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司徒元杰谈香港艺术

时间:2019-11-28  点击:
手机版

  香港艺术馆与吴冠中结缘于1995年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绘画──传统与创新”大型展览及国际研讨会。展览选展70多位代表画家作品,以总结中国绘画史上一段至为重要的发展里程,随后巡回展出于新加坡美术馆、伦敦大英博物馆及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除此综合回顾展外,艺术馆再分别策划了黄宾虹(1865—1955)和吴冠中(1919—2010)两个独立展览,以标示20世纪中国绘画风格发展脉络中承前与启后的两极;而名为“叛逆的师承”的吴冠中个展,即代表了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的方向。吴冠中亦于研讨会以《艺术家所起的教化作用》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赞赏。其长子吴可雨转述父亲当时的感受,认为展览和研讨会“充分体现了香港艺术馆重视和认识到他的艺术价值,以及他的艺术在中国20世纪绘画史中的学术地位”。这次活动展开了吴冠中和香港艺术馆真诚的友情,并首次捐赠了两件作品给艺术馆,包括重要的巨制《瀑布》(图1)。

  

  1. 吴冠中,《瀑布》,约1986,水墨设色纸本,144.9×287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遇知音: 香港艺术馆与吴冠中的情谊

  作为一间公共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很早就重视吴冠中的作品。在书画拍卖市场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艺术馆已参与并于1988年购藏了第一件吴冠中的作品《树根》,1992年又购入《乡情与乡愁》。这亦是吴先生认为香港艺术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之处。2002年,艺术馆再举办“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展览,是一次较全面的大型回顾展,展出了120多件水墨和油画作品。面对这么大批丰富的作品,香港艺术馆策展组花尽心思,考虑如何通过展览和活动介绍吴冠中的艺术特色,最后选定了吴先生艺术中从具象到接近抽象的发展历程作为策展主题,这亦是他“风筝不断线”理论思想的体现。难得展品中有三件同是描绘江南粉墙黛瓦民居的水墨横幅——《双燕》《秋瑾故居》《忆江南》,其创作时间各相距约十年,为演绎这个主题提供了最恰当的构成组合。艺术馆特意在展场中建造一个展示专区,观众须穿过两扇模拟江南民居的窄门进入展室。在调白的灯光照耀下,一堵白墙上依次排列着这三幅作品,展示效果不但夺目,更清晰显示了作品互联关系中所蕴含的美学信息(图2)。吴先生深感震撼,认为这是“有心人当能体会到有异于一般的作品陈列展”,并指出“作者的喜悦莫过于被理解,遇知音”。最终,吴先生把这三幅被他誉为最喜爱的三个“女儿”的作品,特别是最代表自己风格的《双燕》,连同另外十件绘画一起捐赠给香港艺术馆,为中国艺术史和博物馆界制造经典佳话。这三件成为吴冠中艺术的经典作品系列,其后多次借予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出。

  

  2. “无涯惟智──吴冠中艺术里程”展览展示专区

  2002年这次展览还邀请吴冠中为香港观众进行一项艺术教育活动:在户外平台公开示范写生维多利亚海港。吴先生随心即场改用了一辆用来搬运画具的“餐车”作画台和画架(图3)。写生时他不断移动,进行“现场搬家”。他这种创作方式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西藏写生时已有所悟并不停应用。此次完成的作品亦成为给香港的一项特殊献礼。

  

  3. 2002年吴冠中随心即场改用了一辆用来搬运画具的“餐车”作画台和画架,在香港艺术馆户外平台公开示范写生维多利亚海港

  2009年盛夏,香港艺术馆又再次收到吴先生教人振奋的北京来鸿:“人生百年,我已90,惟一愿望将此生最佳作品留后人参阅研究,希望能对中国艺术发展有所裨益……贵馆是我关注之重点,往来已久,已藏有我十余件作品,今补赠晚年精选新作30幅(附目录),可见一生发展全貌。”(图4)

  

  4. 2009年,吴冠中捐赠画作予香港艺术馆信函

  对于这次更大批的重要捐赠,艺术馆深深感到这是吴冠中对香港的厚爱,亦是对艺术馆工作的肯定和鼓励。这批作品以2005至2009年新作为主,承接先前的捐赠,较完整地构成他的创作历程。馆方随即进行接收捐赠的工作,并决定举办“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展出历来接收的藏品,同时与香港电台合作,摄制《吴冠中的艺术》纪录片,以向吴先生致敬。展览于2010年3月开幕,吴先生因为身体不好而未能到香港出席,5月艺术馆便把展览的情况——特别是先生所期望“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的热烈反应——向他呈上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告。6月初,吴先生便提出再增加捐赠五幅绘画,包括他入院前绘画的四幅作品。6月25日黄昏,香港艺术馆举行接收这第四次捐赠的新闻发布会,而吴先生于当晚溘然逝世,他刚刚送给艺术馆的作品,竟然成为他遗赠香港的绝笔之作!这令香港艺术馆及广大香港市民感到无比震惊、悲痛和惋惜。香港各大报纸均用大标题全版报道了吴先生的逝世;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均向其家人发出了慰问信;香港艺术馆当时收到2300多份观众的感想和悼念留言,并有超过16万观众看过展览。这是香港从来未有的,对一位艺术家表达这样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悼念。香港艺术馆其后继续充分利用吴冠中的作品策划多项甚富创意的教育和推广活动,包括2011年提供藏品予香港舞蹈团,创作了《双燕──吴冠中名画随想》舞蹈诗。表演配合原创音乐、多媒体效果,以八场舞蹈表现吴冠中画作中的节奏和抽象的韵律。吴冠中2009年接受访问时指出,他晚年从视觉形象转向对音乐感、节奏感及至诗意的追求。艺术馆亦相应策划了“吴冠中──画 · 舞 · 乐”展览,介绍他独特的点、线、面视觉语言。2014年香港艺术馆与法国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合办“巴黎 · 丹青──二十世纪中国画家”,介绍一众留学巴黎中国画家的艺术和逸事,其中重点展示吴冠中在巴黎学艺的情况,以及他如何在创作上“西为中用”。同年,香港艺术馆与香港邮政署合作,发行了香港第一套纪念画家的专题邮票:“香港馆藏选粹——吴冠中画作”系列邮票。2017年艺术馆又举办以绘画美化城市的户外公共阶梯活动,其中选用了吴冠中色彩亮丽活泼的作品,令吴冠中的艺术更加广为市民大众认识,深植在香港的文化土壤中(图5)。在这几年间,艺术馆万分感恩,继续得到吴冠中家人的支持和鼓励,先后又接收了25件及2018年最大批为数370多件作品的捐赠。香港艺术馆现收藏吴冠中的绘画及相关作品总量达450多件。吴可雨在捐赠仪式上致辞道:“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父亲对香港艺术馆深厚的情谊和无比的信任。……我遵循我父亲生前的意愿,还有我自己内心的感受,把这批作品捐给香港艺术馆,这是最终,也是最好的决定。”

  

  5. 2017年艺术馆的美化户外公共阶梯活动

  从花都到苦瓜家园

  馆藏的吴冠中作品涵盖了他逾半个世纪创作的油画、水墨画、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塑料彩画及瓷板画等,其数量之丰,门类之广、极其珍贵。其中一些素描速写是经典创作的写生原稿,如《双燕》(图6)的原稿《宁波水乡》、巨幅的《汉柏写生》原稿(图7)、《瀑布》的写生稿《九寨沟溪流》及《巴尔扎克在巴黎》写生稿等,与馆藏已有的油画、水墨作品相呼应,足可一睹艺术家的创作全貌。此外,吴冠中家人还将吴冠中生前常用印章、留学法国证件以及法国政府颁授勋章等珍藏,一同馈赠予香港艺术馆,完整呈现吴冠中一生的重要历程,历史与艺术价值俱丰。

  

  6. 吴冠中,《双燕》,1981,水墨设色纸本,69×138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7. 吴冠中,《汉柏写生》原稿,1974,箱头笔纸本,102×312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吴冠中巴黎学艺时期的作品在“文革”爆发之初已被烧毁,他原本钟情的人体绘画,于回国后被批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玩物”而被禁止创作,迫不得已转绘风景画。馆藏有一些人体写生和油画作品,是吴冠中于后期创作的,包括他重访巴黎时在昔日练习人体画的“大茅屋”画室里匆匆完成的速写,题识“四十年前生涯,梦又醒”。藏品中也有他在巴黎大街小巷钩沉回忆的风景速写、油画,包括《巴尔扎克在巴黎》(图8)、《庞比度小广场》及《塞纳-马恩省河畔》,还有表达意象的《红磨坊》。吴冠中又造访了他尊崇的梵高的“终命站”,绘了《梵高教堂》等景物画。这些作品包含了他早期留学法国的回忆,殊为难得。

  

  8. 吴冠中,《巴尔扎克在巴黎》,1989,油彩布本,65.8×53.6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吴冠中在1995年香港艺术馆的研讨会上,总结自己回国后的岁月:“我陶醉于西方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饱餐了三年。返国后,情况大变,在各种压力下我如被埋入深土……排除了名、利的干扰与诱惑,寂寞耕耘了三四十年,一味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漫长岁月中与外界完全隔绝了,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但却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年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前,他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人群、小巷到近郊写生,留下了不少画作。《北京西郊大树》(图9)是一幅难得的早期写生,作品画法精细,用短线构成如色彩浓淡的效果,反映了吴冠中由西方带回中国的扎实素描技巧。《马栏村》则以圆弧构图和线条强调它被群山环抱的状态,画中具跳跃感的细碎短线与点,可窥见他日后成为标志性的绘画特点。1960年暑假,他前往海南岛写生,因旅费不足,只可住进几角钱租金的职工宿舍,写生时饱受蚊叮和酷热煎熬,连油彩的锡管都烫手难触。回程时背着一大包未干透的油画坐火车,吴冠中只得站着,经两夜两天回到北京时双腿全肿了。

  

  9. 吴冠中,《北京西郊大树》,1953,铅笔纸本,37.3×28.9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海南岛香茅加工厂》(图10)正是他这次艰辛创作经历的成果。1977年吴冠中到井冈山写生,再次遭遇相同的痛苦经历。他又是提着大包未干的油画和速写稿,回程挤上货车副驾位,但画件太大不能放入车厢,只好伸出车窗外用手悬空提着赶路,四五十分钟车程令他手臂全麻木了。1978年他往玉龙山取景,寄宿于工人窝棚里,吃的只有馒头加辣酱。一个多星期来只遇着下雨而未见山影,在一个难眠的晩上,忽然云散月照,玉龙山终于显露,吴冠中即冲出棚外展开画具写生,只半个小时山又隐没了。此一瞬之缘已深嵌入画家心田,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类似的艰苦写生经验,发生在他“文革”前后的岁月,所到之处包括山东崂山和泰山、福建鼓浪屿、湖南韶山、江西井冈山、贵州黄果树、四川达县等。然而,他坚毅地认为“这是特定历史的赐予,别人不易碰到这样的机遇”,倒让他能在祖国大地的崇山峻岭、森林、乡间土道上“静听点、线、面的交响……追寻自己的绘画天地”。

  

  10. 吴冠中,《海南岛香茅加工厂》,1960,油彩板本,61.2×46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在这踏破铁鞋追寻自己绘画天地的过程中,吴冠中的艺术创作也着实有所增进。1961年他难得有机会可随组织到西藏写生,但当时入藏的条件极差,山路塌方、缺氧、寒冷,苦不堪言。但吴冠中此行收获极大,一次乘车快速经过一处风景,令他感悟到观物时所产生“速度改变空间”的微妙错觉效果,亦导致他日后经常运用“移花接木”组织方法进行画面创作。《扎什伦布寺》(图11)便属于此类艺术调度手法的启蒙作品。“文革”初期,吴冠中和妻子获批准几天假期,经桂林前往探望病中母亲,这亦是他一直渴望能绘画的地方。他在山上写生时遇上大雨狂风,妻子一面为他打伞遮住画作,一面用身体撑住画架,狼狈万分。写生时吴冠中不断改变视点,进行“现场搬家”取景法,组合出横展绵延的桂林山水景象。他对于这类“移花接木”“现场搬家”写生法有此解说:“我写生是写其‘生’,不是写‘死’!”

  

  11. 吴冠中,《扎什伦布寺》,1961,油彩板本,44.6×119.6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12. 吴冠中,《井》,1972,油彩纸板,36.2×28.2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馆藏大批的吴冠中作品,固然是他艺术发展历程的记录簿,然而,对于吴冠中生活于大时代的坎坷命途而言,这些画作就如一页页充满复杂故事的日记,极堪细读,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其间,吴冠中在极其平凡的乡土村间寻找新颖题材,从一棚瓜果、一堆闲花野草、一口小井(图12)到一堵泥墙,默默地“摸索形式美的规律和生命的脉络”。由于绘画物资匮乏,吴冠中把写语录用的小黑板改制成画板,又把老乡拾粪用的粪筐用作盛装颜料杂物,提把正好作画架用,大家戏笑他是“粪筐画家”。吴冠中深切体会到这“笑”背后蕴含多少辛酸的“泪”。如今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教人低徊不已的史诗。农村庄稼亦成为吴冠中日后不少具寓意性的创作题材之一,包括经典之作《苦瓜家园》(图13)。白苦瓜反托在黝黑的背景中,有如夜海明灯,格外醒目,更大胆的是用调色刀刮掉油彩层,显露底下画布的白色。吴冠中认为,这种具刻画趣味的线条,能刻出树之“风骨”。《苦瓜家园》作于2002年,是吴冠中总结自己注定苦命的宣言,并有撼人心魂的画语:“苦瓜藤上结苦瓜,血统也,命也。多少事,光环与花圈,都靠苦瓜修成正果。苦瓜不苦,我曾题四字:嚼透黄连!”

  

  13. 吴冠中,《苦瓜家园》,1998,油彩布本,80×100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追求形式美与诗意

  吴冠中通过绘画植物直抒胸臆的手法层出不穷,其中以苏州司徒庙的汉柏最为经典。20世纪70年代中他到此写生,庙中四棵曾遭雷劈又死而复生的汉代古柏,令他惊叹不已。他曾说:“我看一群树,犹如看一群人。”他眼中看见的不单是壮观的自然奇景,而是通过一组抽象艺术语言──粗线昂扬、瘦线穿流,彩块、色点纷飞──所聆听到一种“生命力的苏醒”的声音。1974年的《汉柏写生原稿》是吴冠中开展从具象迈向抽象的巨幅里程碑。他很多日后以藤枝和树根为题材,表现缠绵纠葛画境、近乎抽象的画作,亦是源于这“汉柏”母题,例子有1996年的几幅作品如《老树丛林》(图14)、《丛林之春》等。吴冠中后期以线条表现为主的作品,用笔更为恣意奔放,甚至用上泼、流、滴的手法表现刚劲顽强的生命力。这亦正如他自己指出,晚年越趋于表现音乐感、节奏感,及至诗意的追求。从1998年的《惑》到2007的《魂兮归来》,以及他2010年离世前的最后几幅遗作《休闲》(图15)、《梦醒》等作品的画法以至命题,可领悟到吴冠中晚年确实是透过线条“在感情世界中任性奔驰”。

  

  14. 吴冠中,《老树丛林》,1996,水墨设色纸本,122.8×247.2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15. 吴冠中,《休闲》,2010,水墨纸本,66.2×96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吴冠中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第一幅作品《瀑布》,是他在九寨沟写生后的得意之作。他攫住了现场“一道道白练并列排开,垂直而下,端庄大方,寓静于动”的观感,以3米水墨巨幅,凸显视觉元素的线与面、黑与白、动与静的对比美和震撼力,特别是作品中以高超手法表现的“留白”和压缩景深的视觉效果,诚然是他实践“中国画现代化”的成功例子。类似技巧也可见于其他经典作品,例如同样是强调大幅白之美、静态的《双燕》和《雪山》,及由黑色线、面主导的较动态的《渔港》《都市之夜》(图16)等。

  

  16. 吴冠中,《都市之夜》,1997,水墨设色纸本,96.3×179.8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吴冠中作品中的主要题材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尤其是粉墙黛瓦的民居。吴冠中最爱江南,不单因为这里是他的家乡,这里更给予他很多艺术创作的养分。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吴冠中不断出入绍兴、苏州及甪直、周庄等水乡古镇。他曾说道:“我坚定了从江南故乡的小桥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旧宅的小巷、老墙,园林的湖石、藤萝为他提供了感情、思维及形式的空间。吴冠中最爱春阴天没有阳光与投影下的江南民居,其中呈现黑、白、灰的色调,成为他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这调子亦融合了他喜爱的法国画家尤脱利罗(Maurice Utrillo,1883—1955)那些幽寂巴黎街巷及带有哀愁的灰白元素。代表作《水巷》(图17)、《墙上姻缘》等,充分反映吴冠中别具一格的调和中西艺术意象的手法。事实上,江南是吴冠中探索中西艺术融合过程中,撷取灵感和启发的主要基地。前述《双燕》《秋瑾故居》《忆江南》三幅作品的演进过程,便是将抽象派画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的平面分割概念,融合于江南民居内容。《鲁迅故乡》(图18)、《村》《中国城》亦是相类似的三部曲组合,同时蕴含了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和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等立体派元素。吴冠中曾说,他是通过江南题材建构出自家的“吴家庄”风格,以表现形式美,这亦是他艺术理想的桃花源。

  

  17. 吴冠中,《水巷》,1997,油彩布本,73×60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18. 吴冠中,《鲁迅故乡》,2005,水墨设色纸本,45.3×48.6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宁折毋屈、朱颜不改

  香港艺术馆有些藏品,对于吴冠中而言是极具象征意义之作,犹如他历尽沧桑人生和跌宕艺途的宣言。这些作品不但可观赏,也可阅读,是掷地有声的诗。《抛了年华》(图19)是晚年之作,枯萎的茎叶化作浓淡水墨线条和块面,相互交错穿插,强调平面切割,予人更纯粹的视觉元素观感。然而,这形式美的背后却是画家晚年“文以载道”的表述。吴冠中为绘画的这些“荷尸”写下点语:“树老根出,荷老枝折,宁折毋屈,不惜年华。”这种不因年华逝去而屈服于时弊的坚持,是先生对大时代、大苦难的铿锵响应。又如《朱颜未改》(图20),可联系前述《中国城》等江南系列画作,但此作已精炼至更纯粹的视觉元素,成为画家追求形式美的标志风格。吴冠中写了一篇短文,说他是把李煜词的悲怆转化成画之美感:“李煜哀痛地思念他失去的豪华宫殿:只是朱颜改。……我浓抹重彩,一味显示朱颜未改,或朱颜不改。”这不单是先生对作品的解读,也是他对生命和艺术的宣言。

  

  图19. 吴冠中,《抛了年华》,2009,水墨纸本,69×138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仰望与横看》(图21)同样是绘江南民居,构图简练,表达手法言简意赅,却象征着吴冠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作品描绘一列江南宅第屋脊,高低有致的马头墙后是一抹青山,题识“仰望:山外青山楼外楼;横看:起伏人生,水陆兼程”。吴先生引用南宋诗人林升咏杭州的诗句,表达他当日跨越高墙,孑然一身离开了他接受艺术启蒙之地杭州,远赴巴黎寻求更广阔的艺术天地。1950年他毅然回国,却遭遇无比坎坷的命途,起伏的屋脊如同他这段人生的写照。“水陆兼程”,吴先生有文章解释这是他一生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即水墨与油画共享、互补,从而达致追求美感目的,而这亦是他进行“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由此,也说明了为何当我们观赏吴冠中的油画时,时常有看他水墨画的感觉,而欣赏他水墨作品时,又有观其油画之感。吴冠中“水陆兼程”的成功,正是他能够被誉为20世纪大师的主因。“李煜哀痛地思念他失去的豪华宫殿:只是朱颜改。……我浓抹重彩,一味显示朱颜未改,或朱颜不改。”——吴冠中

  

  20. 吴冠中,《朱颜未改》,2001,水墨设色纸本,45×48.2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

  从粪筐到餐车

  香港艺术馆是现在收藏吴冠中作品最多、最丰富的艺术机构。为此,艺术馆于2019年底扩建重开时,特设永久的“吴冠中艺术厅”及专责工作组,长期展示吴冠中的捐赠及相关作品,与各地的群众、专家一同分享这份情深意厚的馈赠。“吴冠中艺术厅”的落成和开幕展览正好纪念吴冠中诞辰100周年,借此追怀先生德艺双馨的人生,别具意义。开幕展名“从粪筐到餐车”,内容主要介绍吴冠中从早期在农村到后期走入大都会,坚持朴实无华“水陆兼程”的创作生涯。

  

  图21. 吴冠中,《仰望与横看》,2001,水墨纸本,68.7×139 厘米,吴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赠,香港艺术馆藏香港艺术馆与香港电台过往曾合作拍摄纪录片,2019再联合摄制六集艺术教育纪录片《走进吴冠中的江南》,以馆藏吴冠中的江南作品为主,介绍他的创作历程及中西美学理念。这部大型纪录片将于不同媒体播出,亦会应用于香港教育大学制作的中小学艺术教材上。事实上,香港艺术馆策划众多展览和活动时,重点考虑的是美育,这亦是吴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往后,香港艺术馆会不负吴冠中及其家人所托,以馆藏为基础进行研究、出版图录和教育刊物,并与其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和各式教育推广活动,以弘扬吴冠中艺术以及他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操。

  展览图录

  《从粪筐到餐车——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展》

  香港艺术馆编

  2019年

  精装一册:272页;彩图120组

  从粪筐到餐车——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展

本文标签: boty世界街舞 南京最好

上一篇:同样掀起“铁刘海”,程潇像换脸,宋茜变成熟,而她气场
下一篇:金星舞蹈团20周年特别演出加演开票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