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有的走了有的留下,她逗乐观众,又让他们悲伤

时间:2019-12-02  点击:
手机版

  胖胖的小丑演员,幻想爱情,抱着西服假想男人的爱抚,哼着《婚礼进行曲》,自导自演婚礼……一人主演,全程无台词,既点燃笑声,又触动心底。来自墨西哥的默剧《也许,也许,也许》去年至今在国内巡演20多场,几乎制造了一个小旋风。

  默剧《也许,也许,也许》这部时长1小时的戏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位胖姑娘的在家日常,爱吃零食,想吃蛋糕又怕胖,跑步几圈求得心理安慰后才敢开吃。最逼真也最令人神伤的,是她和一件男式西服相拥,假想手挽着手,假想那只手给自己戴上戒指。她抱着西服,跳起深情的双人舞,甚至,他们双双依偎在沙发上,而男人的手,伸进了她的裙子里。她是期待的,也是矜持的,她制止了手臂在裙子里的探索,当然,那其实只是一只空袖子,只是一个恨嫁女子的春闺梦。但她演的,不仅是剩女对爱的渴求、对爱人的幻想,也演出了每一个孤独寂寞、想要爱和被爱的人。 孤单的胖姑娘,以食物逗引观众上台又不给,让观众讪讪下台;没有打火机点不了蛋糕上的蜡烛,引发观众同情上台点火,却又故意吹灭;把卷筒纸铺在地上模仿红地毯,指挥观众哼唱《婚礼进行曲》。在寂寥的底色上,通过和观众互动不断制造喜剧效果。 第二部分,从她在观众席里“钦定”一个新郎开始,进入喜剧华彩时段。卷筒纸在观众席传递,如同击鼓传花,纸落谁手,新郎即产生。之后笑点一个接着一个,先是为新郎、牧师和伴娘造型。白色卷筒纸撕下的几段,既是牧师的领结,也是新郎礼服的装饰,还是伴娘层层叠叠遮住脸的面纱。而临时受邀上台的“牧师”和“伴娘”,仅靠新娘眼神的暗示,可能会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有时也会戏精上身,于是每场演出都有很多即兴笑料产生。而临时新人的对手戏,更是全剧之重头,持续戏的一半时间之久。 面对被动的新郎,新娘假装打个哈欠就势张开手臂揽住新郎;求抱,却因太胖新郎抱不动而被摔在地上;两人小酌,故意把酒洒在胸口,考验新郎会怎么办。种种吸睛桥段,简直一千个新郎有一千种表现。且说求吻。我看的三场演出中,第一场新郎是大约20岁的瘦弱男生,面对求吻显然万分尴尬,演员的欲擒故纵和男生的腼腆,新娘的强势和新郎的无措,形成很强的戏剧张力;第二场新郎是约摸30多岁的成熟男士,毫不慌乱,低下头轻轻地吻了新娘的唇,但当新娘伸出舌头时,他则微笑着坚决摇头;第三场的新郎更大方老练,跳舞拥抱OK,接吻则巧妙地避开了。而这些,都在观众笑声的伴奏下进行。 第三部分则是既定结构和即兴同时起作用,导向不同结局。既定内容是在经历了婚礼、拥吻、起舞种种甜蜜之后,新娘突然陷入到低落的情绪中,她穿上用废纸拼成的裙子,沮丧自卑,怀疑人生,然后剧情呈现出不同的走向。我在一刷和二刷时看到的都是新郎离开了舞台,而新娘也从美梦中清醒过来;三刷时的新郎则留了下来,为她脱去象征过往回忆的废纸裙,温柔又坚定地陪伴她,他们携手走进了小小帐篷所代表的卧房,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吗?也许,也许,也许…… 欢笑过后,离开剧场,夜色浓重,剧场里对爱渴求的气息却似乎弥漫开来。 加布瑞艾拉?穆尼奥斯(Gabriela Mu?oz)被称作控场女王,她不仅编创了这部作品,每一次演出,她是主演,也是现场导演,挑选临时新郎,随时面对不同反应,体现出高超的舞台掌控力。不过我倒觉得,决定每场戏质地的,是当晚的临时新郎,以及观众,还有空间。 三次观看,带给我的观感差异非常大。第一刷,在上海新天地屋里厢博物馆二楼一个小空间,没有镜框式舞台,观众就像坐在女主家的小客厅看着她。当时这部剧初到国内,新郎是拘谨的,观众对剧的形式是陌生的,全神贯注地追随和理解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表现。二刷,在杭州西溪天堂艺术中心三四百座的小型剧场、镜框式舞台,可能是已被巡演宣传中的剧透洗礼,新郎热情应对,面对拥抱求吻来者不拒,高度配合,而观众反应之热烈,几近于闹洞房。三刷,在10月24日的北京人艺实验剧场,黑匣子剧场,大约200多个座位,观众们早已熟知剧情,新郎更一点不怵舞台,踩着音乐节奏和新娘大跳热舞。 理论家说,戏剧是由演员、剧场、观众三大要素组成的,缺一不可,我在这部剧中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的确,观众的反应会构成戏的质感。当观众扮演的新郎越笨拙,越显出新娘求偶心切,对比产生的幽默感就越强烈;而当新郎越逼真越娴熟,其他观众越活跃,为抱新娘、接吻而起劲高呼,它就从喜剧稍稍滑向了闹剧。所以我以为,这是一部适合在艺术节上出现的剧目,在陌生的地方与陌生的观众相遇,不太适合商业巡演,因为在密集的宣传和档期中,这件用忧伤的经纬织成的喜剧外衣,可能会被熟悉剧目热切参与的新郎和看客们揉皱。 不仅是观众,空间也让这部剧呈现的质感很不相同,我喜欢和演员同处于小小的空间,宛若藏于室内的偷窥者,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更容易将剧中的角色置换为自己;而当它在开阔的舞台上演,我们坐在台下相距遥远,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我们就只能是卖力的婚礼啦啦队员,贡献笑声和起哄,难以代入自身。 为什么会喜欢这部剧?为什么最喜欢的都是默剧?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人偶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从2012年到现在记不清刷了几遍;难以忘怀法国非常创意剧团的物件剧《牧神午后》,以致于用剧照做了我的书的封面。 《安德鲁与多莉尼》也许,是因为没有台词的默剧浓缩着丰厚的意蕴。《安德鲁与多莉尼》源自萨特的学生、法国哲学家安德鲁写给妻子多莉尼的情书《致D情史》,《牧神午后》是作者从古希腊神话、马拉美诗歌、德彪西音乐中汲取资源的神作,《也许,也许,也许》灵感来源于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悲剧角色与编演者个人经历的结合。 《牧神午后》也许,是因为取消了语言作为桥梁,更注重运用表情、肢体、音乐等手段让观众理解。如果说话剧中的台词是演员向观众的单向输出,那么默剧中的每一个设计,都更需要观众的理解响应而往下推进,需要观众的全情投入。 也许,是因为默剧更需要观众展开想象力及同理心,调动自身和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戴面具的《安德鲁与多莉尼》,触动着要惜时、惜缘、惜爱的共通感受;以塑料袋为主角的《牧神午后》,令人联想成长、飘零、幻灭等种种人生际遇;而《也许,也许,也许》,击中的不仅是女性,也是每一颗孤独的星球。一部好默剧,一言不发,可自会激起我们心头的万千涟漪。 文|林洁往 期 精 选李安这次把简单问题搞复杂,复杂问题却草草处理

本文标签: 烟花三月下扬州广场舞 鸡西

上一篇:禁毒宣传广场舞助力 衡阳这场大赛有看点
下一篇:跳广场舞也能月赚1万!我赚的钱竟还没大妈多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