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格律意识是心理沉淀的产物

时间:2019-11-29  点击:
手机版

  格律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的礼仪形式。人类学材料显示,初民凡有重大行动,如狩猎、婚丧、祭祖、战争等,都必付诸某种仪式不同部落群体的仪式内容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各呈色彩,但礼仪形式却大体一致:一是集体性;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朱光潜说,古希腊的诗歌、音乐、舞蹈在“酒神祭典”仪式中是密不可分的:扮酒神的主祭和众祭者一面唱一面舞,且用竖琴伴奏。所以近代欧洲抒情诗还沿用希腊文(竖琴),意为弹竖琴时唱的歌。《诗经》许多诗也留着原始宗教性仪式的痕迹《诗经》的诗可唱,“颂”且能舞,“颂”之原义即是“舞容”。墨子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首”。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

  诗、乐、舞结合的原始宗教仪式对后世的格律意识起什么作用呢?这首先要研究仪式的形式特征。朱光潜认为,在原始宗教仪式中诗乐舞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诗就不能不迁就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受乐舞的制约;又因为仪式是集体性的,为保证整体的一致性,不能不有固定的形式。如与格律相关的“韵”,本来是为了点明一个乐调或一段舞步的停顿所必需,同时也为把几段音节维系为整体免致涣散;韵的起源即是应和每节乐调之末同一乐器的重复的声音。再如格律的整齐章句形式也是仪式作为群体性艺术的一种痕迹。礼仪对于部落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是极其重要而神圣的,它构成部落文化的重要特征。

  

  诗和远方图片唯美意境

  因此,对于种族的每个成员来说,在礼仪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理经验是一种集体性的共同心理的呈示,这种心理经验随着岁月的流逝与仪式的反复演习,像河床的沉泥累积,心理学家荣格称这种“种族。心理积淀”为“集体无意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便是一种共同的集体的心理经验。朱光潜阐述永明声律运动成因的精彩例子可以用来作为“集体无意识”显现的佐证。乐府原本是依谱而歌的,由于做诗与制谱的分工是各司其职,随着年代的推移,诗人逐渐失去曲谱的依据诗人本来多半可以借助曲谱这种外在的音乐性而不必关注诗自身(主要是语言节奏)的音乐性,现在“诗既离开乐调,不复歌唱,如果没有新方法来使诗的文字本身上见出若干音乐,那就不免失其为诗了。音乐是诗的生命,从前外在的乐调的音乐既然丢去,诗人不得不在文字本身上做音乐的功夫,这是声律运动的主因之一。”

  

  诗歌风景

  这种现象在后来的词与词牌曲谱的关系上又重演过。这里应当强调的是,诗离开外在音乐(曲调)之后,诗人为什么“不得不在文字本身上做音乐的功夫?”这恰恰说明原始仪式中的格律雏形这一“原始意象”在诗人心理结构中的痕迹是极其深的;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构成诗人的格律意识的内动力之一。原始礼仪形式对后世格律的影响还可以从赋的流变及赋诗的关系中看出。朱自清根据赋的大规模铺陈及排比对称句式的特点,推断赋在远古时代可能是一种合唱形式。这是一个很有趣很启迪思索的猜想。如前所说,原始仪式是群体性活动,因而也可以说是一种合唱。这中间有主祭的领唱,祭者的伴唱,有男女对唱、齐唱等。排比、对仗等技巧手法就含蕴着这种原始合唱形式的质素。

  

  事实上,赋最早即是诗的一个别类。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也认为:“赋自诗出。”《诗·大序》郑注训赋为“铺”,假借为“铺陈”。刘熙载认为:“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朱光潜认为,在中国诗走上“律”的路的发展过程中;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在三个方面对诗产生影响。一诗在古代就有对句,但不是有意刻画。有意地求意义的排偶,赋先于诗二声音的对仗,赋也先于诗。三、在律诗方面和在赋方面一样,意义的排偶也先于声音的对仗从赋予律诗的关系及和原始宗教仪式的渊源上看,原始宗教仪式中的格律雏形这一“原始意象”同样通过赋这一媒介最终在律诗--“律”的路程上隔代显现。

  

  诗歌原始意象

  原始宗教性仪式形态为什么对诗人的格律意识的形成具有如此大的潜能?首先,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仪式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因而具有极大的惯性力与凝聚能量;其次,原始礼仪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功能,其基本规范就是各种禁忌和戒律。氏族部落、某一种族文化群体就是通过仪式活动,将群体维系为按一定社会秩序和规范生活的实体因此仪式便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对部落、种族的每个成员都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具有权威的强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基督教以前的一切宗教中,“仪式是一件主要的事情”。这样,诗乐舞合一这一特性,也就同仪式一起,成为一种规范准则。当诗乐舞最终分离独立成门类之后,这种规范准则仍然积淀在诗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对格律意识起着强化与加压作用,以至于诗始终留着诗乐舞合一时代的痕迹。

  

  诗歌意象

  当然,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原始象”的显现与格律雏形的积淀应当包括所有种族。然而中国诗走上“律”的路似乎更为轻捷,中国诗人的格律意识也尤其强烈,这就证明中国诗人的格律意识一定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

本文标签: 舞蹈教程 外婆的澎湖湾舞蹈

上一篇:小鸡托付给猫咪照料,下班回来后看到这幕,主人不淡定了
下一篇: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街舞文化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