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意见视点丨街舞的启蒙

时间:2019-12-03  点击:
手机版

  “在很多人心目中,武侠小说非但不是文学,甚至也不能算是小说。”(古龙语)

  在很多人心目中,街舞非但不是舞蹈,甚至也不能算是跳舞。

  Rap(即说唱或饶舌)似乎也可以套用这句话:

  在很多人心目中,Rap非但不是音乐,甚至也不能算是歌唱。

  继2017年爱奇艺《中国有嘻哈》一炮而红,成为现象级网综之后,最近又有两档嘻哈文化节目上线热播:优酷的《这!就是街舞》,爱奇艺的《热血街舞团》。看来,说唱、街舞这类文化看似小众,并不是大众不喜欢,只是因为大众还不知晓,不够了解。

  

  武侠小说特有的情节张力、古代氛围与暴力美学,决定其拥有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出版媒体(包括盗版)的助推,令其风靡。精英阶层开始关注这种风靡,进而关注、研究武侠小说作品,武侠小说的艺术地位才得以确认。

  一种新兴的草根文化要获得主流认可,转化为雅文化,离不开文化精英的关注和观照。而要进入精英的视野,首先需要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所接受、喜爱,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每一种文化的萌芽或引入,在开始都是小众的,要转化为大众文化,一方面有赖于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依靠传播,依靠媒体。

  街舞来自街头,天然带有大众性,有着极强生命力。街舞的流行同样离不开媒体。1969年,在街舞的发源地——美国,摇滚乐超级巨星詹姆士·布朗的《佳足起舞》MTV(音乐电视),第一次将霹雳舞带入大众视野,引发全美轰动,街舞自此流行,波及全球,影响日盛。

  

  及至当下,不同舞种都试图从街舞中汲取自我突破的灵感,甚至有些舞种因“街舞化”而焕发新生,比如爵士舞。街舞也在类似的文化碰撞中吸收其他舞种的元素,不断革新,成就艺术地位。这些发展变化也不断见诸各类影视作品,譬如在电影《中央舞台2》中,看似最不可能相容的芭蕾与街舞擦出了火花。

  街舞在中国萌芽也源于影视。1984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香港上映,街舞传入中国。1988年,中国第一部街舞题材电影《摇滚青年》问世。1989年,霹雳舞节目登上春晚,街舞一度风行。但随之出现了一些负面声音,街舞被蒙上了不良项目的阴影。2000年前后,教育和体育部门介入,为街舞正名,不过在多数人眼里,街舞更接近于一项体育运动,而不是舞蹈艺术。人们对街舞多少还存在误解,但至少,街舞的“合法化”加速了其普及和技艺提升,越来越多中国的舞者登上世界街舞舞台,并取得好成绩。

  

  在2018年之前,街舞虽一直顽强生长着,但还算不上大众文化。《这!就是街舞》与《热血街舞团》两档综艺节目的热播,或将改变街舞文化的走向。从《这!就是街舞》(包括《中国有嘻哈》)的节目命名,可见主创者自觉的文化启蒙意识。这些工业化内容产品,将碎片化形式存在的民间街舞文化整合、封装起来,为受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快速实现市场导入,助推街舞从小众迈向大众,甚而有望进阶艺术殿堂。

  

  媒体一定是大众的,没有媒体不希望被“看见”。一种文化,只要自身具有生命力,总能被媒体发现,因为大众需要这种文化。媒体有必要借助这一文化被“看见”,也有责任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借由这一文化对大众进行引导。满足是手段,引导是目的,两者缺一不可。传统媒体往往注重引导,而不善于满足,互联网公司正好反过来。《这!就是街舞》做到了比较好的兼顾,譬如中国风的引入,譬如利用选手的励志故事传递正能量,譬如街舞大神对舞蹈意义的哲学思考,譬如竞技中的Peace and Love……一个互联网平台做到这样的程度,可敬可叹。

  街舞是外来文化,媒体不回避,将之入题,突显了一种文化自信;展现中国人玩转外来文化,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媒体与文化、媒体与大众,应如何互动,两档“街舞”综艺节目提供了另一种可参照的样本。

  媒意见编辑:李捷思

  媒意见美编:严汉钦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投稿邮箱:nfdsxk@163.com

  微互动

本文标签: 六一儿童节鸭梨大街舞 斗门

上一篇:在全美各地为特朗普连任拉票的小特朗普,或将决战202
下一篇:【跳起来!深圳二外学子问鼎全国啦啦操联赛】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