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O 2019:我们正在开启IBD精准医疗新时代

时间:2019-11-30  点击:
手机版

  

  精准治疗的理念遇上创新性药物的出现,给IB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自2015年奥巴马宣布精准医疗计划以来,“精准医疗”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应用于临床。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等具有高度异质性特点的疾病而言,如何确定特定的患者、适当的时机及正确的药物,是领域内专家学者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

  2019年3月6日-9日,第14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年会(ECCO 2019)在哥本哈根隆重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冉志华教授应邀接受医学界采访,分享了他对IBD精准医疗的看法与思考。此外,也有多名国外学者在精准医学专题报告中发表了精彩演讲。

  冉志华教授采访视频(1)

  精准医疗:IBD的必修课和未来之路

  精准医疗致力于寻找疾病病因和治疗靶点,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患者的个性化精准治疗,从而提高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获益。

  冉志华教授向我们介绍:“由于疾病的发生具有异质性,精准医疗主要是基于患者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差异,进行综合评估后制定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案。精准医疗在IBD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精准分型和诊治;第二是在治疗和疾病预后,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遗传基因特征和血清学指标判断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与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目前,IBD的疾病分型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当中,还不断有新的发病机制被发现。区分不同患者的炎性相关信号通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的分型和诊断。在治疗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基因型及其他因素,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疾病转归情况。”冉教授说道。

  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都是高度个体化的,需要对疾病长期监测和评估。冉教授认为:“IBD患者应进行长期管理,对疾病活动度、疾病状态、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等进行动态监测。疾病管理的过程应该是长期、动态的过程,以达到疾病的精准管理,提高治疗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因预测、大数据、人工智能:

  IBD精准诊疗正在变成现实

  尽管近年来IBD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抗-TNF药物原发无效和继发失效等。如何提前预测患者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成为了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此次ECCO大会上,来自美国的T.Sato教授指出,我们或许可应用基因技术预测IBD抗炎治疗效果。基于生物制剂临床试验中的样本和数据,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基于13个IBD相关基因,构建了MPS(Molecular Prediction Score)预测评分模型,并在PROgECT研究中将其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药物治疗(抗-TNF和JAK抑制剂)疗效预测。结果显示,MPS的阴性预测值较高(73%-80%),能较好预测和辨识治疗无效的患者人群。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在逐渐走进临床诊疗。来自西班牙的学者Ignacio H. Medrano在ECCO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到,目前人类健康相关的信息正在以每年48%的速度增长,利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例如,正在进行的PREMONITION-CD研究正试图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多维模型,预测克罗恩病(CD)的疾病进程。Medrano教授指出,医学技术已经从基于症状的直观判断,转变为基于证据和模式的循证医学,而在不久的未来将真正迈入基于算法技术的“精准医疗”时代。

  精准治疗观念指导用药时机和药物选择

  IBD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精准选择适合患者的理想药物是改善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来自英国的Charlie Lees教授在ECCO大会报告中指出,随着IBD治疗药物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发展到生物制剂,其治疗目标也从临床缓解转变为无激素缓解。但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治疗不及时、选用非最优治疗方案、药物具有免疫原性、药物失效、未充分诱导缓解等。

  Charlie Lees教授在大会中演讲的主题是“Stratifying by disease biology to choose the right drug for the right patient”,他认为实现IBD精准医疗,需要做到关键的三步:

  1.风险分层:根据疾病进展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广泛性小肠疾病、肛周病、体重下降、内镜下深部溃疡等)进行风险分层,从而更好地解决疾病个体差异的问题 ;

  2.生物学分层:明确患者发病机制的主要生物学通路,选择正确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使患者在第一次靶向治疗中及时获得完全缓解;

  3.达标治疗评估:治疗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症状和炎症情况,及时调整方案以达到治疗目标-维持缓解,预防病情恶化。

  冉志华教授采访视频(2)

  “达标治疗”理念使IBD患者获益最大化

  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IBD“达标治疗”理念,这一关键词在此次ECCO大会中被多次提到。其核心概念是:精准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目标,进行长期密切监测。

  冉志华教授在采访中谈到:“在临床实践中,要用最新的理念,对IBD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密切的监测。近年来最重要的理念变化就是‘达标治疗’,在治疗之初就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并定期评估患者是否‘达标’,如果没有就立刻调整治疗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评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多种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的评估,包括:临床指标、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患者报告结果(PRO)、内镜表现、放射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或粪便标志物。”

  “在活动期CD和UC患者诱导缓解阶段,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维持缓解期每6-12个月评估一次;其中内镜的监测尤为重要,UC活动期患者3个月应复查肠镜,CD患者也需要在6-9个月复查内镜。总之,需要把握好疾病监测的时间点和指标,对患者进行定期、有规律的评估。”

  由此可见,IBD的诊治和疾病管理正在朝着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方向快速发展。IBD发病机制正在逐渐清晰,医生和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但传统治疗药物难以满足精准化治疗需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治疗目标的变迁,新药研发的思路正在转变,多种新型生物制剂在陆续应用于IBD患者的治疗,这些药物具有更加特异的靶点和作用范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是维多珠单抗,它以α4β7整合素为作用靶点,可特异性阻止淋巴细胞向胃肠道“黏附”和“迁徙”,因此药物作用具有肠道选择性,可实现精准的肠道选择性免疫抑制,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全身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治疗理念的转变和创新药物的出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IBD精准医疗时代正在快速到来,为彻底治愈IBD带来了新的曙光。

  专家简介

  

  冉志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本文标签: 女生霸气舞蹈 街舞耍酷动作

上一篇:爆料 | 如何确定自己是不是爱上一个人了?
下一篇:【美女车主秀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