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观察| 在大马人眼中,宗教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说起马来西亚,相信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停留在于它是一个回教国家。但事实上,对于马来西亚来说,回教国的定义仅仅是统治者把伊斯兰教定为官方宗教,但是人民依然拥有选择信仰的权利与自由。

  在众多正派宗教组织里,有四大宗教被大部分大马人民所信奉;分别是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的主要信徒来自马来族,教徒规模也最为庞大。因此他们礼拜的场所——回教堂在大马是随处可见的建筑物。回教徒每个星期五都得去教堂进行礼拜,表示对真主“阿拉”的虔诚。由于它那别致的外观,所以大家给它取了一个亲切的外号,就叫“洋葱头”,所以若你到了马来西亚旅游,听见旁人说:“我在洋葱头这儿!你在哪?”不要觉得奇怪哦。在我的记忆里只入过回教堂内部一次。因为在伊斯兰教义里,男女授受不亲,女教徒在礼拜是在一个固定的小区域里,用帘子与外界隔开。再加上回教堂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之地,异教徒是随意不能侵犯的,因此回教堂内部在平时不允许别人自由出入。当时是在师长与教堂负责人接洽的情况下才以教学的名义入内,再加上我们当时年纪较小,所以对我们也相对的不那么苛刻。但是他们在门口放了一篮的丝巾,在进去之前必须用丝巾把头发包起来表示尊重。我依稀记得,教堂内部十分宽敞,收拾得明亮整洁,由于需要跪地礼拜的原因,地板都铺上了干净舒适的地毯,天花板也布满了精美的雕刻花纹。虽然已隔多年,很多场景都已记不清了,但这也算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得的体验吧。相比起其它宗教,伊斯兰教的教义较为严谨,教徒们不但每个星期五必须到教堂进行礼拜,念颂可兰经,每天还得在家里向着他们教义中所描述的圣地——麦加的方向朝拜五次。所以到了马来西亚(及其他回教国家)的酒店,如果你看见在天花板的角落位置一个小小的绿色的箭头,且每一次看见那箭头所指的方向都不同,不必觉得奇怪,那些箭头所指的方向是以那房间的方位为标准,圣地麦加所在的位置,以方便回教徒在祈祷时间进行朝拜。除此之外,在星期五傍晚他们进行礼拜时,教堂上安装的扩音器也会发出可兰经的背颂声,一时传遍整个小区,成为伴随我们长大的“背景音乐”。每当在外求学的日子告一段落,在回家后的傍晚都能听到他们的祷告声,仿佛再次证明自己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一般,居然也会感觉莫名心安。至于饮食,伊斯兰教徒严禁食用猪肉,但其原因各有说辞,已无从考证。除了伊斯兰教这个主要宗教之外,佛教算得上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宗教了,信仰者多为华裔。马来西亚的华裔大多是当初下南洋讨生活的后代,祖先多为南方人。由于佛教,道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盛行于中国,其中又以南方地带的发展更为繁盛;所以这儿的华裔至今大多数仍有拜天地,祭鬼神的习俗。这儿的佛,道教界限非常模糊,在很多信徒眼里,它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在马来西亚统称为“佛教”,我也是到了中国之后,才对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了大致上的概念。若在下面的介绍中有造成混淆的部分,请大家多多包涵。在下南洋的南方华裔里,又以广东人,福建人占多数,因此马来西亚的佛教文化受这两个籍贯的华裔影响最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年初九“拜天公”仪式。这个祭拜活动对福建人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在福建人心里“天”可说是大于一切的存在,因此我们(本人祖籍福建)的祭品,祭拜过程都非常隆重且盛大。虽然不清楚在中国“拜天公”是不是专属于福建人的传统习俗,但是在马来西亚,到了年初八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准备案台,香火纸钱,烧鸡猪鸭羊等丰富的祭品,就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年初九那一刻向天宫祈愿,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事事顺利,家人福乐安康。但是在众多祭品中,只有一样是福建人才会准备的,那就是甘蔗。本人曾在好奇下向爷爷询问缘由,原来相传当年我们祖先在日军侵袭时仓皇逃命,眼看就要走投无路死在枪口之下了,突然看见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甘蔗林,于是众人便纷纷躲到林里。日军赶到后无法找到任何踪迹,只好离开。就这样,所有人托甘蔗林的福保住了性命。而正好那天就是年初九天宫诞辰,于是他们便认为是天公显灵救了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之后每年初九拜天公时,福建人都会弄上两根甘蔗作为祭品,感谢天公当年的“救命之恩。”。当初祖先们在乱世中孤注一掷的决定,抱着拼死的心态来到异乡,只为了自己与家人的一顿温饱。所幸在和平之后,他们的那股拼劲儿让他们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当年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的华裔们在经济条件变得富裕之后,第一件所做的事不是享福,而是纷纷大兴土木,筑造了许多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媲美的寺庙,佛堂,宗祠。一些特别有名的寺庙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香火鼎盛,大日子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香客们争相“抢头香”的行为。马来西亚其中一所寺庙,可看出极费心思。对于当今的华人群体来说,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相比其他种族也更为深远。这是因为在华人的宗教观念里信仰是自由的,这或许和自古以来我们所接触到的宗教教义自主性较强有关。在大多数华人观念里,改变自己的信仰是很平常的事,佛道教也多数倡导自我修行,心诚则灵,但是在其他宗教,教徒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却更容易会被看成是对神明的背叛。当初荷兰人殖民时期留下来的教堂,那时候马来西亚还没独立,一些州属甚至还被开发,荷兰人占领的只是马六甲沿海的一个王朝。因为在信仰的坚持上抱着这样较为开放的态度,我有一段较为特别的经验:我的童年是在一所基督幼儿园度过的。当初会选择我送过去仅仅因为那所幼儿园离我家特别近,方便家人接送。因为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理由,我拥有了一段不一样的童年时光。还记得在吃点心前大家都需要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念颂一段英文祷告词,内容大意是感谢耶稣赐给我们食物,让我们有了美好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们也有了特别的假期,Good Friday和复活节。Good Friday就是耶稣受难日,而复活节顾名思义就是耶稣复活的那一天。Good Friday那天我们不必去上课,而复活节那天我们不放假,但是老师会给大家准备一人一颗的“复活蛋”(熟鸡蛋),我们就用准备好的材料在蛋壳上自由创作,到了点心时间就把自己那颗独一无二的“复活蛋”吃掉。另一个印象较为深刻的活动就是歌舞时间,他们会把圣歌编成朗朗上口又轻快的歌曲,配上手语或舞蹈,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当老师让我们把书本收好,到教室外面准备去教堂的那瞬间,是我在幼儿园最开心的时候。现在想想,基督教之所以传教范围如此之广,那些能灵活应用的教义与圣歌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吧。由于教徒多为华族,因此马来西亚很多教堂上都印有汉字。

  作为马来西亚三大种族之一的印度族,他们所信奉的印度教自然也是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之一。但是由于印度人人口较为稀少,因此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印度庙并不多。虽然不多,但是寺庙细节却一点都不马虎。其风格和泰国的佛庙有些相似,上面雕刻的花纹、动物与人像形态都极为精细逼真。我家小镇里的印度神庙在最外围的柱子上并列了五匹手掌大的小马,但是它们的动作,神态都不一样。在最外围的雕刻都细致如此,所以我以“少而精”来形容马来西亚的印度神庙应该还算贴切吧?在饮食上,他们是不吃牛肉的,但原因恰恰和马来族相反,马来族忌吃猪肉是对其抱有忌讳、嫌弃的心态,而印度人则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牛是非常神圣的动物,有一些地方甚至会有朝拜牛只的习俗,因此自然是不能伤害它们的。

  印度寺庙外观多数刷上了金漆或银漆,之前以为这是印度人对颜色的喜好,之后询问了老师才明白,神庙对他们来说就是神居住的地方,所以印度寺庙都是以印度族想象中神所住的地方而建,因此金色银色代表着“辉煌”。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在友族面前吃猪肉牛肉,在他们祈祷时保持安静不打扰,在传统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互相道贺,分享节日美食,已经化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瞬间。经过了百年以上的融合,大家早已融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了。生活在这个国家最珍贵的,就是让我学会了包容与尊重。他们包容我逢年过节的香火缭绕,我们尊重他们一天五次的诵经祈祷。在这片土地不需要追求同化,因为不同的色彩才是这个国家最美的地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马来西亚最美丽的一道风景,也是所有人民共同守护的宝藏。虽然大家的祖先来自不同的地方,带来了不同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肤色与宗教,却得以共同和平地生活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因为尽管有那么多的不一样,但是依然有一个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大家坚信着心中的神明,就算自己早已远离故土,只要自己无愧于心,它们依然会跨过大洋彼岸,继续保佑他们世世代代。从此,一条独一无二的文化脉络,就这样开始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流淌。文案:许康玲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林沛彤审核:李 玮

本文标签: 小学街舞音乐 大回转街舞

上一篇:这所大学是国内面积最小的大学,但却是中国舞蹈家的摇篮
下一篇:有了学习舞蹈的经历,孩子们一生都不会后悔!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