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前的欧洲女人这样穿衣服

时间:2020-02-10  点击:
手机版

文 | 凯莉·布莱克曼

摘自 | 《时尚百年风华》


二十世纪初,巴黎高级时装屋称霸时装业,其中最著名的,就属英国人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1825-1895〉于十九世纪中期所创立的时装屋,客源来自上流社会,包括皇室、贵族、富家女、「社交名媛」和当时时尚界的名流。

负担不起沃斯时装屋高昂费用的人,只好投向其他的高级时装屋,譬如杜塞〈Doucet〉、道维莱特〈Doeuillet〉、拉斐里荷〈Laferriere〉、珍妮.帕昆〈Jeanne Paquin〉或卡洛姐妹〈the Callot Soeurs〉。


在圣彼得堡和伦敦有特约的裁缝师来缝製宫廷礼服和传统礼服,而伦敦的服饰公司譬如「雷德芬」〈Redfern〉和「克利德」〈Creed〉,两家在巴黎都有分号,它们不仅以做工精细的裁制服闻名,在女性礼服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902 年,「雷德芬」时装屋设计的正式晚礼服


当时美国社会里的显贵,那些名列亚斯特夫人「四百会员」〈这数目字是她在纽约的宴会厅能够容纳的宾客人数〉的上流社会人士,频繁地穿越大西洋到欧陆购买服饰。其中被称为「美金公主」的富家女,不但是高级订制时装屋背后的大金主,她们也带著雄厚资金下嫁家道中落的欧洲贵族,以便换取头衔与地位。

嫁妆一概是为年轻新娘张罗的,其中令人惊人咋舌的一大笔金额花在订制礼服,有时都是成打成打地订制,以便应付繁忙的社交生活需要: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正式程度的不同,都需要相应的礼服。


从早到晚—晨起、骑马、午后休憩、出访、家庭聚会、晚餐、夜间、舞会、节庆盛会、聆听歌剧,观赏戏剧以及拜会宫廷—,所有的场合都需要得体的装束,最起码也要有三、四套来更换。服丧则需要一系列黑色服装。这些华丽的服饰缀有大量刺绣、珠串、稀罕蕾丝和薄纱,配饰著皮草,极尽豪奢之能事。

S 形的束身马甲将胸部往上托得高耸,也将臀部往后提得圆翘;衣领会内嵌金属丝使之高挺,胸口会覆著如浮沫浪花的蕾丝和雪纺绸,历久不衰的阔边帽缀有花朵和羽饰,有时甚至是一整只鸟,这些在在是为了打造出一种庄重外观,最好宛若一尊雕像那般典雅。

上流社会的生活是按时令更迭推移的。初夏时节,繁忙的一轮社交活动登场了:从名媛千金的成年礼、进宫晋见皇族权贵—这些金碧辉煌的场合需要穿上最正式的礼服,配戴闪闪发亮的全副首饰—到阿斯科特〈Ascot〉、香堤伊〈Chantilly〉和考斯〈Cowes〉的赛马会。一场场赛马活动之间穿插著无数的接待会、晚宴和舞会。

赛季结束后,他们转往位于诸如比亚里茨〈Biarritz〉或杜维尔〈Deauville〉之类的时髦度假胜地的别墅避暑,或者坐上豪华游艇出海,在苏格兰的庄园打猎,或在长岛的私邸夜夜笙歌,之后再回到「城裡」参加秋天上场的另一轮社交活动。

晚礼服多是以天鹅绒、缎子或丝绸为面料,裸露肩膀与胳膊,胳膊则要再裹上小山羊皮长手套,如此露出颈肩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展现华贵璀璨的首饰。日常礼服多是订制的套装或精美的长袍,配戴著过多的配饰,其中也包括阔边帽和阳伞。样式较简单的夏日连身裙或短衫和裙子,多用棉、细麻和亚麻布料製成,也都装点著苏格兰刺绣或蕾丝。

这些数量庞大的衣服包括了来自多家巴黎时装屋的穿搭精选,其中几家在纽约和伦敦有分店,而订製服的版型也会授权给製造商和裁缝师使用。配件和贴身内衣则是从专卖店或是更高档的百货公司购买。

有一些女人选择特立独行,喜欢「艺术性」的穿著打扮,跳脱主流时尚。这些「波希米亚族」打入了前卫的圈子,她们在伦敦的利宝百货〈Liberty〉或欧米茄工坊〈the Omega〉,威尼斯的佛坦尼商行〈Fortuny〉,或维也纳工坊〈Wiener Werkstatte〉购衣,其中维也纳工坊是维也纳的艺术家和设计师联手经营的工作室,力图服饰的革新,其规模虽小,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有些女性艺术家志在把艺术和时尚结合起来,譬如画家索妮雅.德洛内〈Sonia Delaunay〉,有些则把新的意识形态表现在时装设计,譬如俄国建构主义者丽尤波芙.波波娃 〈Liubov Popova〉 和瓦瓦拉.史蒂潘诺娃〈Vavara Stepanova〉。


这些女性是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艺术实验热潮的标竿人物,当时「新主义」风潮席捲欧洲:巴黎有野兽派和立体派,奥地利有分离派,德国有表现主义,义大利有未来主义以及在俄国的建构主义;随之而来有超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画家、诗人、音乐家、作家和建筑师居住在被称为「波西米亚」的神祕基地〈不管在现实裡是以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法国蒙马特﹝Montmarte﹞还是德国施瓦宾格﹝Schwabing﹞为据点〉,在那些地方,穿著被视为一种符码,象征着挣脱布尔乔亚束缚、挣脱肉体束缚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它也象征着把艺术和设计的所有侧面—包括服饰在内—整合在一起并带入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企图:即所谓「总体剧场」〈Gesamkunstwerk〉的概念,意指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1909 年迪亚吉列夫〈Diaghilev〉带领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首演造成轰动之后,他们具革命性的音乐、舞台设计和舞者戏服,更进一步对当代文化注入一股剧烈的影响,当然也在时尚界掀起一阵狂澜。

在巴黎,1903 年已开设时装沙龙的保罗.波烈〈Paul Poiret,1879-1944〉,率先在他的作品里迎战这股东方热,他简化了服饰的轮廓,不再著重复杂的结构堆砌,改用鲜明的配色,并在衣料表面饰以精美刺绣。


他早期的设计带有法国大革命后督政时期服装的痕迹,迈入 1910 年代后,其设计转向了东方民族服饰的剪裁及装饰风格,例如从日本和服发想,缀有波斯饰纹,带有中国风情的大袍式宽鬆女外套,或者,下摆镶有金属丝的束腰薄纱罩衫,缀有皮草滚边或金流苏,下身配的是土耳其灯笼裤。

英国出生的露西尔〈Lucile〉〈也就是达芙.高登夫人﹝Lady Duff Gordon﹞,1863-1935〉也是一位成功的设计师,她设计的那些精美雅緻的「情感之袍」,每一件都贴切地取了个煽情的名称,例如「不满之唇的叹息」,展现雕像般的高雅优美,虽不如波烈设计的服装那么大胆,但也深受艺术思潮的影响。

从十九世纪七〇年代中以来,女性已经可以进入某些大学就读,也在积极争取投票权,虽然要到一次大战后,英国妇女才争取到普选权。自行车和公共运输工具的出现,使得大众可以独自旅行;更大量而多元的工作机会涌现,也有更多的女性进入职场,虽然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家庭仆佣和工厂劳役是仅有的选择。

女性的生活型态快速改变,一次大战的爆发加速了这个进程。有些女人奔赴前线担任战地医师、护士、司机或充当后勤部队;留在家乡的妇女替补了工厂、运输工具和农地里男性的空缺。这些工作当中,不少的劳动需要女人穿上传统上只有男人才穿的装束:实用的马裤、宽松长裤或连身工作裤。

▲1917 年,埃德蒙.杜拉克(Edmund Du- lac)画的「姊妹」

1914 至 1918 年的战争几乎没让高级时装业慢下脚步:很多巴黎设计师依旧继续推出新系列,尽管横越大西洋的危险阻碍了国外买家前来,也限缩了报纸的时尚版面和出口至北美的货品。


然而北美的百货公司嗅到商机趁虚而入,开始大力推捧本土设计师。然而法国时装的魅力无法挡,纵使沉寂好一段时间仍旧难掩光彩,战争结束后,巴黎轻松夺回了时尚之都的龙头地位。

战争期间在服装上采行的一些必要变更,也回复到战前的原样—在很多年裡女人还是很难接受裤装,直到二次大战结束才有少数大胆先进的女人穿裤装。真正有所改变的是社会本身,旧社会的阶层体系因为战乱革命、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开始崩解,豪门富贾雇用大量家佣扈从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战前的新女性喜爱打扮成「装饰艺术年代」风格的亚马逊女战士,或独立自主的摩登女郎,她们剪鲍伯短发,喝鸡尾酒,很可能有嗑药,肯定会在公共场所抽菸,常常上时髦舞厅、夜总会或波西米亚风格小酒馆彻夜跳舞狂欢。


当然,绝大多数的女性过的不是这种生活;摩登女郎的存在,其实比较是大众所迷恋的一种怀旧的臆想,虽然媒体也总爱特别关注「年轻亮丽的小妮子」的丑闻,让人确信有这样的女子存在。

1920 年代兴起雌雄莫辨的野女孩风格,不再突显胸腺和腰线,并露出了双腿,衣裙轮廓简化为短直筒造型,时兴戴上包头式的钟形帽。束胸马甲并没有完全被摒弃,而是把女体塑成男孩子般的平板身形;松紧带和拉链〈在 1924 年取得专利〉等新布材的研发,使得束身胸衣不再那么笨重。


到了 1920 年代末,裙下摆的设计忽长忽短;手帕裙或高低不一的裙摆的流行,显示时尚从摩登女郎风格,转向 1930 年代崇尚的妩媚婀娜,女装的轮廓又比较有女人味,力求展露身材曲线。

在两次大战之间,电影是时尚的一大推手。百货公司增设柜位来推销仿制的电影戏服,好莱坞宣称,在女性的流行服装上,他们的影响力超越巴黎时装屋,而后者却反而惊觉,自身对好莱坞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香奈儿和夏帕瑞丽也都曾受委托为电影设计服装,但她们却没有理解到戏服必须不受时间影响,等到电影上映,演员的服装看起来已经过时。

好莱坞的服装设计师确实左右时尚,阿德里安为电影「林顿姑娘」〈Letty Lynton〉设计的裙装红极一时就是一例,然而好莱坞最持久的影响力,其实是在彩妆方面。


每个女人只要模仿明星偶像的妆容和发型,都可以只花相对少的钱,就让自己和心目中偶像的外表有几分神似。因为人人可以在自己身上演绎明星风采,就这一点来说,电影把时尚帝国民主化了。

1939 年,全世界再度陷入战争,很多妇女的穿著打扮又开始趋于一致;在大后方的人民应当克行俭约,将物资再生利用,并懂得「修修补补将就使用」。1941 年起,英国和法国根据 L-85 节俭条例实施衣料的定量配给,美国在 1942 年跟进。定量配给限制了民众购买布料的量,也限制了可用布料的质地和种类。

▲1942年,美国陆军妇女服务团展示制服

美国陆军妇女服务团的女兵身穿从男性军服改良的制服。美国在 1941 年加入战争,由于物资短缺,衣服上的佩章和钮扣是用植物象牙或塑胶做的而不是黄铜制的,尽管如此,一般认为美国女军服做得比英国的要好。

1941 年英国率先实行的「实用方案,对包含服装在内的很多物品的产製订出了严格的规定。伦敦时尚设计师协会于 1942 年创立,就是要负责设计各式各样符合定量配给的严格限制又不失时髦有型的实用服装。法国在纳粹入侵占领后,从 1940 年起物资短缺的情况迅速加剧,服装的黑市交易变得猖獗。

有些物品不受定量配给的限制,帽子就是其一,因此特别是在巴黎,帽子成了展现个性的管道;在意大利,物资短缺倒是鼓励了鞋款设计的创新。战争时期民众别无选择只能顺应政策,但仍然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外观保有一点时尚感。

多亏法国制衣公会主席,时装界掌门人也是设计师吕西安.勒隆,在他努力奔走下,成功阻止了希特勒打算把高级时装业移往德国的计画,巴黎的时装业得以倖存,战争期间仍有百余家时装屋继续开张营业。

一些非法国裔的设计师例如曼波彻〈Mainbocher〉返回家乡,艾尔莎.夏普瑞丽也避走美国,而可可.香奈儿则在战争期间关闭了时装店,住进巴黎丽池饭店,战后流亡瑞士十年之久。香奈儿在 1954 年以七十岁高龄重返巴黎,持续把她的招牌风格推向极致。

上一篇:baby卸妆录视频,冲掉满脸泡沫后,看清纯素颜:我没眼花吧?
下一篇:女生的钱不好赚了?维密将卖掉母公司,芭比娃娃连续关闭工厂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