态包括了一种接近强迫的需要。

  狂热的粉丝需要反复想着那个明星,想他的特质、有关他特定的情景或者行为。即便这个明星和他现实中毫无交集,即便他自己也意识到了,偶尔有想要停下的念头,也完全控制不了自己。

  随着痴迷程度的加深,自我的无力感会持续加强,其他价值感会不断失去。现实生活渐渐全部被毁。

  为了满足Obsession的需要,有人会在网络上搜索对方的一切,还可能会不计时间和金钱成本,在现实中追寻对方的蛛丝马迹,不顾距离遥远只求见明星本尊,甚至可能会不惜做出各种极端的行为,只为引起对方的注意。

  

  那么,痴迷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能不能解除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粉丝迷恋的根源

  我们是怎样“痴迷”和“成瘾”的?

  1、痴迷的心理学诱因和生理学基础

  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博士指出,当一个人陷入痴迷时,大脑中的“脑内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就会被点燃。

  Reward System,关联着渴望、寻找、不可按耐的需要、兴奋、注意力的焦点、动力和占有欲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大脑在痴迷中的这种反应,和毒品依赖者渴望海洛因时的成瘾反应是一样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爱的“瘾君子”。一个人成瘾的概率,已经被研究证明和一定的生理基础相关。

  大脑负责认知功能的分析区域(analytical areas of the brain)和负责冲动控制的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功能较弱,被发现和成瘾有关联。

  2、成瘾的本质

  说到成瘾,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颓丧的中年酒鬼,或者阴暗角落里依赖药品(毒品)的人。其实,成瘾离我们的生活并有那么遥远。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主任Joseph Frascella说,“成瘾的本质,是在明知道会有不好后果的情况下,不断重复的行为,是对于明知道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的持续渴望。”

  追星、购物、暴饮暴食、滥性、赌博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成瘾。

  成瘾是人性深处的东西。自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成瘾的物品就出现了。在Joseph Frascella看来,人类的本性,就是会去尝试那些能给他们带来好的感受的东西。

  几乎所有能够给个体带来强烈快感的事物都可能造成成瘾。

  “爱”的感觉当然也有可能造成成瘾。

  

  3、痴迷和成瘾的关系

  心理学家分析,“痴迷”和“不能完全得到”的状态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不能完全得到”的状态下,人最容易陷入痴迷,这个时候,大脑皮层的活跃方式,和“瘾君子”是很像的。

  当陷入痴迷时,人通常会尝试摆脱成瘾带来的负罪感,想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回归理性层面。

  但这种控制,和“瘾君子”控制自己不要再发生下一次一样,会让人感到空虚、坐立不安。

  最终使人无法忍耐,可能会做一些明知道会很糟糕的事情,但那一瞬间却感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满足。这种状态就是成瘾。

  我们究竟对什么成瘾呢?到底是迷恋的那个人,还是迷恋的那件事情本身?

  4、 成瘾和心理模式

  ◎全或无”(All or Nothing),有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容易陷入成瘾。

  “全或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不良思维定式。有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在考虑事情时,会把可能性一分为二:爱还是不爱,非对即错,非黑既白。喜欢使用“从不”、“绝不”、“所有”、“全部”这一类绝对的词语。

  有这种思维定式的人,很容易会有一种心理误区,产生“只要我得到这一个人或者只要我做完这一件事我的生活就会很好”的错觉。

  ◎自恋,是产痴迷的基底。

  痴迷是一种接近成瘾的不良状态,那么,这种状态能证明真爱么?

  表面看,痴迷的粉丝,对明星偶像付出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生活、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

  对于痴迷的人来说,痴迷的对象是多么重要,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家人、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但仔细思考之下,会发现与此同时,喊着爱你给你付出一切的痴迷者,偏偏不会做一件最重要的事:了解对方的真我、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边界。

  当粉丝狂热的联系明星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跟随他行踪的时候,在网络上人肉对方的航班信息、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的时候,并不会考虑明星本人的感受。

  只是想满足自己的一时需要,得到一点虚假的快乐,而已。

  研究表示,容易痴迷的人,在心理自恋特质得分偏高。

  也就是说,痴迷成瘾的人,其实恰恰是趋向于以自我为中心的。

  ◎幻想,是滋生痴迷的温床。

  痴迷的产生、形成和壮大的过程,在幻想中不断滋生新的假象。

  容易陷入痴迷的人,对现实的感知力往往偏低。

  在他们的心底,现实世界中的元素,有的是被无限放大了,有些是被视而不见的。

  比如明星小小的一个动作,自己都是无意识的,却会在痴迷者中,脑补成整个赖以迷恋的体系。

  蝴蝶飞翔,在大部分人眼里,只不过是在煽动翅膀,但在痴迷的人心底,却可能掀起一场巨大的海啸。

  过度依赖幻想的人,往往和自身的人格特点、创伤经历有关。

  

  

  写在最后的话

  4步帮你减轻迷恋的负面影响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在生前写下了著作《变形记》。

  当他住在美丽的小城布拉格时,每天都到同一个咖啡馆吃面包、喝咖啡、思考和写作。

  并且,邂逅了美丽的记者米列娜·洁森斯卡。通过翻阅《变形记》的草稿,而和卡夫卡相识、相知。

  当卡夫卡陷入爱情之后,却发现洁森斯卡是一个有丈夫的人。经过艰难的思考之后,他毅然断绝了与她的一切联系。

  当洁森斯卡来找他的时候,他避而不见。只是躲在幽暗的灯影下,写了最后的一封信。

  数年后,卡夫卡身患肺痨。在弥留之际,人们仍听到昏迷中的卡夫卡在念叨着一个名字:洁森斯卡……洁森斯卡……

  但是,他们再没见过面。

  最有道德的迷恋,是忍耐,是克制。

  

  对于已经陷入迷恋的人来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觉知,并接纳自己的迷恋状态。

  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迷恋的知识,首先要充分理解自己缺什么。

  在迷恋的过程中,你往往有一种更深层的心理需要。

  也许你需要通过迷恋来肯定自己;

  也许你想要进行迷恋来忘记失败;

  也许你只是借由迷恋的行动来,进行你所认为能够掌控的,和他人进行关系的联结。

  也许你只是想要被爱。

  觉知自己的心理需要,并全然的原谅、接纳这个不够完美的自己。

  2、 思考,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往往,你是把某一个还未满足的要求、还未实现的愿望,投射到了迷恋对象身上。

  那这时候,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就非常必要。

  是想要一个细腻、温情的伴侣,来替我爱自己吗?

  是想要一个伟岸、强大的英雄,来替我完成梦想吗?

  是想要一个阳光、动感的偶像,来唤醒懒惰沉睡的我吗?

  ……

  想好了自己的愿望,试着亲自去满足它。

  

  3、 掌控,我可以把握迷恋的适度。

  每当痴迷的时候,反复沉浸其中的时候,总会影响到工作、学业和生活。

  我不应该让极端的想法,来主宰我的生活。

  即便,迷恋的事情或者对象,看起来是健康的,甚至崇高的。

  都不应该成为我生活和行动的唯一理由。

  “适度”,是任何时候,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因素。

  掌控自己,重新拾回生命的能量。

  4、 行动,发掘自己的真正价值。

  如果陷入迷恋,我会变得没有存在感,虚空和无力的感觉常常伴随。

  把注意力从迷恋对象上转移回来。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写下关于自己的三个问题:

  “我最棒的一件事”、“我的所有优点”、“我的梦想是什么”。

  当你解锁了对自己全面、立体的模式,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更丰富、更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你会意识到——

  “我”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注意的,值得被关怀、值得被爱的。

  此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做我本该做的事,爱我可以爱的人。

  

  

本文标签: 方可街舞 街舞班培训 街舞

上一篇:成吉思汗大多妻子都是从战败国家抢的,不怕被暗杀?原来
下一篇:印度影史票房冠军,原来印度人也爱史诗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