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荒”没变“口罩慌”,日本的底气在哪里?

时间:2020-02-12  点击:
手机版

  向中国伸出援手的日本,眼下也正经历着“口罩荒”。

  据日本媒体援引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数据报道,日本国内家用口罩近10亿个库存,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已经告罄。但观察人士指出,“口罩荒”并未在日本社会引发剧烈的“口罩慌”。

  日本社会的冷静,也反映在一枚小小的口罩上,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历史中折射出太多情绪:平日,它是距离的意味,是人们礼貌自律的“日常”,此刻却是跨越国境的“联结”象征。远近之间,也许更加值得感佩的是,日本人对于灾难的“危机意识”: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要做好准备——从一枚口罩开始。

  

  看得见的“日常”

  对于不少日本人来说,小小的口罩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无数个场景下,可以看到口罩满满的存在感:地铁车厢,它是上下班高峰期的安全感;身体抱恙,它是利他利己的社会礼仪;餐馆饭店,它是服务业的质量保证……更别提每年春天困扰日本人的“花粉季”,琳琅满目的口罩会占据药妆店、便利店的显眼角落,成为一种特别的“季节风物诗”。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口罩大国”。据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联合会统计,2018年日本全国的年产量约为55亿枚,其中家用口罩近43亿枚。这一年,按照咨询公司富士经济的测算,在买口罩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上,日本人一共花了358亿日元之多。在外界眼里,尤其对于欧美人来说,日本人戴口罩的社会氛围,显得不可思议。事实上,口罩在日本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明治时代初期。当时的口罩以黄铜丝网为芯,主要用于防尘。但回顾历史,与疾病的抗争,是促使口罩风潮席卷日本列岛的主要原因。

  

  1918年大流感时的美国西雅图,没带口罩的人被拒绝乘坐电车。

  1918年,西班牙流感肆虐世界,日本全国超过2300万人被感染,死亡人数据说达40多万人。惨痛的一幕促使口罩在日本流行。有评论指出,这也让日本国民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包含着国民认识的深刻转型。此后,每出现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口罩在日本的销量便攀上新高。

  

  历史上戴口罩的日本女性

  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花粉症”在日本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口罩在普通家庭中的传播。“花粉症”被称为日本的“国民病”,据说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对花粉敏感。

  

  日本口罩的细分功能令人咋舌

  细分的需求、对细节的重视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催生了日本口罩产业的繁荣。事实上,除了安全和卫生方面的考虑,口罩在日本人的“日常”中演化出了更多特殊的功能。在某些场合,口罩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了安全和健康,甚至还有了装饰和心理上的抚慰作用,这些被认为是特定人群的“口罩依赖症”。所以有人说,口罩之于日本人,就像一件“铠甲”。

  “有备无患”是种义务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尽管面临“口罩荒”,不少日本企业、地方政府和机构仍然向中国捐赠了自身的防灾储备物资。据悉,还有东京的两家公立医院直接向中国的地方医院进行“点对点捐助”,并且婉拒接受采访。

  

  日本最新捐赠的物资。日中医疗协力机构供图

  历史上的典故,今天出现在救灾物资上。日本捐赠给中国的口罩,和这些温暖的诗句,让人格外感慨。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口罩多在短短数天内筹措而来。一些来自市场零售,还有不少是企业、政府等自身的物资储备。日本社会对口罩的态度,也许跟日本式的责任思维有关:管好自己,尽量避免给他人添麻烦。这种折射在戴口罩——这样一件平凡小事背后的高度自律感,在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酝酿出了对待危机的态度: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好自己的事。更重要的一点是,功夫下在平时:从最坏处打算,踏踏实实地做好准备,才能有备无患。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把灾难应对“日常化”的处理,给了公众更多信心。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下,“有备无患”渐渐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全民义务。日本茨城县中部的水户市,最近向中国重庆市捐赠了5万只口罩。据日本媒体披露,这5万只是从该市15万只常规的防灾储备口罩中拨出的。据报道,水户市常住人口为27万人。

  

  水户市市长高桥靖在致重庆的慰问信中,对正在紧张防控疫情的重庆人民表示衷心慰问,祝愿中国防控疫情早日取得胜利,重庆市民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以此观之,日本城市的人均口罩储备量可见一斑。除了政府储备,算上民间力量的储备,这一数字实际应当更为庞大。实际上,从流感到“花粉症”,公共卫生的防护意识和国民自律,逐渐上升为日本社会的共识。历经多年,口罩逐渐从“疾病防护用品”演化为成“日常用品”。

  重视“每一个人”作用

  不仅仅是口罩。在日本,防灾储备和训练是一个社会性的全民课题。地震、海啸……日本人,对于灾难并不陌生。让外界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他们在灾难面前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并非凭空而来。有专家指出,从公众感受的角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仿佛都“突如其来”,然而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对灾害的日常化管理,应该是常态。日本政府2016年发布的《防灾4.0专家提案》说得更为直白:当大灾害来临时,不要坐等政府来救你,因为你的家园被摧毁的同时,医院也被摧毁了。除了公共应急资源的“公助”,公民和企业的“自助+互助”要成为应对灾害的主体,让每个人、每个机构把防灾作为自身的课题。颁布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从防灾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护工程建设、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等方面,对灾害的预防作了详细规定。从此,每年的防灾日,日本全国各地都要组织成千上万民众参加预防灾害演习。有关组织还会向民众发放防灾知识介绍材料,介绍应对突发灾难的办法。

  

  日本的防灾演练

  防灾意识,还可以从企业的选择上得到映照。除了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日本民间企业一直是防灾应急的重要一环。一个生动的案例与“吃”有关。在日本电商平台上,防灾食品种类则多达5200多种:洋葱风味的干面包,加水即食的咖喱鸡肉饭,保质期五年的牛奶糖……而对于日本几大食品制造巨头而言,如何将日常食品升级为“防灾系列”,是近年的一个新业务重点。分析人士指出,“防灾食品热”与人们防灾意识的增强有关。日本“钻石在线”网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日本网民表示,有计划购买防灾食品以备不时之需。除了物质上的准备,防止灾难记忆的风化,也是日本当下面临的“危机意识”课题。

  

  日本的企业、学校都会定期举办防灾演习

  对不曾目击灾难的大多数“旁观者”来说,灾民们的遭遇是自己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彼岸”。因此,一直居于“此岸”的人们处于“记忆风化”的倾向之中。“必须阻止灾难记忆风化。”当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批评家东浩纪认为,灾难记忆是一项“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记住那些伤痛,提醒人们居安思危——除非每个人都去努力、去为自己的安全负起责任,否则灾难仍将降临。今天,当我们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发生在邻国日本的这些故事,除了让人感慨,还可以是一面镜子。

  

  (文中图片GJ、网络综合)

  撰稿 深海星

  责编 杜雨敖

上一篇:【抗疫一线报告】世卫组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全球造成
下一篇:俄罗斯境内首次出现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