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用文化滋养外来务工人员

时间:2020-02-13  点击:
手机版

  “阳光的人最萌,辛勤的付出最拼,感恩的心最赞!大家在这片热土种下了青春,收获了梦想与活力,是宝安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为勤奋善良的宝安人点赞!”

  2月6日,在深圳市宝安区索佳科技园,宝安区委书记田夫点击触摸屏,通过宝安区政务微信平台“文明宝安”发布了这样一条微信,向辛苦一年的宝安区400万劳务工兄弟姐妹致敬。

  田夫还向他们发出邀请:“在宝安工作生活中的开心与甜蜜,大家可以发在这个平台上一起分享;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来,由各级党委政府来帮忙解决。”

  今日宝安,已经从过去的关外大区成长为深圳的经济大区、产业大区,形成了深圳饱蓄潜力的西部重镇与稳定增长点,并且初步制定了与前海共同建设深圳第二中心的蓝图。与此同时,宝安也是深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生活、工作高度集中的地区。在宝安463万常住人口中,九成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这里是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让宝安打工者及其父母、子女在精神上对宝安产生归属感,在宝安享受充分的文化权利,不仅关乎宝安乃至深圳的和谐发展,也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相似问题的各地政府,提供了一个“宝安样本”。

  构建“文化超市”

  春节临近,宝安区委区政府通过“文明宝安”,给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准备了几个“文化彩蛋”:在宝安各长途汽车站及火车站,他们只需扫一下微信二维码便可获得礼品;到家后通过手机向微信发送位置报平安,就有机会赢话费;回家拍张全家福,把照片发至微信,就有机会抽取手机……

  听起来新鲜?事实上,利用微信等新媒体为外来务工人员奉上“文化甜点”,宝安区政府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宝安,除了“文明宝安”,另一个政府微信公号“小宝君”也广为人知。

  “小宝君”被称为宝安的“一站式在线文体便民服务平台”。有关宝安区各项公益文化活动的信息,从咨询到预约,“小宝君”都能帮你搞定。它是宝安区政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对宝安文体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而设立的。

  田夫曾说,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宝安,尤其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与众不同的文化氛围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宝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深建设者既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应当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在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历程中,要切实保障来深建设者的文化权益,提高来深建设者的文化参与度,激发来深建设者的文化创造热情,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新宝安注入强大动力。

  21岁的张壮梁从湖南郴州来宝安打工已4年,有空时他爱和“小宝君” 聊上两句。他最关注“小宝君”微信号的“乐活”版块,可以从“预选影片”中挑选自己喜爱的电影,然后选择“发起活动”。如果有不少于15个用户与其口味相同、乐意参加,宝安区政府就会派电影放映队就近组织免费放映。

  宝安区新安影剧院前的文化广场,是常设放映点之一。每晚6点半,一块20平方米左右的白色放映幕布都会在这里支起。幕布旁的说明牌上,写着最近的电影排期——《痞子英雄2》《绣春刀》……一些公映不到半年的新片也“榜上有名”。

  “今天来看电影的人还不算多。”冬日的晚上,在这里负责放映“预订”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李桂梅环顾四周,冲记者嘀咕。

  可在记者看来,这个不大的广场已经满是人了。一名年轻的父亲为了让女儿看得更清楚,甚至爬上了广场的方形花坛,因为“在老家可没机会这样看电影”。

  “现在几百块钱就能买个智能手机,有了‘小宝君’,放电影就更灵活洋气了。”李桂梅说,“其实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组织‘电影订单’活动了,现在在微信平台上操作更加系统、方便而已。”

  李桂梅所说的“电影订单”,是宝安区政府于2014年推出的“文化超市”服务的一部分,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输送型”向“多元订制型”转变的举措之一。

  点开“小宝君”的“文化品牌”版块,可以看到“文化超市”中各项公益服务:“周末音乐会”“电影进社区”“劳务工大讲堂”“宝安文化茶座”“宝安图书馆星期讲座”等。其中,“电影进社区”最受欢迎。宝安区委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宝安区根据外来劳务工人员的喜好,梳理了1920部公益电影目录,社区、企业、市民可通过电话、微博、邮箱点播,让老百姓在社区、广场、工厂都能看到喜欢的电影。去年,宝安区共放映公益电影4000余场。

  “宝安区委区政府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规划,培育了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推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文化的滋养,是社会的润滑剂、减压阀。400万外来人口并没让宝安成为“生人社会”,相反,这里被许多专家誉为“和谐典范”。

  张壮梁想把家安在宝安,“不光是因为这边发达,还因为在这边我们有受尊重、受重视的感觉”。

  “文化春雨”洒遍社区

  5年前,宝安公园、灵芝公园里,到处是支桌子打麻将的人,这让宝安区群众艺术馆培训辅导部主任顾明曦很发愁。有没有更好的文化活动?2010年,顾明曦和同事们开始探索让文化服务“走出去”。

  宝安群艺馆馆长刘明军提出,能不能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文艺特长人员支付酬劳,让群众享受免费的文化培训?

  这一构想得到了宝安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介绍,这个探索是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开始的,政府提供特制的、音量不超过50分贝的低噪音箱设备,每月支付1000元左右的报酬给专业领舞者,老百姓免费参与活动。

  2012年,基于这一探索形成的文化工作机制,被宝安区政府正式命名为“文化春雨行动”。如今,在“小宝君”的“文化一点通”版块里,有关“文化春雨行动”的信息被“置顶”,十分醒目,用户可轻松查询到感兴趣的文体活动。

  “在基层文化生态中,群众文化是最富有生机的土壤,民间蕴藏了丰富的文化种子,而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就像春风化雨,让种子生根、发芽,真正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局长邓少玲看来,“文化春雨行动”就是建立“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3个队伍,点对点、面对面为群众提供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其中,“文化义工”组织活动,“文化钟点工”讲解活动,“文化辅导员”对前两者进行专业培训,三者组合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让打工者有归属感

  60岁的陈熙槐生于宝安,两年前又随女儿定居宝安。他现在最期待的是每周二三四到灵芝公园,跟着建安社区灵芝民乐队的“文化钟点工”“文化义工”,架上二胡拉上一曲。

  上世纪70年代末,陈熙槐“因为家里经济太困难,离开宝安,跑到香港谋生”。如今叶落归根,他感慨地说:“走过许多地方,还是家乡最好。很少有地方像宝安这样,文化活动遍地开花,让打工的人有归属感。”

  “以前搞一台大型晚会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演完就完了,能享受这台晚会的群众很有限。”刘明军说,“现在100万元足以支付将近100名文化钟点工一年的费用,是名副其实的花小钱办大事,让老百姓得实惠。”

  邓少玲介绍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宝安区一共招募文化义工3400人,累计服务60万小时;采购文化钟点工339名,每天在339个服务点提供两个小时点对点、面对面的文化服务,每天有近7万群众参与服务点的各种活动;采购文化辅导员20名,在全区各街道开展文体辅导工作。

  一大批群众自发形成的文娱团体,在宝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福永街道的万福民工街舞团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街舞团不仅曾应邀参加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还荣获当年春晚“我最喜爱的节目”特别节目类一等奖。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曾去看望这些“热爱跳舞的农民工兄弟”。这些街舞团的年轻人一度被誉为“新一代来深建设者通过‘文化参与’融入城市的典范”。

  王荣曾以民工街舞团为例寄望青年务工者,“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更美好”。他说:“宝安的基层文化工作,为我们建设文化大市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要用文化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全社会以积极、向上心态投身工作,健康生活,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上海闵行:90后夜间跳街舞扰民 脚踹警车被刑拘
下一篇:《这就是街舞》谁将会挑战全能舞王冠军韩宇?街舞狂欢的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