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90后“传人”醉龙舞出“街舞范”

时间:2019-12-11  点击:
手机版

  原标题:90后“传人”醉龙舞出“街舞范”

  

  长洲醉龙舞是历届中山慈善万人行的必有节目。 王云 摄

  

  黄杜全、黄焯根、黄金渐(从左到右)。 受访者供图

  

  黄金渐带着“醉龙”在省内外获得过不少奖项。 王云 摄

  

  黄金渐在整理“醉龙”表演的道具。 王云 摄

  23日8时许,52岁的黄金渐像往常一样打开家门,摆出凉茶壶和保温瓶,一天的生活和生意就此开始。很快,就有人上门。只听一句“黄师傅”,黄金渐就从消毒柜中拿出碗,给对方倒上一碗凉茶,连询问和收钱的环节都被省掉。

  在旁人眼中,这似乎有些奇怪,但黄金渐却早已习惯。因为来喝茶的都是常客,大家的需要他早已烂熟于心,这就如同,他那祖传的秘方和技艺一样——无论是凉茶,还是跌打术,或是醉龙舞,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不外乎家族的坚持。

  “我的父亲从8岁开始习武,20岁练醉龙,直到83岁才休息。我和1991年出生的儿子,亦是从小习武,学醉龙。”在三项祖传的技艺中,最让黄金渐骄傲的还是醉龙,从父亲到儿子,几十年来,一家三代都在为醉龙而舞。 南方日报记者 高薇

  祖传的技艺不能丢

  醉龙,又称转龙头、木龙舞、柴龙舞、舞龙船头,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它源起宋代,盛于明清。因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其艺术风格独特,融会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

  关于其历史渊源,《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黄宪到安南国加封陈日暄,回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官船随波逐浪飘到长洲,黄宪辞官到长洲开村,并在村中建有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龙图腾崇拜,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八均在庙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转龙。

  建庙后,每年的四月初七晚上子时,长洲村全村的父老乡亲都会到庙中祭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武功师傅率众主持“开光点睛”仪式。在为木龙开光后,武功师会率舞龙者入庙祭龙和转龙。之后,设香案,摆上各种供品和彩雕神龙。四月初八黄昏,全村广开宴席,有习武者贪杯痛饮,随后到庙中将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至此,便有了长洲村“四月八舞醉龙”的习俗。

  醉龙的故事,长洲村的村民耳熟能详,但黄金渐却将其称之为“祖传的技艺”。“这个舞以前是家传,从我的祖辈一代代传到父亲,再传到我,现在父亲是国家级传承人,我是市级传承人。”黄金渐说。

  黄焯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曾祖父黄万英和祖父黄干南都是醉龙艺术的佼佼者。他自小便跟随祖父学习龙狮武术,长大后又随父亲研习龙狮表演。从1949年起,不到20岁的黄焯根就开始协助父亲主理武术社的事务,与队员一起研习龙狮艺术。“文革”期间,醉龙舞被禁止,他冒着被批斗的危险从垃圾堆里捡回古旧木龙收藏于家中,从而使长洲醉龙表演的道具得以保存下来。

  1977年,醉龙舞重新被挖掘出来,黄焯根重拾技艺,将父亲的长西国术社改名为长洲龙狮团,并出任团长。2005年,他又牵头组建了长洲醉龙醒狮队,并任醉龙舞教练,从此,全身心投入到醉龙舞的传承中。

  “师公今年88岁了,但经常会指导我们。”22日,长洲醉龙来到中山慈善万人行助演,村民们指着坐在雨中观看表演的黄焯根如是介绍。虽然行动不便,但坐在小凳子上的黄焯根眼睛几乎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表演的人们。他说:“5年前自己还在舞,如今能看着大家舞也很开心。”

  政府设补贴传承非遗

  在黄焯根的带领下,2005年,长州社区出资开办了中山第一个醉龙舞蹈训练班,给参与培训的学员派发每晚15元“宵夜费”作为补助。该举措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吸收了许多新鲜血液。年轻一代学习醉龙的热情高涨,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以能够参加醉龙表演为荣。

  2008年1月31日,长洲醉龙被国家文化部公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焯根也于次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中山市第二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西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还走进了校园向青少年传授醉龙舞。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和多位村民一起,每周到烟洲小学向学生传授醉龙舞的技艺,并指导学校的体育老师,根据醉龙元素编排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醉龙操代替一般的广播体操。“现在烟洲小学有个醉龙班,每年都有30个孩子坚持学习醉龙。”黄金渐介绍说,学校传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5年,黄金渐42岁,但黄焯根已是78岁高龄。由于年事已高,加上患有高血压,黄焯根已不便过多运动。于是,黄金渐接过衣钵,成为中山醉龙舞的第六代传承人。与此同时,黄金渐也继承了家传的凉茶配方和治疗跌打的技艺。舞醉龙之余,他的工作就是在家等客卖凉茶和治跌打。

  “喝凉茶的大多是村民,但看跌打的来自全国各地。”黄金渐说。自从接了父亲的班后,每逢节假日就要带着村民去巡游,有时还受邀去外地演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西区政府十分重视醉龙文化,专门设立了醉龙文化节,也设立了经费补贴。除了演出补贴外,黄金渐和父亲也会有传承人的补贴,分别为4000元/年、10000元/年。虽然钱不多,但并没有影响黄金渐继续舞醉龙的热情。“就算没有这些,我们依然会坚持舞醉龙,因为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丢。”

  将醉龙舞到全世界

  和黄金渐一样,出生于1991年的儿子黄杜全对醉龙也有深厚的感情。自8岁起,他便跟从黄焯根开始学习醉龙醒狮武术传统文化,从10岁开始,参加慈善万人行的巡演,一年都没落下。

  黄杜全有一个梦想,就是将醉龙舞出国门,舞向全世界。为了这个梦想,他坚持练习多年。“刚开始蹲马步,一蹲便是15分钟,一天下来,累得他腰酸腿困。”黄杜全曾打过退堂鼓,但爷爷告诉他,要练好醉龙必须有过硬的武术功底,马步扎得稳是第一步。

  于是,他克服困难继续练习,并逐渐掌握了马步。随后,爷爷又教他“翻天覆地”。练这一步需要腰法灵活,还要有醉态。与其他招数相比,这是最难的环节。“要想将‘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最高境界展现出来,非一年半载方可掌握。”黄金渐说。为此,黄杜全的训练中增加了拳脚功夫及肌肉训练,并用长跑来锻炼耐力。

  18岁时,黄杜全已经掌握不少套路,但作为下一代传承人,他开始思考醉龙舞的创新问题。在多次与父亲和祖辈研究后,他们决定保留长洲醉龙“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特点,将时下流行的街舞吸纳进来,改变一些较为陈旧的套路,让更多的年青人也能参与进来。

  “2010年5月,我们获邀去上海世博会参加中山馆的醉龙表演;同年底,又赴广州参加亚运闭幕式。这两个版本,都是在传统的套路上,融入了一些时尚元素,配合着背景音乐,在舞台上展现的。”黄杜全说。

  与记者交流时,黄杜全还透露过一些幼时的练习细节——常常在陶瓷酒坛里灌满50多度的高粱酒,举起坛子喝一口赶紧仰天喷吐,这样既不醉人,又不失豪爽,制造出一种醉意朦胧的意象。因为经常失手摔碎酒坛,后来索性换成了玻璃纤维酒坛,不容易摔破。

  除了酒坛,醉龙舞的重要道具也是有讲究的。据黄杜全介绍,在他十多岁时,“龙头”道具长约2米,16斤重,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挥舞起来极不方便。为了便于他们练习,爷爷和父亲将其改短成1.2米,7斤重,如此一来舞起来就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等我们舞不动了,就该他们接班了。”如今,黄杜全已有25岁,按照父亲黄金渐的规划,再过10来年,他就将成为第七代中山醉龙舞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杜全也欣然接受这样的安排,“我们长洲村的孩子从小就接触醉龙舞,大家都喜欢,舞着舞着就成了习惯,哪一天少了还会不适应呢。”黄杜全说。

  ■简介

  醉龙舞

  俗称木龙舞、转龙头、舞柴龙、舞龙船头等,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澳门等地。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

  在巡游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为其灌酒,使其出现醉态。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大喊“生个来”,以祈求捕捞鱼获新鲜生猛,后来发展以舞狮鼓点中的“三星鼓点”为伴奏。

  据《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记载,在六大醉龙传承谱系中,只有长洲醉龙为家传,其他均为师传。截至目前,长洲醉龙舞已传七代,共有15个传承人,其中第五代共有传承人9个。

  ■延伸

  参评文化强镇需有“非遗”专项资金

  缺资金、少传承人,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中山市亦不例外。据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周大进介绍,虽然国家、省、市三级有相应的资金,但下到地方很少有相应的配套支持资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中山将是否有“非遗”专项资金列为全市文化强镇的考核指标之一。

  据周大进介绍,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于2006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文化部门在各镇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挖掘,共发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多项。目前,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醉龙舞、古镇六坊云龙传统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市级保护名录,鹤舞、白口莲山歌、三角麒麟舞等21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起湾金龙扎作技艺、南头灯酒习俗等31个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

  为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山市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17个、省级生产性保护传承基地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非遗传习所25个、展示馆6个。在推进相关的工作中,周大进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不少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艰难。

  周大进以咸水歌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说,咸水歌曾是疍民水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水上生活形式的改变,其传承越来越难。同时,会唱咸水歌的都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他们只懂唱,却不懂讲,“他们不识乐谱,也不懂音乐知识,让他们传承咸水歌,必须配备既懂咸水歌,又懂音乐的热心人士做助教。”周大进说。

  杏仁饼的制作技艺传承同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以往做杏仁饼都是用手工,而且要用炭炉烘烤,讲究火候。现在讲环保,炭炉不能使用,只能改用电炉,杏仁饼的制作技艺也少了一些内容,只剩下手工打饼等。”周大进称,与舞蹈等形式相比,手工技艺的传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首先要认识和了解这些项目,其次要有保护和传承的氛围。”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汤倩铠说,国家提倡“文化遗产”成果人人共享,同样也需要大家都参与相关的保护工作。

本文标签: 这就是街舞 天天向上街舞

上一篇:决战脱贫攻坚 太行山上的扶贫内生动力
下一篇:温暖冬日蓓蕾盛开 “自信蜕变少儿大型街舞汇演”圆满落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