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亟待盘活资源 可建总分馆模式

时间:2020-02-13  点击:
手机版

  原标题:社区图书馆亟待盘活资源 可建"总分馆"模式

  

  上午10点半,某社区图书馆大门紧闭,隔着玻璃看到图书区已积满灰尘。

  何俊 摄

  2003年,深圳市迈开了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步伐,各区也进行了多元化的办馆探索,图书馆日益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不过,对于宝安、光明新区等一些原来特区外区域来说,尽管拥有数量众多的社区图书馆,但是由于其建设管理模式上的局限性,一些社区图书馆处于“名存实亡”的困境,亟待突出重围,真正实现为辖区居民服务的功能。

  一些社区图书馆“名存实亡”

  有空的时候,住在西乡的老王就会带着孙子去家附近的香缇湾社区阅读中心逛逛。有席位40位的阅读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区、亲子阅览区、报刊区和电子阅览区等。在这里,老王和孙子能自得其乐。包括香缇湾在内的30家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成为宝安区基层图书馆网络中的活跃因子。

  记者了解到,这30家社区阅读中心是由区财政划拨经费到街道,业务指导由区图书馆负责;除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外,宝安区还有5家面向劳务工的区直属分馆,场地由企业或者基层政府提供,所有运行设备以及工作人员都由区图书馆提供;此外,还有数量达100多家社区自己运营的社区图书馆。区、街道、社区,形成了一个图书馆区级网络体系。

  脱胎于原宝安的光明新区,在新区成立后,也在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中探索前行,逐步完善区级图书馆网络。2012年,光明新区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除了一家区级图书馆外,还有25家基层图书馆。

  尽管由于辖区面积不同,宝安和光明新区的基层图书馆在数量上有差异,实际上面临着相同的尴尬现实,即一些社区图书馆图书资源老旧、开馆时间难保障、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等,这些社区图书馆“名存实亡”,饱受居民诟病,也成为媒体炮轰的焦点。

  “有些选址在社区工作站的,高墙大院,居民觉得有距离。而且社区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功能太多了,啥事都要做,计生、安全、教育等等都是重点考核的,像社区图书馆这样不疼不痒的,可能就先放一边了。很多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时不时就被叫走忙其他的了。”一位图书馆业内人士一语道出了个中缘由。

  对于仅有业务指导权的区级图书馆来说,要盘活这些社区图书馆实际上困难重重。

  宝安区图书馆馆长周英雄告诉记者,最开始,区图书馆是以流动图书的形式配送资源下去,但是一些社区图书馆不开门,保管不善丢失现象也时有发生,“后来社区图书馆再要求配送资源,就以办集体图书证形式,一次借数百册,双方都有责任义务,既保障了资源更新,也避免了浪费。”

  光明新区图书馆馆长王凌宇介绍,现在新区图书馆与辖区2个街道图书馆、9个社区图书馆加入了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了除报刊杂志外的图书资源通借通还,新区图书馆与这些基层图书馆签订了协议,“就像银行服务网点取不到钱一样,如果共享了资源却没有正常开展服务,肯定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很慎重。”

  记者了解到,在图书馆的管理探索上,宝安、光明新区等原来的特区外区域情况相似,为三级管理模式(区图书馆由区政府投资,街道图书馆由街道投资,社区图书馆由社区投资、分别由区、街道、社区管理)。从全市层面来看,仅有福田区出台了《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区财政每年为基层图书馆划拨专项经费,从制度上解决了图书馆建设布局、后续运营等问题。

  建议学习香港、新加坡“总分馆”模式

  “说白了,建设开放一个图书馆除了读者外,就是场地、设备、图书资源、馆员。图书资源政府基本能满足,这四个要素中最难的是场地。”周英雄指出, “关键是合适的场地在城市建成区太少了。”

  周英雄告诉记者,曾经宝安区图书馆提出建设3家中型图书馆,当时有个社区很积极,提供了差不多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但由于是统建楼,办不了消防等报建手续,尽管地理位置很好,后来只好放弃掉了。”

  对于场地的渴求,光明办事处图书馆纪佳玲也十分感慨,现在该街道图书馆位于光明大街上,有200多平方米,“地理位置是很好,但是是租的,之前我们也搬过两三次了,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什么时候老板不租了,再找合适的位置太难了。”

  场地资源得不到保障,一些发展良好的基层图书馆也命运多舛。据了解,数年前,宝安区有一家由社区提供了500多平方米的临街场地,区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派遣人手,合作办馆之后读者趋之如鹜,社会效益显著。不过,随着该社区领导班子换届,社区图书馆被收回装修后再无下文,原有读书盛况也就成为历史。

  由此,周英雄呼吁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同时他也指出,社区图书馆四个要素是运营前提条件,还得看配置是否合理,“比如很多社区图书馆设在社区工作站中,远离居住区,高墙大院,有等于没有,这也是规划不到位的一种情况。”

  对于未来的社区图书馆布局建设,王凌宇建议,光明新区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希望能在一些新开发的社区中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很多都有架空层,可以用来做社区图书馆,但是得看开发商或者物业意愿。应该建立沟通机制,同时从经费上予以支持。”

  基于原有社区图书馆出现的一些弊病,王凌宇一再强调,对于社区图书馆不能只生不养,“需要找到一条适合生存的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但不能本末倒置。”

  周英雄也指出,公共服务门槛最低、受众最广的就是图书馆,除了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网络,在机制体制方面,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多种探索进行,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但如果只注重建不注重运营管理,建得越多浪费越大。”

  “公益文化是政府、社会共同责任,政府肯定是责无旁贷。但图书馆是公益事业赔本买卖,企业有经济目标的压力,如果从具体政策方面没有给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一个补偿、回报机制,学一时雷锋可以,学一辈子难。”周英雄建议,可以减税等激励机制来激发社会活力。

  在周英雄和王凌宇看来,最理想的模式莫过于“总分馆”制度。两人都提出可以学习香港、新加坡图书馆的“总分馆”发展模式。据了解,该模式的核心是“总馆”和“分馆”统一财政、统一管理。

  “推进难度很大,资源能得到保障是先决条件。”王凌宇清醒地说。

  社区图书馆

  需更新服务意识

  ■对话

  南方日报:一个“好”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的?

  周英雄:一个国家的图书馆分不同层级。对基层来说,一个好的社区图书馆要能满足附近读者阅读需求,读者的需求是求新求质。同时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起到中心作用,不仅是借书还书的地方,还是一个交流、体验空间,如开展一些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等活动。而且好的图书馆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王凌宇:一个好的图书馆不是是否漂亮,而是资源是否吸引人。比如一些学术研究资料,放错位置,装修再上档次,读者也不能适应。此外,一定要提供好的服务,不仅能查到信息还能作为“第三空间”进行社交,让读者除了上班、回家外,还有一个地方和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互动。

  其实很多社区工作站离社区居民很近,但是没有把“门”打开,服务没做到位,居民才会不爱去。这一点上,香港就做得很好,不管多偏僻的图书馆,都会有很明显详细的指引。我们所谓的“高墙大院”某种程度也是因为服务意识没跟上,造成心理上的差距。

  南方日报:一些基层图书馆人手不足,有什么办法?

  王凌宇:除了义工外,我们现在也在尝试对社工进行培训,让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也参与到社区图书馆管理中来。

  周英雄:人员要有保障,不配专人至少有专项经费。在不增加编制情况下,还可以发展义务志愿者做补充。不过也仅能作为补充,就像马路上义工劝导,但交警是永远需要的。政府必须是唱主角。

  南方日报:我们注意到,基层其实有很多的资源,是不是可以整合?

  周英雄:我参观过一些社区,看到社区服务中心把图书馆的功能也整合进来,集中式办公,节约了人力、空间成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点半学校等资源确实可以考虑整合起来,尽量将受益群体扩大。除了香港的总分馆制度外,我比较欣赏香港的图书馆伙伴关系,即香港公共图书馆与议员合作,在议员办公室放置一些图书,方便周围市民阅读。

  王凌宇:其实社区图书馆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行政区划来建,一些比较集中的社区可以两三个合并建一个大型的社区图书馆,文化辐射半径在5—10公里。不过如果对社区有考核,行政上干预的后果是大家都建,但可能哪个都没建好。

  (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篇:鹿晗在昨天《热血街舞团》中的舞蹈你喜不喜欢?昨天都发
下一篇:重庆街舞组合成网红,外地网友专程来渝旅游“打卡”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