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无证上岗”,如何点亮孩子的天赋?

时间:2019-11-29  点击:
手机版

  

  前几天,咱们推送了《要不要上早教、报兴趣班?这是我听过最感人的回答》,微信上一连几天收到朋友们关于孩子兴趣问题的留言,除了对文中“别急于固化孩子兴趣”的观点表示赞同,还有很多朋友为找不到孩子的兴趣点而焦虑——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看看妞妞妈碰到的窝心事。

  女儿突然不肯去上舞蹈课

  过完圣诞节不久,妞妞妈很苦恼地告诉我:“妞妞说啥也不肯去上舞蹈课了。”

  我有点纳闷儿,明明看她朋友圈里发的孩子圣诞演出的画面,现场效果很好啊。细聊才知道,问题就出在那次演出上。

  妞妞现在4岁半,5个月前开始,每周二、四放学后都会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培训机构去上两堂舞蹈课。

  很多妈妈和妞妞妈法很相似:

  不指望学出什么名堂,但女孩子从小学学跳舞对体态的塑造有好处,以后学校有什么演出敢上台秀一下就足够了。

  有妈妈开放性的态度,妞妞对去上舞蹈课虽说不上多喜欢,但从没逆反过。

  圣诞节前,那家培训机构要筹备圣诞汇演,妞妞和一起上课的几个小伙伴在老师的组织下排练节目。

  让几个才4岁上下的小朋友动作协调一致地完成一个舞蹈,想想也知道不容易,排练现场往往是几个孩子各跳各的。

  为了达到“合舞”效果,汇演前一天晚上,舞蹈老师给几个小朋友开小灶,排练到晚上快十点才回家。

  

  第二天演出前,舞蹈老师又把几个本来兴高采烈来过节的小朋友叫到一起继续排练,并且态度严厉地要求小朋友们一定要守规矩、认真表演。

  那天的演出很顺利,但妞妞对舞蹈的兴趣却一落千丈,一提上舞蹈课就哼哼唧唧各种不乐意。

  妞妞妈本来挺理解舞蹈老师的:这种演出,培训机构通常会请一些还没报课的家长带孩子来观看,演出效果的好坏可能影响到老师的“业绩”,所以会追求效果。

  但眼看妞妞对上舞蹈课这么抵触,妞妞妈开始怀疑自己对舞蹈老师支持,开始为当初孩子“成功的表演”而有的沾沾自喜而懊恼:

  为一场演出而影响孩子的兴趣,值得吗?

  妞妞遇到的情况,是很多小朋友在兴趣培养阶段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出于自己的目的,大人忽视了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过多要求孩子达到某种学习成果,反而会让孩子在探索初期,就因为不能享受自主尝试的乐趣,结果迅速失去兴趣。

  3岁半的小女生,竟然爱上小颗粒LEGO

  朋友家闺女3岁半,最近迷上了玩LEGO积木,而且是小颗粒的。

  当她告诉我这件事时,起初我有点不相信,一是朋友家闺女我算是看着长大的,小姑娘亲子阅读习惯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也因为总待在家里缠着大人看书讲故事,身体的大运动能力和手指精细动作表现一般。

  另外,小颗粒LEGO一般六七岁的孩子才能驾驭,而三四岁的小孩儿手指肌肉力量有限,玩转小颗粒拼插玩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听朋友讲了女儿接触小颗粒LEGO的过程以及她陪孩子玩耍的方式后,我更加确定:

  好的环境和陪伴方式真能创造兴趣的奇迹。

  

  朋友闺女本来是连家里的大颗粒LEGO都没兴趣。两个月前,她给孩子在一家培训机构报了音画联觉的幼儿艺术启蒙课程,每周一次课。

  去上课的孩子三四岁到六七岁都有,在活动室,朋友家闺女特别喜欢跟在哥哥姐姐后面凑热闹,看到大孩子坐在那儿拼插LEGO,就也像模像样坐在旁边跟着做。

  朋友起初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坐在旁边,看女儿跟一个小姐姐一起玩LEGO,帮小姐姐在一堆小颗粒里寻找需要的零件,那速度简直是又快又准,而且有的零件还能准确说出该插在哪里。

  她敏锐地捕捉到女儿的细节能力(陪孩子不玩手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然根本注意不到孩子这些能力的显现),回家后她立刻下单了一套造型相对简单些的小颗粒积木,在家里也试着陪孩子玩。

  在陪孩子玩的过程,她反思了孩子为什么对家里那套大颗粒没兴趣:

  一开始她是愿意玩的,但毁人不倦的娃爹一直在旁边叨叨叨,“哎,你那样不对,你得这样……”被打击几次后,孩子再也不玩了。

  

  这次直接玩小颗粒,她先仔细分析了孩子的实际情况——

  女儿的手指肌肉不具备拼插小颗粒的能力,所以不能把玩的重点放在拼插上;女儿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她能根据图纸找到需要的颗粒,并且能说出这些颗粒应该拼插在什么位置,这是孩子愿意玩这个的主要动力。

  想明白这些,她在和女儿一起玩LEGO,会先引导孩子一起看图纸,“来看看第一步需要找出什么零件,我们一起来找……”

  当然她一般都是等孩子自己找到,只有在孩子找不到有些灰心时才会出手——懂得什么时候让孩子赢、什么时候让孩子输特别重要。

  找出零件后,“咱们看看这两个该怎么拼……”孩子会自己尝试着去拼插,她就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有时拼上去了,但因力度不够插的不牢,她就不动声色地帮忙捏紧;

  有时孩子反复几次都按不上去,有点烦躁,她就一边引导孩子找下一步的零件,一边把孩子手里的颗粒拼插好。

  当感觉到孩子有点累时,她就请孩子休息一会儿,干点别的,等想继续的时候再继续。

  

  就这样,每天晚上娘儿俩都会坐在桌前玩一会儿,截至目前已经拼好了其中6套,女儿越来越喜欢,能坐住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女儿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手指精细动作进步显著,很多时候已经能自己把颗粒拼插到位了。

  与此同时,女儿握笔、握筷子也有明显进步,应该是手指肌肉得到了充分锻炼的缘故,画画也像开了挂,大树、花朵、小人儿…

  以前画不成形的东西现在都能画的有那么点意思了。

  怎样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兴趣,这位朋友为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给孩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社交环境,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平时接触不到的事物,不因为家里闲置的玩具抱怨孩子;

  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且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引导探索和尝试;

  坚持让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帮助孩子享受其中的乐趣;

  理解和尊重孩子喜欢一件事的初衷,不用成年人的方法论和结果论去要求孩子。

  做对这些事,每个孩子都可以兴趣广泛

  好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孩子探索未知的原始动力,孩子的很多兴趣都是从好奇心开始萌芽的。

  咱们如果希望孩子兴趣广泛,一定要保护好他最初打量这世界时的好奇心。挖沙子、玩石子、捡树叶、踩水、四处涂鸦…这些“调皮捣蛋”的事儿,每个孩子都曾疯狂热爱。

  

  让人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接受孩子这些行为,愿意把这些看作是孩子对自然的探索,也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去做些在成人看来无聊、无趣甚至无理的事。(在《妈妈有个傻习惯,孩子人生大不同》里,关于无聊、无趣之事的重要性,咱们有分享。)

  在孩子两岁之前,咱们对孩子这些“爱好”接受程度越高,他们对环境和自我认识的探索与尝试就进行得越充分。

  当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努力尝试把积木“摞高高”,你是为他鼓掌,请他尽情去做,还是很“负责任”地教给他“不要这样要那样”?如果是前者,孩子对他手中事物的兴趣会保持得更长久。

  绝大多数孩子都敏感而脆弱,无论他们看起来多么满不在乎。

  

  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咱们表现得很厉害,咱们什么都会,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有心无力的挫败感和自我否定,严重者甚至不愿再去尝试那些他们不擅长的事。

  尊重孩子每一次尝试的成果,就算他的画乱七八糟,也别急着指正,先听听他怎么说;就算他用磁力片搞出的造型哪儿哪儿都不对,也别急着教给他应该怎么做,先欣赏一下他的想法。

  急功近利是兴趣最大的敌人,千万别因为大人的面子,输掉了孩子的里子。

  年幼的孩子,尤其是两三岁以前的孩子,鼓励、包容与爱,会让他带着满满的温暖,迎接将来生活的风风雨雨。

本文标签: 不要不要舞蹈 舞蹈论文

上一篇:2019港姐十强同框,北京舞蹈学院“大热门”出局
下一篇:王祖蓝晒女儿最近视频,宝贝大长腿初现,小模样像李亚男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