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错了?

时间:2019-11-28  点击:
手机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开篇的这段文字可谓经典之作,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也发现人之初是富有爱心的,随着成长,她的困惑也跟《三字经》一样,为什么人变得越来越丧失爱心,越来越“坏”呢?人们把这个现象都统统的解释成这是受到社会污染的结果。

  人类自古就对了解自己的本性有很大的兴趣,通过观察没有受到文化影响的幼儿性情被认为是一条可靠的途径,因为儿童受到文化的影响比较少,他们的行为、心理更能反应其固有的本性。《三字经》和人们对现象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对成因的解释却是错误的。虽然一个人的基因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一瞬间就已经确定不再改变。但是,其一生性格的形成和变化却不是在一生中一成不变的,基因序列上的遗传密码并不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打开,在胚胎形成时期,塑造了人体的基本外形,出生之后,决定成长和发育,这些我们都是非常清楚的。可是,不经意间,人们忽略了无形的部分也就是习性或者说行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时间序列。

  一只小老虎很可爱,它除了样子看上去非常招人喜欢,同时,它没有攻击的本能,性格温顺。长到一定的年龄和体重之后,兽性就会发作了。即使一只幼小的老虎,完全隔离起来,人工喂养,到了一定阶段,仍然是一只吃人的老虎,虽然,它因为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向母亲学习扑食技巧和能力,会造成终生缺憾,但食肉的兽性是不会改变的。人类也只有到了青春期才有强烈的性冲动,并不是贯穿终生的,这也不是文化教化的产物。

  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性格形成在时间序列上的安排也是非常巧妙的。幼虎缺乏攻击性是因为它尚不具备攻击的能力,如果有攻击性,反而让自己的生存处于更危险的境地。基因对生存策略的指挥显得极为老谋深算。

  反过头看“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对不对呢?性善是孟子的主张,性恶则是荀子的主张,迄今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双方都能找到有利于自己学说的证据。蒙台梭利说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至诚至真的,在成年人身上你观察不到这样的情形。基本上支持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主张。这个观察虽然真实,却只强调了善的方面。一个幼儿同时也是非常自私的,他不愿意别人动他的玩具,还会去抢别人的玩具,到了四五岁的年龄,幼童经常打架,有的幼童还咬人。等到他们懂点事情时,也不愿意妈妈再为他们生一个妹妹或者弟弟。幼儿也有自私的天性,这种自私主要表现在争夺食物资源、与同龄人打闹以学会日后生存所需要的技能上。但总体上说,婴儿竞争力很弱,就像小老虎一样,是性善的。

  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并非受到后天污染所致,而是基因序列规定的程序。“苟不教,性乃迁”这句话是不对的,即使教,性也会迁的。儒家仁爱的哲学是历代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必修课程,但宫廷和政治斗争中所用的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六十年前,中国试图通过教化,让人们放弃自私自利的习性,养成为具体利益服务的公心,效果当然是很有限。教化和本性之间是一个协调和斗争的关系,用一只停泊的船做比方,本性是锚,教化是船,有一定的漂移性,但不可能挣脱锚的左右,教化的目标和本性偏离太多,效果反而会更差。例如,承认人性自私,并加以约束比要求大公无私或者鼓励自私效果都好。

  

  教育和儿童是一个容易发表议论的题目,大多数名人都发表过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多为一些个人主张,缺乏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实践,都建立在自己粗糙的总结和时下流行的格调之上,谈不上正确。

  和其他动物一样,人一生中“天然性格”的变化都是具有适应性的,即这种行为方式有利于生存。想想看,一个幼儿若不爱他的母亲、不依恋他的亲代,被亲代抛弃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少儿依赖母亲的性格就会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

  伴随着成长,儿童依恋母亲越来越不是那么必要,这种爱的性格越来越被淡漠,这是自然选择规律,就像我们观察到的家畜和其他动物一样。人类认识自身最大的障碍是总是不把自己当动物看。随便看一看家养的动物,就明白这个道理。一只小羊羔,样子非常可爱,依偎在它母亲身边,如果它母亲白天出去吃草,把它留在家里,它非常想念它的母亲,母子之间依依难舍,到了傍晚,小羊羔知道它妈快回来了,早早的到了羊圈门口咩咩叫,想它妈妈情真意切。两三个月之后,母子之间的感情就淡漠了,直到形同陌路。因为从子代的角度来说,再依偎在母亲身边已经没有了意义,它不再需要母亲的奶水和保护。对于母亲来说,儿大不由爷,它能够独立生存了,小羊如果再试图吃奶,就会被母亲顶撞,亲密的感情已经失去了意义,遗传的任务这时已经完成,基因的火炬已经稳妥地交给了子代。

  只要脑筋转一个弯,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即便从出生就让婴儿成长于洪荒的环境,不受任何人类文化的影响。他的心理与只能发育仍然有自己的节拍和特点,后天的变化绝非纯粹文化影响。

  人类像所有有较长寿命,较长发育期的动物一样,自然选择保留那个阶段适应性的心理、行为模式。

  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性与个性的逻辑》这本书是向大家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即剥掉文化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即人性研究。

  原欲,每个人都差不多,我们却不甚理解!基因,确定了每个人的胚胎,无法改变!自我驯化,是唯一可控的,决定了人最终的命运!

  文源:《人性与个性的逻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钟海玲

  相关推荐

  

  《人性与个性的逻辑》

  作者:孟庆祥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献给心理学的票友,无论你读过多少心理学,本书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重大发现,都会让你震撼。包括人类智力的起源、智力发育的甘特图、人类母系社会的真相、先天还是后天、命运是由上瘾决定的、基因技术的长期后果等内容。这本书基本回避价值主张,重点是“看”,客观地看,解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什么少儿学习外语更合适?为什么全世界的性服务行业绝大多数都是为男性服务的?为什么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婚配都有相似的选择标准?为什么婆媳容易不合?学习和认知最主要的规律是什么?所有的东西立足于科学的解释,面向一个普通读者感到好奇和关心的问题。

本文标签: 高平街舞 街舞明星班 大连

上一篇:狗狗与芭蕾舞者合照,成品唯美动人,拍摄过程却爆笑
下一篇:为庆“五一” 湛江这帮人开了一个大“party”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