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河西走廊?

时间:2019-11-29  点击:
手机版

  蜚声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其中国段自西向东、分南北两线穿过新疆,于河西走廊西端汇聚,沿着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继而分散至南方与北方。自东向西于河西走廊东端汇聚,穿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继而分南北两线。

  

  纵观丝路全线,极少有地区能与河西走廊匹敌,担任起如此厚重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的形成

  ▲西北戈壁荒漠形成的原因

  大约70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伊始,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最终,原本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被青藏高原切断。

  自东而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也被太行山及秦岭阻隔,停下西进的脚步。

  即便部分水汽跨过太行山,最终也被迫降落在阴山以南、贺兰山以东的河套平原。如此,便形成中国西北及蒙古高原的大片戈壁荒漠。

  ▲河西走廊

  幸运的是,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在其北部边缘地带,一条东西长近千公里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多数山峰积雪常年不化。

  它就是祁连山,如同湿岛一般嵌入西北戈壁荒漠之中,河西走廊便形成于其北侧山脚下。

  ▲河西走廊水系

  得益于祁连山丰沛的山区降雨及积雪融化,河西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内陆河流。

  其中包括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流直接左右河西四郡的选址,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四郡即今天的河西四座城市:武威、张掖、酒泉及敦煌。它们分别被石羊河、黑河、北大河及党河四大祁连山内陆河滋养。仰仗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张掖也被称为“金张掖”。

  ▲河西走廊四座城市

  在蜚声世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上,河西走廊注定要成为最闪耀的路段之一。

  它夹在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成为中原农耕文明通往塔里木盆地农耕文明最适宜的通道。

  河西四郡依次排开,各自经营着自己负责的路段,祁连山如同灯塔一般,指引着西去东来的人通往各自的远方。

  ▲祁连山脉,摄影@吾丹

  当人们习惯自东向西看待这条通道的时候,我们今天不妨自西向东来解读,或许这样更能彰显它的国际地位。

  /吐火罗人与月氏人相遇公元前4世纪,古代南亚语言学家波你尼便注意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语言与印度地区的语言有相似之处。

  近代,语言学家和遗传学家通过各自擅长的领域,共同研究认为存在一个讲原始印欧语的群体,他们因为迁徙而被隔绝开来,导致欧洲与印度的部分语言非常相似。

  ▲印欧人迁徙大约6000年前,在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一带的东欧平原上,生活着古印欧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启了自己的迁徙之路,迁徙原因至今尚不明确。▲天山东段主峰博格达峰,摄影@吾丹

  迁徙之路基本分东西两个方向,向西进入中欧及西欧,向东进入中亚及西伯利亚。

  最东的一支进入新疆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形成克尔木齐文化。

  甚至在今新疆奇台县,发现克尔木齐式尖底陶器及克尔木齐式石俑,成为印欧人进入天山东段的见证。学界将这部分进入新疆的印欧人分支称为克尔木齐人。

  ▲天山东段主峰博格达峰山脚下的冰川,摄影@吾丹原本生活在北疆的克尔木齐人并没有停下自己迁徙的脚步,又南下至塔里木盆地边缘,创造出塔里木盆地绿洲农耕文明。我们今天熟知的楼兰人、古龟兹人等皆源于此,学界将其称为吐火罗人。在今天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诸多遗迹中均有发现吐火罗文,它曾是焉耆、龟兹等国家的官方语言。▲新疆喀什牛羊巴扎,摄影@PictureZhou

  伴随着吐火罗人的东来,源自两河流域的小麦种植技术及食用技术被带到塔里木盆地。

  同时还有源自东欧平原的马匹驯养技术,圆形轮子及马拉双轮战车技术也极有可能在此时被带入中亚。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塔吉克族人举行的叼羊比赛

  摄影@PictureZhou

  塔里木盆地农耕文明兴起的同时,月氏人在东方河西走廊地区兴起,势力逐步进入塔里木盆地。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月氏人亦为迁徙至东方的印欧人,但目前尚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吐火罗人和月氏人最终在今天甘肃新疆交界地带相遇。▲甘肃新疆交界地带的雅丹地貌,摄影@吾丹这次相遇使得小麦进入河西走廊,从而传遍中国北方,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取代粟和黍的地位。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小麦种植地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其次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甘肃敦煌戈壁滩,摄影@吾丹

  除小麦外,马匹在战争中的使用技术也伴随着吐火罗人与月氏人的相遇而传播开来。

  另外,中国北方草原也是马匹技术的传播路线之一,至于时间早晚,目前尚无定论。

  /佛教及佛教艺术东传

  佛教是唯一一种,其创始人声称自己既非某个神的先知,也非神的使者的宗教,甚至拒绝神至上观念。

  他主张自己是一位“觉悟者”,也就是“佛陀”,因而他是大众的精神导师,他说法的目的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

  正是这一“救世主”的身份把他的“解脱学说”变成了宗教,把乔达摩·悉达多这个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位神。▲印度街头,摄影@PictureZhou

  学者们大都认为,公元前558年或者前567年,悉达多出生于伽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和印度交界地带)。

  他是国王净饭王与夫人摩耶的儿子,因此也被称为悉达多太子。物质生活富足才能更好的追求精神生活,这一原则在悉达多太子身上得到诠释。

  

  ▲印度当地市场,摄影@PictureZhou

  悉达多太子16岁成婚,29岁离开王宫,公元前523年或者前532年觉悟,余生致力于讲法,80岁圆寂。此后,悉达多的思想被其弟子收集整理,佛教体系逐步形成。佛教诞生后的200-300年间,接连发生两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从而直接改变佛教命运。▲印度渡轮,摄影@PictureZhou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过程中侵入印度,从此印度向希腊文化开放,不久便在印度文化和政治方面体现出来。在佛教领域,由于古希腊石刻造像艺术进入印度,在犍陀罗形成古希腊—佛教造像艺术。这一艺术的形成对佛教意义深远,从此开创以人类自身的形象表现佛陀的艺术形式。

  ▲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

  以上为第一件大事,古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皈依佛教为第二件大事。

  阿育王在征服绝大多数古印度领土之后,当众皈依佛教,随后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巡礼佛迹。同时,他派遣教团前往各地弘法,远至大夏、粟特和锡兰。

  阿育王推动的弘法活动持续了数百年,佛教从克什米尔传播至伊朗东部,继而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新疆,最终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国内地。

  ▲帕米尔高原上的牧民,摄影@PictureZhou阿育王曾说:万民即我子孙,我为我的子孙追求今世和来世的福祉和幸福,也为万民追求幸福。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迅速陨落,但是,佛教却得以转型成为一种世界宗教。▲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为汉传佛教译经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摄影@吾丹在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在今天河西走廊的石窟群中,中华文明艺术、古印度佛教艺术及古希腊造像艺术三者同时体现在佛教塑像及壁画之中。更令人咋舌的是,据不完全统计,河西走廊及甘肃其他地区现存石窟数量达170余处,因而河西走廊也被称“丝路石窟走廊”。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摄影@吾丹

  /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传播

  马自达——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汽车头部的翼状标志也广为人知。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原创名称,它源自中亚祆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名称的一部分,马自达汽车的翼状标志也源自祆教标志。▲祆教标志,图片来源@Wikimedia

  阿胡拉·玛兹达为光明至善之神,创造世界、人类及火以对抗黑暗与邪恶,选择信仰阿胡拉·玛兹达即选择对抗黑暗邪恶。

  祆教为中国古籍中的记载,波斯语称其为“琐罗亚斯德教”,其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出生在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隐居,30岁号称受到神的启示,驳斥多神教,宣扬祆教,受到诸多多神教祭司迫害。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国宰相娶其女儿为妻,将他引荐国王,至此,祆教在波斯迅速传播开来,成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国教。▲甘肃祁连山脉,摄影@吾丹

  随着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中亚在伊斯兰化的过程中,祆教徒被迫东迁。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穿过西域及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唐朝时期有许多祆祠以供“胡商祈福”,并与景教、摩尼教合称“唐代三夷教”,宋朝以后基本消失,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一度流行祆教。

  

  ▲粟特神祇白画,描绘粟特人崇拜的两名祆教神祇,由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现藏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图片来源@Wikimedia

  于山西太原发现的隋朝时期的虞弘墓,是中原地区研究祆教文化在中国的第一手资料,更是中原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西域、中亚文化墓葬。

  根据其墓志记载,虞弘为鱼国人(目前尚不知鱼国位置),其石棺上的圣火浮雕表明虞弘为祆教徒。他曾奉茹茹(柔然)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月氏等国家,也曾到访安息帝国管辖区域,后出使北齐,之后留在北齐、北周及隋朝做官,享年59岁。在其墓葬中包含大量中亚、高加索人种浮雕,以及众多中亚、波斯风格饰品,且丧葬风俗与中原完全不同。青海祁连山脉,摄影@吾丹

  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将祆教、基督教、佛教混合而形成哲学体系,创立摩尼教。

  其教徒将摩尼教比喻为“世界之海”,此前的各大宗教如一条条细流汇入其中。

  

  ▲《冥王圣帧》局部,元朝时期绢布彩绘,可能出自中国宁波,现藏于日本奈良市大和文华馆。经研究被确定为摩尼教作品,中间位置即为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图片来源@Wikimedia

  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摩尼教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播。武周时期,摩尼教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原。

  安史之乱期间,回鹘助唐平定叛乱,摩尼教借助回鹘势力,从而取得在唐传教的许可。

  之后,摩尼教在回鹘地位日益攀升,回鹘放弃萨满教转而奉摩尼教为国教。借助回鹘与唐的关系,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开始广泛传播。

  

  ▲摩尼教《宇宙图》局部,元朝时期绢布彩绘,传入日本时间不详,现为私人收藏。图中为摩尼教四大先知,从左到右:摩尼、琐罗亚斯德、释迦牟尼以及耶稣,图片来源@Wikimedia

  公元843年,回鹘势力逐渐衰弱,从唐撤兵。唐朝一改前态,开始大规模打击摩尼教,强迫本国教徒放弃崇信摩尼教,外国教徒则驱逐出境。后历经“会昌法难”,摩尼教再也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从而转入地下与其他宗教结合,成为农民起义的号召旗帜之一。

  

  ▲摩尼教抄本残页,图中文字为粟特文,人物为摩尼教教士或僧侣。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Wikimedia

  得益于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绝大多数中国人记住了摩尼教,小说中描述的“明教”即摩尼教。

  因摩尼教起源于祆教,含义较为混乱,中原地区经常不加以区分将祆教和摩尼教统称为“拜火教”、“波斯教”等。

  小时候读金庸,只觉天赐想象力造就神奇,今日才得知,唯有浩瀚的知识储备方能造就神奇。

  

  ▲青海祁连山脉,摄影@吾丹

  时间来到公元1625年,即明天启五年,西安掘出一块石碑,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共用1780个汉字与数百个叙利亚文撰文。碑文显示,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位名叫阿罗本的传教士,沿于阗等西域古国,经河西走廊进入长安。他拜谒唐太宗之后,请求在中国传播景教(基督教分支),唐太宗准其传教,景教开始在长安等地传播开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极具价值的文物古迹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图片来源:Wikimedia@David Castor

  另外,敦煌鸣沙山石室也曾发现《景教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志玄安乐经》三本景教文献。可惜的是前者现存于法国,后两者现存于日本。

  ▲新疆高昌景教寺院壁画。德国吐鲁番考察队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现藏于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图中为景教神职人员,图片来源@Wikimedia@Gryffindor

  元朝时期,由于大量色目人来到中国,使得中国景教信徒有所增加。

  在甘肃敦煌、肃州、甘州、凉州,新疆喀什噶尔、莎车、伊犁,江苏扬州、镇江等地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院。

  明朝取代元朝之后,景教衰微。16世纪左右,天主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景教徒数目随之锐减。

  /贯通河西走廊的粟特人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唐朝的长安城,街道如棋盘一般,皇宫大致在中间,其他区域分为东西两城。

  东城住着以汉人为主的唐人,商铺主要兜售本土商品;西城商铺主要贩卖从丝绸之路上运来的货物,居住着许多西域来的“胡人”。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丝绸之路上众多驿站中的一所,摄影@吾丹

  中国古籍中的“胡人”一般指来自西北方或西方的非汉族人口,这其中有一支在丝绸之路贸易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他们被中国人称为粟特人或是昭武九姓胡人。

  ▲中亚泽拉夫尚河流域粟特人属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生活在中亚泽拉夫尚河流域,即今天撒马尔罕一带。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绿洲国家组成,常臣属于外族。中国史书按照其国名为粟特人取姓,主要有曹、安、史、康、石、罗、白、米、何九种姓氏,故称粟特人为昭武九姓。昭武为中国史书中粟特人曾经的居住城市,有说法提到昭武即今张掖,但此说法并不成立,从人种学与语言学来判断,粟特人与东亚关系不大。

  ▲粟特地区位置

  绝佳的地理位置似乎直接预示着粟特人将会成为丝绸之路上最成功的商业民族。向东,他们可以和东亚人进行贸易,向西可以前往地中海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次大陆,则可以沟通古印度地区。▲撒马尔罕北部的粟特人壁画,图片来源@Wikimedia

  公元前6世纪,在大流士一世统治的波斯帝国的一块石碑上,首次出现“粟特人”词汇。碑文记载:“粟特人朝贡大流士,带来大夏青金石,草原斯基泰人的金碗”。

  

  ▲粟特文摩尼教教徒信件,出土于中国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现藏于德国柏林,图片来源@Wikimedia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坦因相继在楼兰与敦煌找到数目惊人的文物古迹。之后,他来到嘉峪关,听说距离嘉峪关不远处有个破旧烽燧。别人也曾去过,但未曾发现什么。

  但斯坦因并未因此放弃,他依旧前往烽燧试图找到点什么,或是运气好或是长期猎宝养成的好习惯,他找到八封破旧不堪的书信。虽然书信早已破旧不堪,但他依旧编号送回英国。

  

  ▲嘉峪关关城,摄影@吾丹

  公元312年,一位邮差因故不能前进,将邮袋落在此地,直到1907年被斯坦因发现,这八封书信一直躺在那个邮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八封书信全部为粟特文书信,经多国学者破解,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商业状况也变得更为清晰。

  ▲中国新疆吐鲁番的供佛粟特人壁画,图片来源@Wikimedia

  粟特人外出经商往往结伴而行,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并有武装自卫,沿途建立聚落,商队首领被称为“萨宝”。

  他们把西方的金银、香料、首饰运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运往西方。为打通到拜占庭的丝路贸易,粟特曾出使波斯请求贸易。

  ▲敦煌壁画中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图片来源@Wikimedia唐朝时期,唐太宗与唐高宗相继击败东突厥与西突厥,粟特地区宗主权转归唐朝,在撒马尔罕地区设立康居都督府,归治于安西都护府。从那时起,粟特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原进行商贸活动,公元5至8世纪,他们几乎垄断陆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统万城出土的北朝古墓壁画,描绘粟特人正在举行宗教仪式,图片来源@Wikimedia进入中国的粟特人往往比较富裕,在中国西部建立自治聚落,居民自行武装,并累世掌握当地兵权,出任地方官员等。北朝和隋唐政府为控制粟特聚落,将粟特人领袖职位“萨宝”纳入中国官僚体制,专门授予粟特人,部分粟特人甚至入朝为官。安史之乱时期,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位粟特裔将领动员粟特聚落及部将,几乎颠覆李氏唐朝天下。

  ▲敦煌莫高窟中描绘胡旋舞的壁画,唐代著名舞蹈,由中亚粟特地区传入中原,粟特人尤其擅长此种舞蹈,图片来源@Wikimedia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排斥外族,粟特人迁居各地。在今天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北等地均发现粟特人墓葬,出土艺术品极具中亚风格。

  /今天的河西走廊

  我们的祖先东来西往,用他们的方式,在地球上走出一条条通道,我们理应致敬他们。现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些古道上构筑一条条新的通道,我们应当充满勇气。

  

  ▲甘新交界地带的连霍高速,摄影@吾丹

  今天,人们试图通过欧亚大陆桥、一带一路,为河西走廊注入新的活力。文 | 吾丹 制图 | 吾丹

  

  

  

  

本文标签: 关于舞蹈的电影 公司年会搞

上一篇:为让学生“远离手机”印尼绞尽脑汁:给学生发鸡
下一篇:将帅中箭将亡,成吉思汗:快把他塞入牛肚,结果将帅竟起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