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山大附中2】精彩回放——2016年七问山西大

时间:2019-11-28  点击:
手机版

  

  导语

  2016年10月,新浪山西科教频道、《科学导报·现代教育》编辑部联合采访了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刘伟校长,以下是原文:

  

  编前语:

  山大附中在教育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书写了一段又一段辉煌,它承载了无数学子及家长的梦想、渴求、羡慕、自豪……人们一直向往的山大附中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高考考得好,是不是就是生源加苦学的结果?除了高考升学率,除了那么多考上清华北大、升入世界名校的学生,山大附中还有什么?除了优质生源,还有别的优势资源和办学特色吗?这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人生发展的核心能力还是仅仅帮助学生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

  由于山大附中很少向媒体披露自己的东西,这里的校长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所以,这些疑问一直横亘在媒体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脑海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也正是新浪山西科教频道即将开通之际,在今年该校的教师节现场,我们接触到这所学校新的掌门人刘伟校长,也就有了解开上述多个谜团的机缘。

  话题一:山大附中新的掌门人站在什么样的节点上?

  记者:刘校长,您是去年八月出任山大附中校长成为这所名校新的掌门人,当时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节点上?

  刘伟校长:我是去年8月10日被正式宣布任命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的。

  由书记角色转变为校长,这一决定承载了山西大学党委的嘱托,承载了全体附中人和社会各界对附中的希望。杨校长干了17年,她98年当的校长,我99年4月份来到附中,2000年成为中层干部。所以我全程见证了山大附中的巨变。我刚步入中层,正是杨校长开始为附中制定一系列长远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不仅仅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包括中间有一些大的发展的环节我都参与了。因此我也更深地体会到在杨校长手里的山大附中是如何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全国知名度都很高的学校,这个过程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现在作为附中的校长,无疑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办学使命。一个学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在过去的时代之下我们面临的环境,今天来看,办学的目标,社会对办学的要求,都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的有些办学方法放到今天来看就不一定适用了。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校长 刘伟

  过去的做法是符合当时的政策,符合当时的环境,你到今天的话再按照过去的有些做法,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一个方面要注重传承过去好的东西,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在学校内涵发展上,我认为在杨校长手里,山大附中已经构建了特别好的发展体系,通过过去十几年的积淀和锤炼,附中打造出了一系列的理念、目标和文化,那么到今天,我们必须在创新上持续关注新的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让它更丰富起来,怎么建设的更扎实,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附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出现一个断裂。特别是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常态,比如招生制度,过去的高考制度,中考制度都发生变化了。今天你如果不面对这些,还按照我们原来的模式走,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话题二:山大附中有什么样的定位、规划和思路?

  记者:作为山大附中新的掌门人,学校飞速发展的见证者,决策参与者,到目前为止,学校的总体定位是什么?

  刘伟校长:我想在附中的发展道路上,总体定位是: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

  现在国家都强调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家长又面临一个教育追求优质化。我个人对均衡的理解更多还是学校里的特色环境。就是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办学使命,不同的学校,教育对象,教育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均衡理解成一个平均。就如附中来说,特别是高中办学上,面临着为更高一级学府选拔人才的使命。所以我想附中在办学上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办学多元化为例,我们现在有三个校区,除了主校区之外还有一个太原知达中学,我们和晋机集团合办的一个股份制的民办中学,叫知达常青藤学校。这种多元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

  要说我们学校的特色,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其实附中重点是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呈现出来一所名校应有的多元化特色。

  比如,我们是足球特色校,从去年开始,学校举办足球节,我们每个班都有足球队。在山西中学生足球比赛中,我们今年打进了西北赛区的四强最后又打进了全国的十六强赛,下一步足球也是我们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我们的足球教练去年去法国培训了三个月,通过教育局从苏格兰引进了一个外籍教练。

  我们的艺术教育方面特色优势更多,当然学校投入也是比较多的。艺体类科目,我们力求开出更多的模块。像音乐就有赏析、视唱、合唱、器乐(电钢琴、吉他)等,美术有赏析、素描、色彩、版画、雕塑等。甚至于像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与高考没有联系的科目,我们也组织了许多拓展学习小组,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形成特长。在艺术方面最突出的是我们的合唱队,我们这个合唱队是没有特长生,都是学生自愿参加,合唱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人,发展的非常好。这个合唱队近几年连续在北京上海青岛拿到了国内中学生艺术节的金奖。2013年还拿到了布拉格国际中学生的金奖,今年寒假获得了国际中学生合唱比赛的金奖。

  然后我们的两支舞蹈队,一个是汉班学生,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由我们舞蹈老师来培训。另一个是西藏班舞蹈队,西藏班原创舞蹈今年在八月份拿到了全国荷花杯的金奖,这个是中学生舞蹈比赛的最高奖项,而且只有原创的才能参加。如此,多元化特色,我们更强调的是围绕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学校通过给学生搭建不同的平台,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机会。特别是课程建设上,课程是一所学校育人的核心所在,没有优秀的课程就没有优秀的学校。学校的课程必须要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服务。我们除了开足国家课程,还先后开发、开设了包括统选、任选和活动等三大类100多门校本课程,形成了我校的“大课程”平台,并积淀了一大批广受学生欢迎的校本精品课程。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文化节课程,可以说是附中现在非常大的一个亮点。

  我们的文化节特别多,如:语文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足球节,还有我们藏班孩子的藏年节。文化节强调学生们的全员参与,让学生们走上舞台,比如语文节,有各种话剧演出,课本剧演出,诗词比赛,汉字大赛,成语接龙,把名家请进来,给同学作文学讲座,包括同学自己举办一些文学沙龙。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平台即选修课程,给孩子们增加一个个人展演的平台作为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所以我想附中的办学是多元化,特色化。

  当然,山大附中作为一所全国名校,也少不了国际视野的东西,而且今后将会更多关注发展国际教育,国际化的因素必须进来。

  我们附中首届国际班23名学生拿到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随着公办中学办国际班的政策调整,下一步国际教育怎么在学校里呈现,如何重新定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我们都有准备。

  国际教育方面,我们现在除了与日本学校长期友好往来,现在还和美国、加拿大、英国也在开辟交流和交往。针对一些国际的课程,如何实现对接,看看怎么去引进,让我们的学生时刻站在一个中部城市,或站在更高的教育平台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走出去以后才会有一个国际眼光,才能更好地去对接国际先进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强调升学率的层面。

  一个学校发展到现在,升学率只是一个正常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追求的唯一目的。我们这所学校的文化是一直追求卓越的文化,把一所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和完满起来,升学率就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你只是不断的追求升学率,学校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窄。我想在附中的发展道路上,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这么一个定位是必须的。这就决定了山大附中教育的宽度、深度和高度。

  话题三:如何理解生源与办学的关系?

  记者: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名校拥有好的学生资源,所以名校的老师不用费劲学生就能考上好大学,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刘伟校长:我觉得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和压力。有的专家说,校长的任务一年之计在于“招”。你把招生任务解决了,今年的升学率就不用发愁了。我觉得生源很重要,但是把一个学校所有的办学,都归结到生源上就把教育扭曲了。

  我刚才讲,教育本身不是一个单纯以数据说话或者简单地以升学率来说话的问题。再说升学率这个问题,即使是好学生,一个学校不好好的研究课改课堂,依然出不了好成绩。

  全国有很多薄弱学校,都是在生源不利的情况下,冲出一条道路,成为全国的名校。很多优质的学校都是从不好的生源发展来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优质的学校。所以说,不管我们什么样的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使命。

  不能把生源当做办不好学校的借口,更不能把一个学校办好完全归结在生源上。现在附中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我们中考的录取分数线是非常高的。按照山大附中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开发了多元化的课程,可能放到有些学校就不一定适合,因为这是专门针对我们附中生源设置的,这种课程结构的设置是更有利于杰出人才的培养。

  相反,如果高中办学模式都一样,整个教育就平面化了,那么对于大学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比如说人大附中把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英才,我觉得这和他学校发展的高度是匹配的。高中和初中、小学的义务教育是不一样的,不应该用简单的拿一种均衡化的思维来看待高中教育。

  我个人更倾向于,高中教育应该就是特色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基于你自身生源的需求基础上来打造的,相当于量身订制的。

  对附中来讲,我们生源优质,我们就一定要根据优质的生源来打造优质的教育,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也相信,把我们的生源给了别的学校未必就能培养出这么多清华北大生来。所以我觉得不能把生源这个问题狭隘化和极端化了。我们有个老师讲,他调到北京的一个学校里,也是个不错的学校,他一节课讲错十个问题,也没有一个学生指出来,在山大附中,你讲错一个问题,立马就有学生指出来了。你说我们面对这样优秀的学生,压力会有多大。比如:老师可能备一天的课,就为了那四十分钟。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

  话题四:师资队伍建设的绝技和经验?

  记者:附中现在老师有多少?

  刘伟校长:有编制的280个,聘用的220个。

  记者:聘用的和正式的有区别吗?

  刘伟校长:我们在待遇上是完全一样的。聘用的主要是人事代理。

  记者:正式的优秀呢?还是聘用的优秀呢?

  刘伟校长:都是优秀的,因为聘用的是受编制影响进不了编制,但是在教师的待遇和培养上,在附中不受这个因素的影响。没有说我不是编制内的我就不努力了,也没有说我是就怎么样。从我们领导角度来讲,说实话,我有时候都搞不清楚哪些老师是有编制的,哪些是没有编制的。聘用的和正式的在附中是没有一种明显的分水岭或界限。因为所有附中老师的待遇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编的老师也干的非常起劲。

  对于外招来的,附中在老师的使用上,培养上,特别是教师的聘用环节上,可能是目前比较灵活的一所学校。

  在附中要进一个老师,我们领导是没有发言权的。我们第一关是老师可以随意报名,报名按规定筛选,第二轮进入考试环节,第三个环节完全由附中的老师说了算,要聘的学科老师进行试讲,就是不进班只面对教师评委讲。评委觉得合适了再进班讲,我们领导是最后一关,此前是不接触应聘老师的。老师评委说这个应聘教师不错,我们才第一次接触这个老师,正式进入面试环节。我们才会了解新聘老师的一些综合情况,领导层才参与进来。

  因此,附中进老师你就不要想找关系走后门,根本就没有可能。因为你领导说了不算。领导没有可能跟每个老师说,那样的话,学校的风气就坏掉了。所以能进来的老师本身就非常的优秀。然后就是教师的培养,年轻人有目标,师傅要带,另外要给新教师搭建各种培养平台。

  我们学校形成的文化体系或氛围是追求卓越不甘平庸,所以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带动,骨干教师对年轻老师的影响力就上来了。美国有个学者讲过,说不论多么不同的人放到同一个环境里,她的行为就会表现出趋同来。其实附中也是这样的,在多少年的趋同中,我们有些教师就会融进附中这种文化氛围中来。期间,那种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就会表达出来,如果不能融入这种文化,附中可是动真格的了。你适应不了这个环境,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长期下去,你就得调岗或走人,进后勤也好或者说让你离开学校。因为学校育人无小事,和别的工作是不一样的。

  话题五:管理理念、模式和机制?

  记者:从管理角度讲,先谈谈您的角色转换会是什么?

  刘伟校长:我觉得我们是一所中学,在行政方面,和党务工作方面,实际上我做了这么多年书记,从团委书记到党委书记,实际上我一直没有离开行政岗位,当然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课堂。从开始带高中后来带初中后来又带高中,我直到两年前才离开课堂。实际上我也一直在行政一线上。

  另一个方面,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也一直在参与教学管理。包括附中这么多年的课改,我都是参与者。过去在做团务工作也好,党务工作也罢,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共同追求的重点。当校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鸿沟需要去跨越。

  记者:附中的管理理念是什么?

  刘伟校长:我经常和我校的中层干部讲:我们中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业务单位,不是一个行政单位。我们一定要避免学校的管理是由上而下指令性的传达式管理模式。

  相反,我们的理念是一定要让业务骨干管业务。比如说过去我们的管理是学校有个教研室,教研室统管全校的教研工作。我们最近在教学管理机构设置上做了些改革,在各个学科增加了一个学科教研中心,同时任命一名学科中心主任,这样便于各个学科教研上发挥学科骨干的作用。学科中心主任有权利推荐备课组长,在学科建设上你是负责人,整个学科建设的很多职责职能就全部落到了这个学科教研中心,更多的业务都放到了学科教研中心。

  我们管理的模式是:后勤围着前勤转,前勤围着教师转,全校围着教学转。就是后勤为前勤服务,做好保障服务;前勤为教师服务,前勤是行政服务。我们说的行政管理,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领导来完成,更多的是要为我们的教师做好各项服务,这样学校整体才能都围绕我们的教学来走,围着我们育人来转,围着我们教学来转。否则行政指令就会过度化。

  附中的机制更强调业务,附中的干部准确地讲更多的是一些业务型的干部,干部权威是在业务上。我们的副校长多数都带课,我们中层干部全部带课有的还带班主任。我们很少有行政指令性的东西,当然行政管理也是分不开的,但是在附中这样一个业务单位上不会过度强化行政权。

  话题六:山大附中现象是否能在基层学校复制?

  记者:据了解,山大附中作为一所名校,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帮扶了一些学校,具体情况如何?

  刘伟校长:就山大附中承担的社会责任方面,首先要讲到的是我们对口扶贫了几所学校。我校领导都要定期下去参与管理和指导,我们的老师要定期下去,参与那里教学,那边教师的所有培训招聘都由我们来负责。所以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另外我们学校还承担着国培即教师的培养任务。我们还有影子校长的培训,是山西省一些地市一级校长的培训。所以附中面临社会责任社会任务也是比较多的。

  就拿平鲁区来说,到现在就帮扶了四个年头了,帮扶了平鲁区的三所初中一所高中。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帮扶,平鲁高中的高考升学率从一开始的百分之二十多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五十,这个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今年我们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又承担了长治沁源的教育扶贫任务。最近我已经下去了两次,因为附中和太岳有历史渊源。我校和沁源县政府达成一致,挂了山大附中太岳分校的牌匾,实际上山大附中的前身是太行太岳根据地育英育才学校,解放后整个迁到太原合并而成的,原来叫山西省干部子弟学校,1955年小学毕业需要中学,才成立了初中部。所以说附中中学的历史实际上是从1955年开始的,学校的历史实际上和太行太岳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这次重点承担了沁源教学扶贫任务。

  此外我们在办学上还承担着西藏班,有差不多300个孩子来自藏区,这是援藏任务。我们还有部分援疆任务,到新疆去,我们还把新疆五家渠中学的教师完整的接过来培训。

  记者:你认为平鲁区学校和附中比,从管理层面或教学层面讲,两所学校的本质的区别有哪些?如何通过管理和指导完成了升学率提升的转变?

  刘伟校长:帮扶平鲁的时候,当年我们领导班子也有个顾虑,能不能帮起来?实际上通过这么些年,我们更好的验证了一些元素。

  实际上附中这么些年积淀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教学层面上的元素,是可以复制的。

  我们发现有些经验在我们附中有用,放在平鲁来看,依然是有用的。就学校间的差异讲,我们会面临很多差异,比如城乡区别,我们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区县的差异,包括生源优势、师资优势,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所以我们当时就说,你平鲁的学生和附中的学生肯定是不一样的,你的师资和附中也是不一样的,你的整体办学环境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当时思考的就是我们帮他们什么?我认为,固然这些都是差异,但是这种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才是最根本的。就教育而言,做为一所学校来讲,整个教师队伍的文化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教师的理念,领导的理念会影响整个教师的一些行为。

  比如说我们在基层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定位问题。基层学校对一个学生的定位是能考上一个大学就可以了,缺乏一个更高的战略意识,对学生的培养上缺乏一个系统的思考,对于课程的改革上缺乏动力。观念陈旧落后,这可能是制约薄弱学校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我们从全国课改成功的学校来看,为什么一些资源薄弱的学校杀出一条路最根本的就是从理念上的改变。

  昨天我和西藏拉萨教育局来的两个同志交流,我发现内地西藏班(从西藏来的)和西藏个别初中学校,差异在不断缩小,特别是拉萨有一两所比较突出的学校。在西藏整个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能涌现出这么好的初中来,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后边我了解原因在哪里呢?实际上就是抓住了课改的核心。所以说这种理念的上的变化,会对学校形成一系列的变化。对平鲁区的推动,也是在课改上,主要是在课改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上。

  记者:就课改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咱们给那些学校传授了什么样的理念导致发生了突破性的转变或叫复制的效果?

  刘伟校长:这里面最主要的做法是我们在师资队伍上平鲁和山大附中如何接轨。在帮扶教师培训方面,我们要求平鲁教师在附中蹲点,跟我们的课堂,他们一待就是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

  在课改方面,我们就是贯彻“课堂怎么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

  那么,要遵从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就要以基于学生的学习,基于学生的需求,基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基于引导教师的方向,基于对中高考的研究,对考试方向的研究等方面出发,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我们这次去沁源,最大的问题也在这。老师在上面不停的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老师讲的又没有针对性。到高三了要我去听这样的课,百分之八十都是在浪费时间,老师是在认认真真的浪费课堂,就是把课堂变成了一种学生在简单的模仿。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整个能力提升的环节。你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在考试上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

  学生在能力上没有提升,这完全和现在的考试相违背的。我们现在的考试就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而基层一些学校更多的还是基于学生反复的记忆、模仿和训练。所以说不改变这样一个现状,教学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话题七:山大附中面对未来会关注哪些领域的提升?

  记者:面向未来,推动附中发展的着力点或重要领域会是什么?

  刘伟校长: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教育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说国家现在强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何更好地和国家要求的这个体系对接好,或者更好地从操作层面上解决是关键。

  面对未来,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多的是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特别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我认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的支柱可能一个就是技术一个就是创新。创新和技术可能会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两大支柱。

  山大附中作为一所名校,将来怎样走在前面,如何迎接教育的深刻变革,这就要从学校体制上、管理上积极营造或实现一次创新的改革。我们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和过去都要有很大的不同。另一个方面就是信息化建设,这是学校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未来,学校的管理如何从人治走向制度治,根本在依靠信息技术。

  现在我们强调互联网+教育,其实我更强调教育+互联网,就是教育如何借助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一个教育管理平台。对学校来说,互联网的核心还是教育,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问题。互联网技术如何和学校对接,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解决,我们的做法是和互联网公司合作联合订制开发。现在有七八个程序员就长期驻扎在我们学校。根据我们的需求和思路,开发适合我们办法实际的管理体系。

  记者:那么,现在附中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方面是?

  刘伟校长:现在附中信息化建设方面初步实现了一卡通,我们学校6000多学生实现一卡通管理,当然这只是表层管理上。我们下一步主要思考在内涵式管理上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学生、家庭、社会更好地建成一个整体,搭建一个交互式的平台,让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家长更好的对接起来,包括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上怎么样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减少劳动量,更好的将效率提升上来。

  

  左为新浪山西科教频道总监 李恒灵

  右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校长 刘 伟

  

  尾语:

  采访之余,走在山大附中的校园里,看着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学子们,我们深深感到,山大附中既不是官宦子弟扎堆的特权学校,也不是富人子女云集的贵族学校,学生大都呈现出勤奋、向上、大气、儒雅、朴素无华的精神风貌,这种学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届届学生,并因此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学生……

  深夜,提笔撰稿,印象中的山大附中平添了无限的精彩,此时此刻,笔者也更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一句话,山大附中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追求卓越不甘平庸是他们傲视群芳的文化情怀。追求卓越首先就是要拒绝平庸,要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己,能经得住挫折和挑战,这也许正是当今社会大学生缺乏的精气神。无疑,在这种模式里培养成长的附中的学生,会积淀他们一生中享用不尽的、必不可少的创新创业创富的精神。最后我们衷心为这所学校这种育人特色的教育价值喝彩。

  

  来源/现代教育传媒

  责编:贾婷茹

  投稿|合作请联系1830808938@qq.com

  现代校长微讯公众号

  主办:

  新浪山西科教频道

  科学导报·现代教育周刊

  现代校长网

  协办:

  山西新闻网

  技术:

  山西整合报刊广告有限公司

  

  现代教育报,是山西省科教系统唯一一份省级新闻报纸,反映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关注教育热点。

  长按上面(扫描)二维码即可识别并点关注

本文标签: 幼儿舞蹈街舞少年 街舞南贤

上一篇:吴莫愁现身《新舞林大会》跳斗牛舞 电力十足
下一篇:《这就是街舞》后,芒果台将出舞蹈新综,嘉宾阵容不输千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