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的龙灯

时间:2019-12-04  点击:
手机版

  老家花桥,对花桥龙灯自是最熟悉不过了。缘此,当好友小叶邀我陪同,前往花桥赏龙灯时,我一口应承。

  虽说相对于亭旁板龙,花桥龙灯有点小巫。但花桥龙灯始于南宋,经历千年积淀融合、升华发展,其制作技艺愈加精湛,在镇域范围内已形成了文化多元、多村联动的民俗活动。2014年,该活动被认定为省级非遗。

  

  亭旁板龙,板上架着的是纸糊的龙身,有龙纹龙鳞,龙的体形特征明显,且轿数浩大(我们这都称一节板凳龙身为一轿),赢得“天下第一板龙”吉尼斯纪录美誉。而花桥板龙节数比亭旁逊色得多,每轿一般都是四盏灯,因而称花桥龙灯。

  传统上,花桥龙灯是纸糊灯盏里放着蜡烛的,它的制作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刺绣、舞蹈于一体,做工讲究,色彩缤纷。人们扛着板龙巡走,或游街,或串村,遇蜡烛不小心倾倒,会烧坏灯盏,进而影响整个活动的节奏。

  现在,玻璃盒取代了纸糊灯笼,蜡烛亦被蓄电的小电灯所替换。舞动起来,不再受火患掣肘。

  在花桥,扛着板龙出巡不叫舞龙,叫“打龙”,故有“花桥街,十四夜,吃糟羹,望打龙”之说。就是说,正月十四夜,花桥街流行吃糟羹,看板龙民俗由来已久。

  在花桥乃至整个三门,元宵节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提早到十四夜。而七月半的鬼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存在提前或延后一天的民俗现象,这些都与本地人不敢“居中”的思维、行为方式有关。在古人看来,只有大富大贵、品德至上的人才享有“居中”资格,哪怕酒桌坐个位置也是如是讲究,福浅德薄的人根本不配坐正位,不懂规矩的恣意妄为容易折阳寿。

  就是入殿拜佛,也讲究个跪的位置。规矩的佛像前,设三五七个跪垫,男右女左,最中间跪垫任凭空缺,万万不可率性跪上去了。

  为什么有这现象呢?从文字结构和谐音来看,“中者,冲也”,冲撞神灵,谁有那么胆大?

  至于糟羹,我们花桥也叫糊头羹,有咸甜之分。咸糟羹我最爱吃,鲜美可口,里面有肉、墨鱼干、冬笋、鲜豆腐、香菇、虾皮、川豆、蛏肉、牡蛎肉、芥菜、米浆等。甜糟羹也叫新妇糟羹,前一年刚娶新媳妇的家有这,里面有结婚时刚备着的橘饼、红枣、花生、桂圆等,香甜爽口。两者都是舌尖上纯正的美食。

  多年来,村里一直沿承讨糟羹的习俗,自家草草吃过几口,我们小孩子带上瓢羹、碗或铁罐,成群结队,一家家叮叮咚咚敲打过去。美其名曰讨发财羹,这样说分发糟羹的主家听了高兴,我们讨糊头羹的吃着更高兴。来家里讨糟羹的小孩越多,主家越高兴,认为这是子孙旺、福气多的预兆,有的人家甚至要连烧几大锅,等着村里孩子来讨吃。

  

  那晚,我们都吃得很撑,“十四夜肚”放开吃,父母亲绝不会干涉,只要人别摔伤,碗盏别摔碎就是。

  晚饭后,看“打龙”,我们就图个热闹。而打龙,实质上就是闹龙。简单地说,“打”“闹”本无多大区别。花桥人以“打”替代“闹”,在表达上似乎更为贴切。扛着龙灯,走村串巷,每到村子一开阔地带,龙队必定要放开手脚,一展身手。

  夜色下,龙灯闪耀,将村子映得通亮。围观的村民,对龙灯舞动过程品头论足,或许其中就有自己的乘龙快婿也说不定。

  龙灯出巡,惊天动地,万人空巷,基于安全保障、活动效果,自然马虎不得。所以,花桥龙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必须配之以整套吉祥礼仪,包括清路、祭祀、起步、接龙、送龙珠等,很好地体现了花桥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

  清路即合理安排路线,清除有碍龙灯行进的物件,概括而言,即探路清障。祭祀要由族里有威望的长者主持,择取吉旦良辰,沐浴焚香,告知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之后为起步,壮硕男子抬起龙头,向祖上和天地“三点头”,然后依规划好的线路款款而行,龙身紧随,龙尾居后,有序行进,否则,首尾难以相顾,容易造成龙体折断。

  每过一户一宅,屋主点香烛,放炮仗相迎。遇到阔绰人家,要求接龙珠,那么龙头朝他家三点头,领队送上预先准备好的由红绸缎做成的龙珠,主人恭恭敬敬递上大红包以示谢意。一时鼓乐齐鸣,炮仗阵阵,硝烟弥漫,人神共庆,普天同乐!

  还有家有孕妇的,也可以从龙肚子下穿一穿,祈望生下龙子龙孙,自然,这穿一穿也是需要送红包的。

  今晚的花桥,灯火通明。打龙第一站选择花桥小学操场,两条大龙“双龙出水”,三条小龙齐头并进,形成“五龙襄举”吉祥图饰。之后时而圆形,时而之字,偶尔8状,进退有度,收放自如。场外人头攒动,旌旗摇曳,共享盛世成果。

  在花桥中学,受场地局限,只得转个三圈。可是当地人对中小学教育成就的感恩,一丁半点不含糊。大人都希望自家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能有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之日。

  之后,龙灯队来到花桥镇政府,然后卫生院,村大楼,工商、农合行、财政所、邮政分局等部门单位逐一拜访,沿街百姓欢呼雀跃,将古老的民俗演绎得淋漓尽致。

  

  过了今夜,花桥的年味日渐消淡,出门打工,在家务农,都各有各的事儿,但是,这浓厚的乡情,悠远的民俗,在新时代越是焕发出生机活力。

  花桥——三门农耕文明最后一个完整留存地,很值得你来走一走!花桥打龙——江南人对龙图腾崇尚最为饱满的原始形式,也很值得你来一探究竟!

  作者简介

  陈肯,浙江三门人,中学高级教师,市作协会员,县作协理事,纯粹文字爱好者。

  

本文标签: 这条街广场舞 广场舞视频下

上一篇:章子怡首谈小苹果,第一次见面就叫妈妈,汪峰:陪伴比血
下一篇:今年元宵节吴川取消花桥?已经搭建好了...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