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代舞蹈家跳的是哪一支舞?】

时间:2019-12-03  点击:
手机版

  新石器时期陶盆上的舞蹈。东汉 长袖女陶俑 广州博物馆藏广西花山岩画中的大型舞蹈群。博物馆寻珍录常听人说中国人内向好静,似乎与舞蹈这种强烈释放情绪的活动形式不大搭得上边。不得不说:偏见真伤人。今天城市中,夜店潮人、广场大妈、街舞少年,都数量庞大。就算是以“文质彬彬”“中正平和”为修养准则的古代中国人,也一样热爱“燃烧我的卡路里”。不然你觉得白居易那么热爱“杨柳小蛮腰”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看舞蹈表演啊。古时候没有照相机,所以古人跳舞的样子我们只能靠脑补。不过广州曾经出土了这么一件东西,让我们对古人是怎么跳舞有了感性认识。这就是1956年出土于动物园东汉墓中的一件乐舞俑。文、图/广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两千多年前的舞蹈表演这座乐舞俑属于彩绘陶俑,高33厘米,圆底,直径约18厘米。头上是三丫髻,中间的髻上插着两根簪,左右髻上各插着三根,正面贴着四瓣形的花钿四朵,两个耳朵上戴着明珰,发下额间扎着一根发带。长袖、宽袍、细腰。文博专家们认为,这样的打扮,正显示出两汉“锦绣纨绮,金银绣缕,穷极丽美”的贵族舞伎身份。她的姿态也很灵动:右手轻举在前,左手反旋在后;上身略向前倾,两足前后稍微错开。长长的眉毛下,是细线勾勒出的一对大眼睛。这件乐舞俑与同时期广州出土的许多陶俑一样,属于比较粗放疏旷的风格。作者在细节上面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发髻和花钿的处理,但确实谈不上精雕细刻。眼睛的勾勒也是一笔而成,没有立体、明暗等处理。但它的姿态非常自然,身体语言也很丰富。这样就很容易让我们知晓当时人跳舞的状态。如果说历史就是无数事件碎片的组合,那这一小块“碎片”可以说是藏进了非常多的时代密码。汉人傅毅描写当时流行的“盘鼓舞”是这样的:“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擖合并”。最后的评价是:“雍容惆怅,不可为象”“观者增叹,诸工莫当”。也就是说这舞跳得实在是太好了,没法评价!没法形容!他还说:“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清。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在山峨峨,在水汤汤,与志迁化,容不虚生。明诗表指,喟息激昂。气若浮云,志若秋霜。”可见是把舞蹈艺术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了。当然一般人跳舞可能不会想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娱乐。和这件舞蹈俑同出的还有一件男性形象的坐俑,头戴三角冠,两手拱于胸前,专家们推测为主人俑。那么这就真的是复原了墓主生前看舞蹈表演的情形了。2007年在广州官洲岛花果山还出土了一件汉代舞蹈俑,也是女性形象。身着长袖戏袍,束发高髻,戴着一对花形耳环——花城之誉名不虚传啊,陆贾“穿花着缕之人”说的就是这一类吧——双手藏于长袖内并作前后摆动姿势,左手拱抱于胸前,右手后曲贴于后背,模仿的应该也是当时的舞蹈动作。古老的舞蹈在汉代迎来了一个大发展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早期人类的宗教祭祀类活动、群体生活需求,都有一定关系,不会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从全世界遗留至今的大量岩画、陶器等文物可知,早在史前时期,人类的舞蹈活动就很活跃,而且形式很多样。后来,随着文明程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原因,一部分的舞蹈形式和舞者,被纳入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圈当中,被赋予了较多的仪式、礼仪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在中国的三代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表演性乐舞,说明已经产生了观赏与表演的分层。到了周朝,乐舞的政治教化进一步强化,“制礼作乐”成为一种礼乐制度,与当时实行的分封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相对应。这类礼仪性舞蹈,在人数、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定,形成了早期所谓的“高雅艺术”。它们也受到当时活跃的学术思潮的影响,比如儒家认为,礼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乐与政通”,也就是说人得懂得娱乐,才能更好地工作。道家也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有相通之处的。那么广州出土的这件陶俑,跳的是哪种舞蹈呢?应该说,算是介于礼仪性舞蹈和民间舞蹈的一种私家观赏性质的舞蹈,或者说是礼节性舞蹈。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汉代由于国力强盛,交通网络宽广,文化交流频繁,所以不仅在官方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还出现了在酒宴上宾客互相邀请起舞的礼节性舞蹈形式——“以舞相属”。有关这种风俗,大家可以参考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正要动手,项伯老先生站起来,“来来来,我来陪你跳”。刘邦捡了一条命,却把范增气个半死。汉代还出现了非常有名的舞蹈家赵飞燕,号称能作掌上舞,真轻盈真苗条。我们虽然不知道广州出土的这尊乐舞俑的主人生前姓甚名谁,但能猜得出,他一定生活优渥,热爱享受。大汉的遗风流传到唐代,在雄健国力和浪漫审美的推动下,舞蹈艺术再上巅峰,“健舞”“软舞”并行,杨玉环跳霓裳羽衣,安禄山跳胡旋,李隆基在旁边乐呵呵地敲大鼓。与此同时,各种形态的民间舞蹈也广布于各地,《下里》《巴人》乐声一起,全城人跟着边唱边跳,说明古代广场舞的爱好者群体也很庞大。直到现当代,城乡民俗中,秧歌、火龙、竹竿、锅庄、祝酒、祭谷……舞蹈仍然以其美感和参与感,有滋有味地存在着。广州陶俑记录大量生活细节 很珍贵再来说说俑。考古学者们说,俑是古代殉葬制度衰落后的产物,模拟人物或动物形象作为殉葬牺牲的替代品。常见的有奴仆、乐舞、士兵、仪仗等形象。它们象征着墓主人生前享受的待遇被带到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所谓的“事死如事生”。其中最出名的,无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7000余尊的陶俑军阵。除此之外,规模较小,体积较小的陪葬陶俑、木俑,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比如和这件乐舞俑类似的,还有一组奏乐人陶俑,也是出土于东汉墓中。它们的原型,无疑也是当时的贵族生前家中的乐师、倡优。作品中,它们或在几前安坐弹琴,或在旁边两人击掌按拍,手法简单。每个俑不过十来厘米高,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记录下的一幕日常生活,却是很珍贵的。广州也是出土古代陶俑很重要的地点。1960年三元里马鹏岗M1号墓中出土的木质人物俑多达82件。广州的考古学者覃杰曾专文整理过广州汉墓出土的人物俑,发现至少包括侍俑、乐俑、舞俑、武士俑、骑兵俑、坐俑、跪立俑、劳作俑、镇墓俑、俑灯等几类,而且还有胡人俑和非胡人俑的区别。他指出,“大量的服务于墓主人生活的家内奴仆形象俑的出现,是汉代随葬俑的突出特点”。结合牛、羊、猪、犬、鸡等动物俑,以及庖厨、车船、仓舍、楼阁、水田、鱼塘等生活设施和庄园产业的模型,可以说是生活所需一应俱全了。实际上,最早用来殉葬的俑人,称为“刍灵”,也就是茅草扎成的人马。但这种用茅草扎的人马埋在地下容易腐朽,目前在考古发掘中仍未见到。

本文标签: 吉林展翼街舞 周口街舞学校

上一篇:与韩国小姐姐难忘的一天
下一篇:海军扫雷兵,我来了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