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印记——川化俱乐部

时间:2019-12-02  点击:
手机版

  每一座城市,都有标记时代的建筑。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历史的印记。位于青江中路与化工路口的川化俱乐部,是我区最早的地标建筑,始建于1960年,是集会议、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为一体的综合性礼堂,承载着几代青白江人的美好记忆。1972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全国放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听的主题歌曲让那个年代的人们着迷。川化俱乐部作为当时青白江区唯一的一家电影院,成为首批放映这部电影的少数电影院之一。“川化俱乐部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每天门口都是‘车水马龙’。”今年54岁的华小虎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可以说,川化俱乐部开启了青白江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新篇章。”观者如云 一票难求《卖花姑娘》放映时,华小虎还不满7岁。家住城厢镇的他,从来没有进过电影院,顶多只在钢锉厂看过球场上放的坝坝电影。所以,当叔父告诉他,要带他去川化看电影时,他高兴得不得了。还记得那天正好是星期天,他和叔父,还有其他叔叔、阿姨站在一辆“解放”牌卡车车厢里,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川化俱乐部。下车时,展现在眼前的是高耸的楼房,上面张贴着大大的电影海报。广场上停满了卡车,“应该都是各个单位送职工来看电影的。”华小虎跟随叔父走进电影院,宽敞的堂厅里安放了几百张翻板座椅,整个地面设计有坡度,这样,前面的人不会影响后排的人观看。看到这些,华小虎心生羡慕,“这与城厢镇下北街破旧的戏园子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当他在叔父身边坐下时才发现,整个影院还有二楼,也坐满了观众。后来,随着一批优秀的电影面世,川化俱乐部更加有名。特别是放映电影《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的时候,可谓一票难求。“那时候,谈恋爱的年轻人经常来这里。”市民张师傅还能清晰记得,俱乐部门口常排起长长的队伍,“谁要是能顺利弄到一张电影票,在伙伴中的影响力可谓直线上升”。文娱活动 日益繁荣在老一辈青白江人的记忆里,除了放电影、文艺演出外,川化内部和全区的重大活动,都是在川化俱乐部举行的。比如1976年开展的周总理、毛主席的悼念活动,欢庆打倒“四人帮”活动,也都是在川化俱乐部前的广场上进行的。川化俱乐部周边聚集了商店、医院、邮局、银行和学校,成为青白江当时最繁华的地带。周边的人说起“赶川化”,其实就是来到川化俱乐部周边逛逛。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川化厂职工文艺宣传队在川化俱乐部前的广场上开展庆祝活动。没有精美的舞台布景,没有像样的音响设备,可演员们却表演得特别认真,前来观看的市民将整个广场围得严严实实,台上台下气氛高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川化俱乐部也迎来了新的春天。每天清晨,俱乐部楼上的广播会准时播放中央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在通往川化厂区的林荫道路上,上班的职工骑着自行车,行进在《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外婆的澎湖湾》这些愉悦的歌声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与愉快的歌声融为一体,成了令人难忘的上班进行曲。完成使命 回忆永恒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到川化俱乐部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俱乐部也逐步弱化了电影院功能,对舞台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可以承接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川化厂工会也成立了职工文工团,排演高质量的文艺节目,让职工和广大市民感受到文化艺术魅力。1987年9月,青白江区举行首届“青春的旋律”现代舞大赛。那时,22岁的华小虎从部队复员,创作并主跳的舞蹈《血染的风采》荣获大赛二等奖。那是自1972年看电影《卖花姑娘》,华小虎再次进入川化俱乐部。礼堂没多大变化,舞台却是今非昔比。“舞台灯光设置在当时都算得上是一流的。”正因为川化俱乐部舞台的专业和一流,很多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文艺团体纷纷来此演出,特别是北京芭蕾舞剧院来川化俱乐部演出,让青白江的市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了高水平的表演。如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家庭影院、线上影院、音乐厅、网络娱乐平台等等层出不穷,川化俱乐部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留给人们的回忆却是永远的。

本文标签: 广场舞火辣辣的爱 广场舞五

上一篇:健康中国行动:提倡大众参与广场舞
下一篇:江苏名字最难念的古镇,有“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称,你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