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解码丨1000多年前,新疆舞蹈怎么跳?

时间:2019-11-27  点击:
手机版

  一说起新疆舞蹈,

  小编瞬间两眼放光,

  忍不住来上一段魔性的动脖子!

  

  数数新疆民间舞蹈,种类还真是不少:

  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

  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

  停!

  1000多年前,新疆有哪些舞蹈?

  1000多年前,新疆舞蹈怎么跳?

  这些问题统统不是问题!

  答案在这——

  唐朝是西域音乐舞蹈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当时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马舞、乞寒舞等音乐舞蹈艺术,对中原地区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1960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彩绘泥俑,呈现出1000多年前新疆音乐舞蹈艺术的风貌。

  

  01

  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的一尊泥质彩绘男俑,反映了唐代西域男子充满动感的舞蹈动作。该俑通高14.8厘米,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绿色圆领长袖袍衣,腰系皮带,脚蹬皮靴,双手高举,呈倒八字状,显然是在跳舞。另一尊彩绘胡人泥俑,塑造的可能是一位民间舞蹈家形象。该俑高13.5厘米,头戴黑色幞头,身着红色圆领袍和黑裤,大眼粗眉,唇上的胡须弯曲上翘,颇有情趣。该俑左手臂稍抬起,右手置于胸前,弯腰,双脚并拢,似在邀请某人跳舞,动作滑稽,充满喜庆色彩。还有一尊彩绘泥俑,头戴幞头,身穿绿色交领右衽袍服,腰束黑带,右手举于胸前,左手伸展,动作幅度较大,跳的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胡腾舞。

  胡腾舞是典型的西域男性舞蹈,它以急促敏捷、腾踏跳跃的步伐,体现了西域舞蹈雄健豪放的艺术风格。胡腾舞刚传入中原时,舞者都是身穿民族服装的胡人,随着该项舞蹈在中原的普及,也出现了汉族舞者。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年间,西域疏勒(今喀什)舞蹈家裴承恩,以擅长翻筋斗而闻名长安,号称“筋斗裴”,是跳胡腾舞的高手。此外,西域舞蹈家安叱奴因善跳胡腾舞,还被高祖李渊封为“散骑侍郎”的五品官。曾发动“安史之乱”的西域胡人安禄山,也善跳胡腾舞和胡旋舞。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龟兹、疏勒、高昌的舞乐队先后多次迁入内地。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突厥可汗女阿史那公主为皇后,突厥可汗将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的乐舞队作为嫁妆送至长安。这次大规模的乐舞输入,对后来隋唐王朝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吹奏男俑和弹奏女俑,是反映新疆唐代音乐文化的彩绘泥俑。前者腰板挺直地盘坐于地,神情激昂地吹奏乐器;后者盘坐在地上作弹奏状,似乎陶醉在音乐的世界里。

  吹奏男俑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36号墓,高8.2厘米,头戴幞头,五官模糊,穿圆领袍,腰系黑带,两手弯曲置于嘴前,正在聚精会神地吹奏一种乐器。由于其手中已没有乐器,故无法判定此俑正在吹奏何种乐器,推测是笛子,或者排箫,或者筚篥。

  唐朝将隋朝的《九部乐》改为《十部乐》,大量融合吸收了西域在内兄弟民族的舞乐艺术,使其不断创新和丰富。在诸多西域乐舞中,以龟兹乐最为著名,影响也十分深远。高僧玄奘曾评价龟兹乐“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03

  ▲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泥塑弹奏女俑。

  从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的弹奏女俑也是一件彩绘泥塑作品,通高9.9厘米,脸型圆满,凹凸雕刻出五官,盘坐于地,右手残损,左手较为完整,作抚琴弹奏状,弹奏的乐器应该是五弦琴、古筝等弹拨乐器。该俑头发梳成圆发髻垂于额前,这种发式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乌蛮髻”。乌蛮髻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时尚发式,其特点是将头发掠向后脑,在头顶挽成一髻,然后朝额前垂下。这种发式和著名的回鹘髻一起流行于中原地区,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弹奏女俑上身穿蓝色襦衣,下身穿红色长裙,这种穿着叫“襦裙装”。襦裙装是古代汉民族的日常穿着之一,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配披帛,加半臂的配套服装样式。这种套装在唐代又传入西域的高昌地区,成为当地女子的时尚服饰。

  监制/孙雅莉 统筹/周芳 制作/马永

  长 按 二 维 码

  中国民族报社新媒体部

  出 品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92

  邮发代号:1-236

本文标签: 闽侯甘蔗街舞培训 安溪县第

上一篇:印度第一美女遭遇终于中年危机,身材发福似大妈
下一篇:播放过万!吴亦凡的《大碗宽面》新编舞,你还不学起来吗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