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话重阳

时间:2019-12-02  点击:
手机版

  

  时值重阳 ,又到了每年登高游玩,喝酒赏菊的最好时节。

  重阳节的前身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至于登高之习,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就讲到:

  “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而重阳之名,最早见于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由于九是数字之极,日月相重,因此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习俗也带有人们对于追求长寿的心理寄托。

  

  重阳赏菊、饮酒在陶渊明诗中所记颇多,可见在魏晋时代已成惯例。

  而簪菊佩茱萸的习俗,则在唐代之后才流行开来。

  如广为人知的王维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杜牧的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以及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过关于重阳节的历史故事也是比比皆是。

  孟嘉落帽

  登高节是重阳节昔日最重要的载体。按照古人的理解,越高的地方阳气越重,因此重阳之日最适合登高。

  

  古人重阳登高时一般都要搞点宴饮,其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齐聚一起,煞是热闹。历史上最著名的莫过于 “龙山高会” 。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和手下孟嘉等人重阳节登龙山赏景饮宴。孟嘉酒醉之后饱览高处风光,自己帽子被风吹掉了都不知道。

  这在古代可是非同小可,帽子被视为一个人的头颅,孟嘉“脑袋”掉了还贪恋景色,被人写文章讥讽。

  不过孟嘉也不是等闲之辈,立即写文章回敬讥讽者,文采获得满堂喝彩,此事传为美谈,是重阳节最著名的典故,在后世李白、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里均有出现,重阳节由此也被称为落帽节。

  后来 “孟嘉落帽” 就成了一个典故,常用来赞扬人的气度恢宏,潇酒儒雅。

  

  白衣送酒

  孟嘉的名字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提起他的外孙,恐怕就无人不晓了。孟嘉的外孙就是大名鼎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跟外公一样,陶渊明在重阳节这天,也有一个 “白衣送酒” 的典故。

  

  某年重阳,陶渊明无酒可饮,只得在菊丛中徘徊遣闷,不知不觉,就摘了一大把菊花。

  正当他坐在屋旁惆怅之时,远远地忽然望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因而“白衣送酒”也成了诗人们屡用不爽的老梗: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在诗人们反复的赞颂中,甚至有诗人已将重阳称为“菊花节”了——“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王勃写序

  关于重阳,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王勃的故事。

  

  公元675年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适逢其会,酒酣耳热之间,阎都督建议出席宴会的众人为滕王阁题词以助酒兴。

  旁人都知道阎都督这一倡议是要让自己的女婿如众星捧月般拔得头筹,因此纷纷推辞。

  只有王勃不明就里,主动请缨。阎都督很是讨厌此人的不识趣,拂袖而去,只是随口要仆人等王勃写出文章后通报他一声即可。

  而当仆人向他报告,王勃已经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听了大惊失色,脱口而出:这是天才之作,当后世不朽。

  他立即返回,将王勃尊为贵宾。从此,王勃这篇《滕王阁序》闻名天下。

  

  重阳的习俗在唐朝基本定型,后世没有多大的改变。

  到了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法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又给重阳节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与重阳交相辉映的历代诗作与典故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们准确勾勒了重阳节的人心与真情。

  登高也好,敬老也罢,所谓重阳之日,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正是千年以来人们对重阳之日寄托美好愿望的写照。

  

本文标签: 老婆最大广场舞 广场舞火火

上一篇:一代传奇没落,凤凰传奇玲花机场没人接机合影!
下一篇:邱承彬游记:西藏江孜宗山古堡奇观二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