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一)

时间:2019-11-28  点击:
手机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其内容不但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学习,还说明了该如何学习,如何教育等等问题。

  今读《三字经》,有所感触,记之于文,与诸君共勉。

  “性本善”出自《孟子·告子上》:“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而又有荀子所言“性本恶”,《荀子·荣辱》:“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孟子所言“性善”如水之就下为本性,荀子所言“性恶”为人受荣辱利益所牵,若无教条、法理约束则为恶。笔者不敢妄谈前贤所述,在此仅就己之所识,浅谈看法。

  笔者认为,观“性”,须观人之所生,生而后有形,形存而性才有所寄。人之所来,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为“阴阳交媾,胎孕始凝。”婴儿初生,其“性”如白纸,何谓善恶?古代道家讲究“性”与“命”,“命”即是此身,“性”寓于其中。荀子所言好恶荣辱,由婴儿观之,皆不知荣辱为何物,又何来荣辱。当是后天之教化,有思虑之后,才有善恶之分。所以,后文言“性相近,习相远。”

  此句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上文已言,当婴儿初生,其“性”为白纸,是因其暂无思虑,尚无善恶之分,故此,性相近也。而每个人因所处时空具有唯一性,其生活环境不同,接触人、事、物不同,其“习”便也唯一,所以,习相远也。

  因其所“习”,而导引其“性”,故“性”有善恶。举个例子,华夏大地,有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不同,民风不同,此为一方天地,养一方民也,时空环境的不同造就生活习俗的不同,然而,同一个地方,众人所“习”相近,故能形成一地之民风。可见,因环境的不同,因“习”不同,可以造就“性”的不同。

  人之“性”存于人之“身”,故“性”会受到身体感官的影响。“苟不教”,如果不对人的思维、意识进行教化,那么人就会跟随身体的本能而动。

  以现代观点来看,人现在所拥有的身体结构,为千百万年进化而来,身体的本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继承,故饥则欲食。而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感,有此七情六欲牵绊,若无所教习,则“性”乃由之也,此谓“性乃迁”,而七情六欲为人身之本能,荀子所言“性本恶”应是如此,只是此非“性”之本。所以,需要教化,教之以善恶,习之以善恶,则其“性”有善恶。故教之以善,习之以善,则其性善,教之以恶,习之以恶,则其性恶。

  此句言教育的方法,应以专为贵。

  文中举了孟母、窦燕山教育的例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字经》前四句是在讲为什么需要对人进行教化,是要引导其“性”向善,而得善性,而不是由身体本能主导,为欲所牵而成恶性。观今之大多数人,沉迷于身体本能的爱恶欲之中,多少私欲由此而生,实在是可叹。

  本文为笔者读《三字经》时,有所感触,记于笔下,愿能给后面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一个参考借鉴。若有同道学者,有不同看法,欢迎与笔者一起探讨。

本文标签: 第壹街舞大师集结 儿童街舞

上一篇:女星仙女系礼服,宋茜上榜,baby第二,第一美的让人
下一篇:因一首《江南Style》红遍全国,今减肥成功,网友直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