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遇到水土不服,吃点土就能好?

时间:2019-11-30  点击:
手机版

  “吃土”?

  “记得到了学校以后,把这包土倒进水里喝掉啊,不然要水土不服的。”

  当年刚考上大学时,家里的亲戚特意从乡下包了一小包土给我送来,说这是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方法。

  

  我谢过了亲戚,收下了。

  到了学校,似乎我适应的挺好,没有发生什么拉肚子,吃不下等等这些水土不服的事情,后来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出现了一些过敏,腹泻的情况,我才想起来亲戚给的那包土,可是早已不知道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水土不服

  “水土不服”现在听到的很少,大概也是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国家范围内的人群迁徙很常见啦。但是在十几二十年前,在那个时候,我的印象中水土不服的现象还是很常见的,往往是一个人出差到另一个地方之后,很快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拉肚子、食欲不振甚至过敏的症状。

  水土不服主要是指人初到一个地方,对于当地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表现。

  这最初见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在古时,有一些治疗此类身体不适的方法,上面说到的“吃土”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这还是有来源的,唐代陈藏器撰写的药物学名著《本草拾遗》中介绍了治疗水土不服的方法,其中之一是:鞋底之土,兑水同服。

  吃土也要有仪式感

  这个和我亲戚的“家乡土泡水”的方法简直就是异曲同工,想来也应该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虽然说现在真的靠服用“鞋底之土”或者“家乡之土”泡水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不得不说,这些方法流传了也有很久。

  

  这种方法到底靠不靠谱呢?有没有正经的科学依据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研究还真说明,这种“吃土”的方法,有那么一丢丢的道理。

  肠道菌群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多数的“水土不服”和人体的肠道菌群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肠道菌群由微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这些微生物的组成及相对比例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当人们出门在外,旅行、工作或者学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人体肠道的菌群的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菌群的种类、数量等都发生变化,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就可能发生失调,进而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不适表现。

  

  华中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曾做过一个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有特定的变化趋势,并且饮食长期的转变可改变肠道菌群,饮食的恢复也可使肠道菌群恢复。说明,“水土不服”的症状确实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是相关的。

  所以说,老法子中的“吃土”也是寄希望于利用土壤之中的菌群来对变化了的肠道菌群微生态进行改善,只是这种方法并不靠谱,土壤之中的细菌并不能够悉知,如果含有有害菌,那么不仅不能改善身体,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新的疾病。

  

  如何应对“水土不服”?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既然知道了,水土不服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微生态的变化又是随着生活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们只要做到:

  1.提前了解目的地生活环境,做好心理和生理的准备;

  2.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逐步适应当地饮食;

  3.保证充足的休息;

  4.一些益生菌产品可能会有所帮助。

  

  此外,中医药在缓解水土不服之类症状上,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外出之前,可以通过中医药的方法,健脾益胃,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出现腹泻,可以艾灸:天枢穴、足三里穴、神阙穴等。

  题外话

  肠道菌群是现在的大热话题,研究发现,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肠道菌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人们发现了“脑肠轴”的存在,意味着肠道内的变化,甚至会在大脑中有所体现,人类的情绪变化或是与细菌息息相关。

  

  此外,前一段热起来的广州一家医院接受粪便捐赠,符合条件的粪便捐赠者可以到500元的交通补贴,一时间,大家都觉得似乎这些年上厕所拉掉了一部法拉利。这也是由于对抗疾病的科研需求,通过对健康人等粪便进行处理,分离出的菌群可以用来治疗菌群失衡相关的疾病,比如炎症性肠病(IBD)等,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粪菌移植”。

  

本文标签: 街舞pose定型图 IBD

上一篇:女儿“内驱力”十足,这是我总结出来的“秘诀”
下一篇:2018 MTI 世界旅游小姐大赛千山杯东北赛区长春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