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打破“性格命运”方能拥抱

时间:2019-11-28  点击:
手机版

  《魂断蓝桥》于1940年在美国上映,在同年11月来到中国,影片中缠绵悱恻的悲剧情节、感人至深的情感效应,即便是第三次观看的我,依然被深深打动。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以男主罗伊的回忆为线索,展现了他与女主玛拉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到永别的过程,全片从悲到喜,到渐悲再到大哀伤,一点点地将情感撕裂开来。

  就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

  《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范畴,导演梅尔文·勒罗伊把炽烈的爱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在带给我们真、善、美等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爱情的思考。

  01 玛拉与罗伊的绝恋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这部电影的名字在翻译成中文时,引用了一个典故,“蓝桥”本身就具有悲剧色彩。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一个叫尾声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见面,这姑娘没有来,尾声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而不离开,最后丧生于桥下。这座桥的名字即为“蓝桥”,也暗喻相爱而不得的爱情。

  玛拉与罗伊的第一次相遇,是在空袭的警报声中捡一枚“护身符”,在残酷的战争下,护身符成为了一种愿望,是玛拉祈求和平与幸福的心愿,但事实恰恰相反,幸运没有降临。

  导演梅尔文·勒罗伊采用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的场景,来映衬玛拉和罗伊爱情的纯洁和凄美。

  譬如在拥挤的防空洞里,玛拉与罗伊的谈笑风生,来对比拥挤恐惧的人群;玛拉在报纸上得知罗伊阵亡,内心悲伤绝望,却在罗伊妈妈面前假装开心的巨大心理反差;在滑铁卢车站,当玛拉再次看到罗伊时的错愕与害怕,与罗伊看到她时的惊喜与愉悦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反差也都暗喻着世事难以预料,在战争的面前,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即将拥抱爱情的时候,总有意外会来将他们打散。

  在时代的潮涌下,玛拉也曾努力过,抗争过,她为了能见罗伊一面,不惜得罪剧组夫人而丢弃芭蕾舞演员的工作;她为了生活下去,被迫沦落街头卖身,与罗伊再次见面后,又因不想给纯洁的爱情留下污点,而选择逃离。在她坚定地走向飞速行驶的军车时,我们看到了她脸上的神圣感。

  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硝烟中的感情让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让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旷神怡。从心理到环境,所透露出来的痛苦与悲哀,既有来自历史的沧桑感,也混杂着玛拉为爱献身的惨痛生命体验。

  02 从表相看本质,玛拉的爱情悲剧,到底是命运还是性格使然?

  

  从表面上看,玛拉与罗伊的爱情,受到战乱与门第观念的阻拦,但实际上,玛拉所抗争的其实是自己的“性格命运”。

  什么是性格命运?

  “性格命运”是指人在不同环境下,养成的不同思维和习惯,这些思维和习惯会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玛拉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她与罗伊一见钟情后,可以放弃工作与他私定终身,而在自己失业生活无助时,她也不愿写信向罗伊求助,更不愿意将罗伊送的花,换成面包填肚子。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玛拉的这种心理和行为。

  弗洛伊德提出,完整的人格结构应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一个人只有将自己人格中的三部分都协调好,他的人格才算健全。

  在《魂断蓝桥》中,玛拉从小是一名孤儿,后来又遇到冷酷的剧组夫人,她的“本我”在缺爱的环境下,极其渴望得到温暖与关爱,也因此在遇到温柔的罗伊时,便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的身上。

  

  玛拉的“自我”,是自己卑微的身份和地位,她在罗伊去向将军伯父申请求婚时,内心忐忑不安,担忧自己的爱情会被阻拦。而在几年后,当又一次见到罗伊时,她更为自己曾做过“妓女”而懊悔,自感身份的卑贱配不上优秀的罗伊,所以才会从罗伊的家里逃走。

  玛拉的“超我”,是被传统门第观念约束的行为。她深爱着罗伊,但与他门不当户不对,罗伊伯父给她看的那枚勋章,成为压倒她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情感与现实的冲突中,玛拉既渴望得到罗伊的爱与关怀,又恐惧阶层差异给自己带来的约束,所以她选择了牺牲自我,来成全完美的爱情。

  这不仅仅是对爱的成全,也是自己性格中的不屈与抗争,她用生命铸就自己的脊梁,也显示出人性的光辉。

  03 从影片到生活,《魂断蓝桥》给我们带来关于爱情的启示是什么?

  

  《魂断蓝桥》从上演到今天已经七十余年过去了,它演绎的经典爱情并未随岁月流转而改变,影片中承载的关于爱情的哲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1、接受自我的不完美,用积极态度改变困境

  玛拉生活的社会背景,让她习惯于用道德眼光来审视自己,并接收来自身边人消极的心理暗示。

  比如玛拉想去罗伊家见长辈时,她的好朋友却不无担忧地问她:“你疯了吗?他那样的家庭能接受你吗?”

  而玛拉是个从小缺乏安全感的人,对朋友的心理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的几率也更大,她听了这话心里更担忧了。

  这种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巴纳姆效应”,要想打破这种心理,需要我们先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自我觉知”,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在电影《简爱》中,简从小也是失去父母,但她从没有降低过自己的自尊心,并且在不断与自我的对话中,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所以,在遇到罗切斯特先生时,她敢于打破常规,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

  而在玛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处处为人着想的高贵,却也可以看出她深陷于传统思维的困局,这样的悲剧应该避免,而不该重蹈覆辙。

  

  2、摆脱性格命运的桎梏,用“优势视角”来审视自己

  玛拉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让自己摆脱生活的困境。

  第一次是当自己失业时,她拒绝给罗伊写信告诉实情;第二次是见罗伊母亲时,她用胡言乱语故意将他母亲气走;第三次是在罗伊的家,她拒绝罗伊母亲的挽留,而决然离去。

  玛拉的朋友认为她傻,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身份的巨大差距让她感受到强烈的自卑,她认为自己是上流社会眼中的“堕落者”,自觉形秽是抹不去的等级阴影。

  在爱情中,陷入“性格命运”的人通常会有如下表现:

  在相处时容易不自信,很少要求对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在矛盾面前,更容易对自己产生怀疑而放弃争取,自动自觉地退缩。

  当我们了解“性格命运”的这些特点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做出改变。

  首先,接受自己的不足,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性格,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明白人生的无常,活在当下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是改变视点,尝试用“优势视角”来看待问题。“优势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能。

  在影片中,玛拉与罗伊真正相处的时间只有四天,四天的浪漫成为玛拉心中最灿烂的时光,可也正是因为这四天,让她无法鼓起勇气面对他们之间巨大的地位鸿沟。

  可如果玛拉能够换个角度,就会发现,罗伊愿意包容她的优缺点,他用自己一生的等待来缅怀这四天的爱恋。如果她能够知道,自己的离开会给罗伊带来无限的痛苦时,是否还会坚持离开的决定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无法得知,但透过玛拉和罗伊的绝恋,我们能够感受到导演梅尔文·勒罗伊给我们传递的态度,比起极端的爱情悲剧,活在当下,才是对爱情、对生命最好的敬畏和尊重,也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放下偏见,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文标签: 街舞学什么歌 街舞老师海报

上一篇:2岁小星星闹脾气 陈妍希2步骤搞定
下一篇:《这就是街舞2》第十期半决赛剧透,韩庚遭团灭,夺冠热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