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枷锁舞蹈——中国画创作中的戏剧“间离效果”

时间:2020-02-11  点击:
手机版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怎么画”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当代,创作者—作品—欣赏者,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及迅捷。作者在创作艺术品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作品的欣赏功能及被认知价值。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艺术品已不光只是现实生活的单纯再现或是个人情感的纯粹宣泄。如何把握创作过程中的“欣赏效果”,已成为当代画家的重要任务。本文借鉴戏剧艺术理论中的“间离效果”的概念,结合戏剧表演艺术中的各种方式手段及具体理论,论证了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也需要引入“疏离”及“陌生化”等概念,使中国画的创作更符合绘画艺术的形象性、审美性特征。

  

  2010年这一年,一直在进行着毕业创作的过程,开始,一直困扰于“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中。在万千变化的自然世界中,有太多的对象可以表现,有太多的情绪随时地会冲击着创作的心灵。在面对无数选择时,又不免陷于踌躇。画出一张画来不难,可是一张画的价值在哪里?或者说,在我的毕业展中,这张作品之所以存在,有理由么?

  

  在当下的环境中,作品已不可能囿陷于“自我陶醉”理由的自欺中;欣赏者,变成了作为创造者不能回避的一个必须直面的对象;一张作品的价值,已不光存在于创造者的创造过程中,更体现在欣赏者如何认知,感受中了。创造早已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自我欣赏”过程了,作为一个大众眼中“美的创造者”,一个画家,应该怎么办?

  

  在最终的创作选材中,我挑选了极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戏剧服装作为表现主题,这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学问,去探究它的价值,在这过程中,我似乎是无意间发现了解决我困扰的一把钥匙,那就是存在于戏剧表演理论中的“间离效果”。

  

  画是凝固的戏,戏是流转的画。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绘画和戏剧,是两朵绽放的奇葩。在各自的领域中,创造出了极多的优秀作品,也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其中,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就是在创作观念上以及具体技巧即形式与内容的处理关系上,都提出了“似与不似”的命题。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品,不管是绘画形式或是戏剧形式,“似与不似”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扬此抑彼的问题;在创作的统筹安排及具体技巧处理上,如何处理自然现实与艺术本身之间的关系,成为影响一件艺术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戏剧理论中,借鉴了许多中国书画的理论,而在绘画中,是否也能参照中国戏剧的某一观念,来丰富补充呢?通过毕业创作过程的深入,及对大量戏剧背景和理论探究,发现在戏剧中,有一个与“似与不似”命题的对应理论,即“间离效果”。

上一篇:沈梦辰汪东城排练舞蹈,杜海涛一脸尴尬
下一篇:江汉方舱医院负责人:这有读书哥跳舞阿姨,接受治疗就是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