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彝族铃铛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19-11-30  点击:
手机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铃铛舞” (王纯亮 摄)

  彝族,是我国大西南的一个世居民族,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流传于赫章韭菜坪山麓,由护送阵亡将士的战斗舞演变而成的祭祀歌舞——“彝族铃铛舞”,便是彝族文化中一朵耀眼的花。2008年6月7日,赫章“彝族铃铛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666;项目编号:Ⅲ-69;项目名称:彝族铃铛舞)

  赫章县是黔西北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历史更迭中,彝族先民经历了频繁的战争。“彝族铃铛舞”所演绎的,就是彝族先民在护送阵亡将士回归故里时,心中难掩的悲痛。经过岁月历练,这种在护送途中所跳的舞蹈演变成为祭祀告别的仪式,也就是今天的赫章“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俗称跳脚,彝语“恳合贝”,意为灵体告别之舞。其具有载歌载舞的显著特色,舞蹈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仅以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来统一动作,伴奏乐器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通过祭祀活动,跳铃铛舞,唱祭祀歌。以祭奠逝者,安慰生者。现如今,“彝族铃铛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好形态,特别以赫章县珠市民族乡最为典型。

  赫章县“彝族铃铛舞”皆是展现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内容贴切,风格朴实。由于彝族婚嫁、丧葬皆有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因内容具有广泛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过去,雄浑悲壮、粗狂豪放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学习、在祭祀活动中演绎,随着时代发展,女子也加入其中,而且场景不限:节日、丧葬嫁娶、农闲时均可以跳。舞蹈内容也融汇了彝族先民们曾经跋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艰辛与男耕女织、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美满。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转晃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挥舞彩绸,时而抬头后仰,时而弓步前倾,时而骤然下蹲,时而贴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美内敛,男女搭配相互配合,使得原始粗犷的“彝族铃铛舞”更加绚丽多彩。

  蕴含了彝族先民对已故生命礼赞的“彝族铃铛舞”,舞姿刚健、豪迈,节奏和谐、有力,难度系数高,观感酣畅淋漓,把彝家儿女的热情与洒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个民族延续跳动的生命脉搏,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激情澎湃的艺术享受。2006年6月,赫章“彝族铃铛舞”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赫章“彝族铃铛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章“彝族铃铛舞”——韭菜坪下的生命礼赞,在今天,正以它那独特而深厚的彝族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焕发出振奋人心的强大生命力。

  来源:毕节日报

本文标签: 女生帅气街舞 街舞大赛20

上一篇:《这!就是街舞》总决赛前,推荐你看这部街舞大赛纪录片
下一篇:今天这最红!2018汇丰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总决赛广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