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阳:用刻刀“挥毫泼墨”】

时间:2019-11-30  点击:
手机版

  在我市启动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华诗词之市”(以下简称“双创”)工作以来,行走在玉溪的公园、小区、学校、景区……随处可见悬挂的木刻楹联和诗文。木刻的书法作品让这些地方像影视剧中的传统民居一样书香味十足,置身其中,更是身心舒畅。

  近年来,总能在悬挂楹联和诗文的地方看见有人驻足,仔细欣赏,细细品味楹联和诗文的内涵,或是研究一下这诗联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却鲜少有人在意是谁把这些诗联搬上木板,谁让它们在时光的打磨下绽放光芒。

  通海县四街镇七街社区的林德阳和师映华夫妇,就是这种能让诗联作品在木板上熠熠生辉的工匠。近日,记者拜访了他们,听他们讲述数十年来与木雕、与诗文匾联结缘的故事。

  

  林德阳雕刻的牌匾,正在等待主人上门取货。

  

  师映华正在为木门贴金箔

  苦乐参半,三十年做好一件事

  初冬的一天,当记者踏着阳光来到林德阳家时,只见大大小小的木料堆满了整个屋子,一股木头散发出来的特有的香气扑鼻而来。林德阳的身上沾满了木屑,伏在一块长方形的案上细心雕刻着一副楹联。他告诉记者,十多年来,他雕刻的楹联已经达到了数千副。对他来说,能够看到自己雕刻的作品悬挂出来,是一件快乐又满足的事。

  其实,林德阳入行之初主要从事古建筑修缮与建造。他与诗文、匾联的结缘是从2006年开始的。林德阳出生在通海县九龙街道林家营,他小的时候,林家营有半个村子的人都是木匠,在这里长大的林德阳自然也成了一名木匠。1979年,通海县修缮秀山公园的古建筑,林家营选派木匠参与,林德阳便是其中之一,他与木雕相伴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据林德阳介绍,在修缮秀山公园古建筑的过程中,机缘巧合,他得以跟着杨广镇石龙村的胡长禄师傅学习木雕彩绘。“在启蒙之时,就有幸跟着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学习一门有技术含量的手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林德阳说道。他的“幸运”不止于此,林德阳与妻子师映华结婚后,又有幸跟着岳父—— — 当时远近闻名的古建师傅师本钊学习古建筑的修缮与建造。

  记者本以为,师映华是给林德阳打下手的。其实不然,师映华的手艺与林德阳可谓旗鼓相当,因为她从十三四岁开始便开始跟着他的父亲一起做木活了。师映华说:“那时周边的民居建筑还有很多是木制的,哪里破了或松动了,住户不会修的就要找木匠,所以我从小就跟着父亲东奔西跑。”如此说来,师映华居然比林德阳入行还要早。

  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出师之前,林德阳与师映华还是只能在师本钊的手底下做细碎的活计,雕刻门板、花窗或是上油漆。就这样,他们夫妻跟着师本钊走踏遍了昆明、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多个地方。

  师映华表示,东奔西跑做木活是苦乐参半的事。“苦”的是交通不便,花在路上的时间长、成本高,若是接到了外地的活计,就要待上好几个月,又不能像现在这样,不同工种的工匠协同施工,所以就要求工匠精通各个工种,粗活细活都能干。“乐”的是这样磨炼了几年,他们夫妻便出师了。

  走南闯北二十多年,林德阳夫妇参与了景东文庙、建水文庙、朱家花园、泸西文庙、河西文庙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主持修建了建水检察院办公楼的传统建筑部分;雕刻过建水燕子洞的牌匾;刊刻过余秋雨、贾平凹等名家的书法作品……这样丰富的经历,也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了。

  夫唱妇随,各自都有几手绝活

  在林德阳雕刻工作间里,摆放着上百种雕刻工具,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用途。记者看到,在岁月的磨砺中,有些刻刀的手柄已经磨得光滑,证明它时常被主人拿起来使用。

  “你看,这是尖底刀,主要用来刻字,笔画越粗下刀力度就越大,通过刀锋来体现笔锋。”林德阳拿着一把雕刻刀解释道,如果刻的是字,首先要用尖底刀将字体的大概轮廓雕刻出来,然后再用平刀细细勾勒字的尖角,最后 用半圆刀将字修饰圆润规则。

  “在用刀刻字的时候要慎之又慎,只要有一条笔画刻不好,整幅作品就报废了。”在林德阳的案台边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堆木材。林德阳告诉记者,这是被称为“树王”的椿木,椿木柔软不易开裂,雕刻方便又易于保存。所以他每年都要到昆明的木材市场上去购买一批切割、烘干并打磨过的椿木回来,专门用来雕刻楹联。

  买回来的椿木,只是粗略地打磨过,但要雕刻的话,还得手工打磨一遍才行。林德阳说:“木材打磨得好,才能雕刻出好看的作品。”接下来,林德阳向记者展示了整个刻字的过程。首先是裱字,只见他把复印的书法作品整齐地贴到木板上,用尖刀围着字的边沿走线,走线完成后字就裱好了,这样才可以雕刻。

  林德阳表示,刻字是最考验工匠手艺的,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中的一点、一撇、一捺,都要处理得当,这样才能再现原作的风貌和笔墨的韵味,将书法家挥毫泼墨时的神韵与灵气体现出来。林德阳说着也没有停下手上的活计,只见一会儿的工夫,他的刀下已经刻出来一个字,行云流水,好似笔写的一样。

  刀刻的痕迹不够平整,所以此时还要再打磨一次。只见林德阳把砂纸撕成指甲大小的形状,顺着雕刻出来的凹槽一点点磨,直到把字磨得圆润又耐看才放下砂纸。

  接下来,就是美化的过程了—— — 上油漆。林德阳说:“不要以为刻好了就万事大吉了,上油漆也是一个不容马虎的过程。”油漆要上三至四遍才行,刷好一遍,等它自然风干,再刷第二遍、第三遍,直至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木雕都要刷油漆,有时候也会贴金箔。

  贴金箔正是师映华的绝活。正巧师映华正在为自家的木门贴金箔,她便给记者展示了贴金箔的过程。

  师映华表示,贴金箔的木雕,不论是字还是花纹,都必须打磨得足够光滑才行,金箔贴上去才会够亮、够闪。说着,她便开始贴金箔了,把方形的金箔撕成与凹槽同等的宽度,灵活的手指轻轻一按,就把金箔贴好了。

  记者以为金箔可以自动粘上木门,师映华解释道,这些凹槽处 都已经刷过胶水,因为贴金箔要求胶水的干度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所以就要提前把胶水刷上。

  师映华经验丰富,所以用手就可以贴金箔,若是不熟悉,也可以用棉签或小勺子一点点按压到胶水上。贴好金箔的木雕要确保完整地覆盖凹槽并闪闪发亮才算成功,若是不够亮就得重贴。

  看着已经贴好金箔的木门,每一处线条都泛着金光,让人由衷地佩服他们夫妇的手艺。

  养家糊口,无意中传承了传统文化

  2006年,通海县开始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在规范秀山公园内的楹联时,通海县楹联学会会长林启龙便找到了林德阳,请他重刻与新刻秀山公园的130余副楹联,他与楹联的缘分便从此开始了。之后,又陆续雕刻了通海六中、秀山一小、秀山二小、文星街、文庙街等地方的数百副楹联。

  这些木刻楹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之后几年,我市其他几个县(区)在积极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县”时,也纷纷找到林德阳。

  澄江县残联、凤山公园、凤山小学、禄充风景区、新平的戛洒小镇等地方,林德阳的木刻楹联、牌匾、诗词作品挂在了大街小巷。

  对此,林德阳表示,原本认为做木雕只是养家糊口,不想却无意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用实际行动参与到了“双创”工作中,真的很荣幸。

  谈起木雕这门手艺的传承,林德阳一点儿也不担心。在他家,师映华的四个姐妹和其他家人都是当年跟着师本钊东奔西跑的,个个都会木雕。如今,林德阳的儿子林广镇也爱上了木雕,并投身到这个行业里了。“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做医生的,因为他很喜欢跟木头打交道,就辞职开始跟着我干了,这行很辛苦,但我们也尊重他的决定。”林德阳说道。

  因为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所以林广镇上手很快,很多地方都是一点即通。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雕梁画壁、贴金箔这些手艺都学会了。为了锻炼他,林德阳在雕刻楹联或是诗文的时候,便把图章的部分交由他来雕刻。

  如今,虽然年纪已大,但林德阳在雕刻之余,坚持练习书法,他希望有一天可以把自己写的字的也雕刻出来。

本文标签: 女生帅气街舞 街舞耍酷动作

上一篇:儿童卡喉咙、窒息,一个简单的动作,能挽救孩子的性命
下一篇:2019Franklin余衍林上海个人秀,你热爱的事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