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大师颂》,让音符被看见,让舞蹈被听

时间:2019-11-29  点击:
手机版

  如果说“看得见的音符,听得见的舞蹈”是编舞的最高境界,那么荷兰编舞大师汉斯·范·曼伦的作品或许是带你领略这一境界的最佳阶梯。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昨晚,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携汉斯·范·曼伦作品集《大师颂》在上海大剧院首演。退去繁复的舞美服饰的“外包装”,摒除故事情节,挣脱舞剧形式,人们沉浸于和舞蹈紧密贴合的音乐中,回归身体最初的线条之美,感受“新古典主义芭蕾”的魅力。

  

  图说:《贝多芬第29号奏鸣曲柔板》片段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大师颂》是从汉斯·范·曼伦的120余部经典中精挑细选4部新古典芭蕾组成的作品集。《五段探戈》《小安魂曲》《贝多芬第29号奏鸣曲柔板》和《欢喜冤家》四部各具特色的作品,让观众看到汉斯·范·曼伦如何运用独树一帜的编舞手法,让舞蹈的线条与人类情感线条相遇、相融。

  昨晚率先亮相的《贝多芬第29号奏鸣曲柔板》是被世界各地公认的20世纪经典舞蹈之一。曼伦将这三对舞者完成的作品称为“渐慢的颂歌”。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慢板的启发,创作者从动作本体着手,开始关注动作在极慢的运动过程中产生出的质感与美学风格。他曾将这一成果描述为“一个轮子在滚落之前被推了一下,之后仍然在滚动”。

  

  图说:《贝多芬第29号奏鸣曲柔板》片段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和优雅浪漫的“颂歌”截然不同的是诙谐幽默的《欢喜冤家》,这是曼伦最著名也是至今仍保持最常上演纪录的“两人芭蕾舞剧”作品之一。舞台上的“小情侣”看似互不在乎实则却始终聚焦在对方身上。他们用丰富的舞蹈语言展示了一段亲密关系,从嘲讽、挑逗到互相吸引、信任,展现的是人和人之间远和近。用舞步来“斗嘴”、用对抗来“相爱”,这场纯舞蹈的爱情博弈让现场观众忍俊不禁。

  

  图说:《欢喜冤家》片段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1996年,曼伦以神圣简约派大师、波兰作曲家格雷茨基的音乐《为一个波尔卡而做的小安魂曲》为灵感,创作了《小安魂曲》。舞蹈从舞者们多变的调度中开始,以一系列流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双人舞推进,纵横交错,循环往复。作品以一种令人宽慰的悲戚,呼应着离别、死亡和孤独的主题,在静谧中笼罩着淡淡的阴郁基调。

  整台作品集中压大轴的是曼伦作品中呼声最高、上演最频繁的《五段探戈》。通过这部作品,曼伦在1977年将阿斯托·皮亚佐拉的新探戈音乐介绍给了荷兰观众。5个舞段,在朦胧神秘而充满激情的探戈与理性脱俗的芭蕾之间,一对对舞者展开了一场夜色撩人的二重唱。(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专题推荐: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本文标签: 王一江街舞 街舞舞者照片

上一篇:舞蹈服装就10几公斤!新疆的这种图腾舞可是体力活
下一篇:尚舞现场 | 愿你的生命,始终都有童话的影子 ——北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