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腹泻甚至便血?5分钟快速了解炎症性肠病!| 普唯

时间:2019-11-30  点击:
手机版

  患者苏先生近3年来反复拉肚子,每天大便少则两三次,多则四五次,而且都是水样大便,有时甚至带血,并且出现肛周脓肿。此前,苏先生在几家医院治疗过,但效果不明显,也没弄清自己患的是什么疾病。直至近日来到上海市某院消化内科就诊后,经胃镜、肠镜、小肠CT等多项检查,经多科室会诊后,才确诊为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一种。

  

  1、什么是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消化科的医生对此并不陌生,因为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患者,且大多是十几到三四十岁的青年男女,有颜有才。他们中的一部分因为出现便中带有脓和血、便次增多、腹痛等前来看病,经肠镜等检查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而这只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另一种克罗恩病(以报道这个疾病的科学家名字命名)就更加狡猾。开始可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直到出现明显的腹痛、腹部鼓包、肠子堵住、吃的东西排不出来甚至手术后才得以诊断。

  2、飞速增长的病例数

  在十七世纪中期英国报道第一例之后的很长时间内,IBD被认为是欧洲特有的。IBD患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欧洲及北美,这两地区以及大洋洲的许多国家的患病率超过0.3%,但这些地区的发病率已呈稳定或下降趋势。现在IBD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疾病。1990年后,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印度、南非等国家的发病率迅速上涨。

  目前还没有关于中国IBD的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和患病率无法用数字描述。但从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可以说IBD 呈现的是迅速增长。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中国IBD的总发病率为1.74/10万,CD和UC的发病率分别为0.4/10万、1.18/10万,且有地理聚集性。

  1985年香港IBD发病率只有万分之一,而2014年发病率达到了万分之三十;增加了30倍。鉴于这种疾病随着发病的逐渐增高,又不能彻底治愈,现存病例数势必会逐渐增高(也就是患病率增加)。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饮食行为逐渐西化,以及现代人越来越不喜欢锻炼或许是中国人群IBD高发的可能因素,但具体还需要更多证明。

  3、和IBS的区别

  IBD和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容易混淆,都表现为腹痛、腹泻。简单的说,IBD是胃肠道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是由基因突变、环境刺激和慢性炎症引起的组织细胞破坏;IBS目前认为是由压力应激、胃肠节律异常、食物刺激等,引起肠道功能的改变,大脑的感觉(脑-肠轴)出了异常,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肠道的炎症没有或者很轻微。

  

  IBS便后症状可缓解,无出血和黑便,通常不会导致肠壁组织病变或患癌风险,无固定疼痛位置,无肿块,常规检查很难确诊;IBD便后症状不能缓解,下腹部持续疼痛,位置固定,排便有急迫和不尽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可以通过影像学确诊。

  4、炎症性肠病能治愈吗?

  目前认为,IBD是一类慢性病,目前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但有很多手段来控制病情,比如免疫抑制剂、激素、微生态制剂等,还有手术治疗。

  

  症状很轻或者没有症状时叫缓解期;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出现时,叫活动期。也正因为无法治愈,病程反复,为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生活上、费用上、精神上),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5、IBD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与正常人群相比,IBD患者的肠道菌群构成及代谢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减少,稳定性降低。主要表现为优势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数量减低与条件致病菌(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升高。

  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特异的细菌以及菌体产生的刺激物对调节Th细胞反应起关键作用,如分节丝状菌能够介导固有层Th1、Th2、Th17,以及调节性T细胞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而一些肠道菌群能够促进Treg细胞的发育,如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促进肠道上皮内Treg细胞增多,保护实验动物减轻实验性肠炎的损伤,这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机体Th1/Th2/Th17/Treg细胞的平衡,进一步促进IBD的发生发展。

  

  肠道菌群参与IBD发病机制可概括为肠道中有益菌与致病菌间的失衡,肠道免疫系统对肠道内菌群的耐受被打破,大量细菌的移位及抗原持续刺激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被激活,从而发生过度免疫反应。

  当今在全球范围内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近20年内IBD的发病率亦明显增加。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很困难,尤其在基层医院,往往当成普通的慢性肠炎对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系机体免疫、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尤其是共生菌群,与宿主肠道黏膜免疫防御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基于这些研究,近年来提出应用益生菌重建肠道菌群生态平衡作为IBD补充或替代疗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Manichanh C, Borruel N, Casellas F,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 in IBD[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9(10):599-608.

  [2] 沈通一, 姬彦彬. 炎症性肠病微生态和免疫治疗临床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 37(3):309-312.

  [3] 曹婷, 曲波, 李惠.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 2016, 21(9):569-572.

本文标签: 街舞动作分解图 有趣的街舞

上一篇:【耍酷保暖两不误,秋季就要这样穿】
下一篇:90后女演员刘航宇古装扮相惊艳,被赞“最美侠女”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