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洞察丨疫情之下 民企寻自救

时间:2020-02-14  点击:
手机版

  

  聚焦疫情下的中小企业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我国经济社会必然受到影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疫情的冲击究竟有多大?政府的扶持政策将发挥多大作用?中小企业在主动求生中还有哪些政策诉求?本期新闻洞察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小企业,敬请关注。

  微调查

  疫情之下 民企寻自救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今年的春节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一些地方的交通、商业场所等实行管制,导致企业不能在节后正常开工运营,由此给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那么,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生存现状如何?他们将怎样渡过难关?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下面请看他们的心声。

  疫情下的民企有“四愁”

  ∨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疫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停工期间增加各类财务成本、员工不稳定、订单无法按期出货、可能影响商业信誉等问题是他们所共同担心的。    湖北华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余顺面临的是两个最严重的疫区,他的公司一家在湖北黄冈,紧挨着武汉,另一家在温州,当他从湖北黄冈返回温州时,不但被隔离了14天,而且很快温州也成了全国第二个疫情重灾区。所以,现在他虽然已过隔离期,但他的两家企业都不能开工,只能在家等待两家企业复工的消息。    陈余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疫情暴发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很多企业都在艰难地应对和等待。他的企业也一样,现在处于停工状态,订单交不了货,下游企业出不了口,资金回笼不了,本来有些订单在近一两个月里就要出货,现在因疫情,工厂只好停工,暂时无法生产。因此,也增加了企业的多方面成本负担。    “就拿我的企业来说,至少压了1-2亿元资金,前后一个月下来,亏损至少几百万元。”陈余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陈余顺湖北的公司有500名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当地人占50%左右,黄冈是湖北省第二个重灾区,疫情比较严重,所以复工的进度不会那么快。    他说,如果短时间内不开工,停一两个月左右,有些企业还能支撑,如果停久了,外地员工等不了,可能会到别的地方上班,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企业发展。    “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耐心等待政府通知,然后再复工,着急也没用。”陈余顺表示。    浙江三华企业是以出口为主的,疫情发生后他们的出口业务受很大影响,订单不能如期交货。    该企业负责人何先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他的企业员工都是按计件发工资,放假期间不给发工资,所以这方面没什么负担,现在主要是不能开工,出口订单不能如期出货,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业务开展,这是他最担心的。    温州市不锈钢行业协会会长、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疫情对企业影响很大,现在高速全封,航班停飞,外地工人过不来,工厂没法开工。再加上各个小区铁丝网隔断,连去工厂值班都没法过去,有一次值班人员去工厂值班,由于小区隔离,半个小时的路程,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    据李松林介绍,他的企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相对少一些,两个公司加起来员工有300多人。现在主要问题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出不去,外地公司没有管理人员无法开工,而在本地的企业,员工过不来也无法开工。对他而言,工厂停一两个月,负担一些人员工资和其他财务费用,他倒不是特别担心,企业暂时还能支撑得住。他最担心的是后续其他问题,一是担心订单不能持续,后续业务开展有困难;二是担心员工队伍不稳定,停工时间太久,员工等不了,有可能选择其他地方上班,临时招员工又是个问题。    张松林说,一些疫情轻一点的地方,现在陆续恢复生产,温州是除武汉以外,第二个重灾区,恢复生产可能要晚一些,现在只能等疫情全部过去才能恢复生产。

  渴望优惠政策更需要自救

  ∨

  民营企业单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风暴中,他们也特别渴望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河北永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千朗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他的企业来说,停工损失主要是员工工资、场地租赁、银行利息等费用,以及营业收入减少,一个月下来损失大约200-300万元。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一切恢复正常,早些复工,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工,让企业加班加点,把进度赶上。”    鉴于疫情现实情况,陈千朗呼吁政府在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社保费缓缴、降低场地租赁费用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帮助企业减少商务成本,扶持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陈千朗认为,在这场病毒风暴中企业能否顺利渡过难关,除了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外援,企业乐观面对困难,积极起来自救也很关键。    陈千朗还向记者透露了他的自救办法。他说,等疫情过后,他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产品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努力开拓市场空白点,从上班时间上尽量延长一些,通过多方面努力,尽量把前面的损失给补上。    接受记者采访的其他企业主也跟陈千朗有类似的呼吁和想法。    何先生认为,在困难期,政府适当给予企业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当然是他们所渴望的。但是,现在企业那么多,困难面那么大,仅靠政府援助还是杯水车薪,况且现在抗疫情各方面物资紧缺,政府需要照顾的地方很多,也不容易。所以,他们有能力的企业也要为抗疫献爱心,有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的尽量不麻烦政府,有些困难还得靠企业自己去努力克服,寻求解决办法,争取自力更生,不能动不动就找政府。    何先生表示,“等疫情过后恢复正常,我们企业都要加班加点赶进度,把落下的订单给补上。”    何先生最担心疫情时间太久,外地员工过不来或不来,临时招不到员工。所以,他说,要想办法稳住员工,尽管他给员工按计件工资结算,待岗期间不发工资,如果这个期间员工提出给工资,或涨一点工资,都可以考虑。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也有企业主未雨绸缪,预感到今年经济形势可能不乐观,再加上疫情苗头,提前给企业做减法。据北京一家旅游养老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春节放假之前,他们公司将一些非重要部门进行合并,减少人员开支,让企业减少运营成本,由于提前做了预备,现在遇到疫情,企业负担就没那么重了。

  中小企业:协调资源分配 挖掘市场潜力 携手共克时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刚刚迎来2020庚子鼠年的中国大地正在经历一场举国上下应对疫情防治的“战役”。然而,伴随春节法定假期的一再延后,终于,2月9日以后,全国各地还是陆续全面迎来复产复工。对于各行各业而言,隐藏于假期之中的企业经营潜在风险势必集中爆发,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特殊市场环境下一系列诸如工人返工不及时、因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与偿还贷款压力的困难加大、生产与防控重任同时在肩等问题正引来各方的共同关注。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全面防治疫情的背景下,企业复产复工的确需要经受各方面压力。为缓解来自于财政税费方面的压力,从国家到地方给予了及时的政策支持。而面对市场自身的变化,则需要企业主动求变,正所谓“变则通”,主动协调资源分配,对接市场变化,携手共克时艰。

  钱与人员调配是当务之急

  ∨

  “我的企业现在全面停摆,近一个月以来,我就在思考怎样盘活企业现有资产并确保人员能够留下,正如那句老话,困难背后是机遇。”赵一宁(化名),北京人,在北京市经营着一家旅行社,业务涉及国内外旅游,公司拥有各类业务人员近百人。2月6日,正在为准备复工而忙碌的她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了受疫情冲击之下的企业谋生经验。用她的话说,“这次疫情暴发以来,旅游业和餐饮业等线下消费行业一样,都是首批受到冲击的企业,现在没人外出,旅游业可以说全面停摆。”    当被问及哪些问题最为棘手,赵一宁的回答是:钱和人员调配。“实际上,早在年前就出现了很多因为担心疫情而退单的情况,我们响应国家号召不收取任何费用地全部完成了退款,但前期包括与航空公司、落地酒店方面的协调产生的费用也只能旅行社自行承担。”赵一宁说到这略显担忧,“关键是没有新的业务意味着公司账上不会有进项,近百名员工的工资和社保支付以及办公场所营运和租金都是问题。”    好在,对于首先受到冲击的旅游业而言,疫情背景之下国家和地方支持政策犹如及时雨。文化旅游部2月6日发布通知,决定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标准为现有缴纳数额的80%。北京市也出台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16条”措施,其中提出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行社,全额退还质量保证金,待疫情结束后再适时重新缴纳。    在赵一宁看来,国家的政策带来的帮助显而易见,但在疫情防控的当前形势下,还难以见到缓解的迹象,找到应对之策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正在和一些平时有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沟通,将公司现有一些文案、财会人员相互借调,薪水照付,特别是对于一些尚未返京的公司而言急需这方面人力。”赵一宁的想法或许是很多企业自寻生路的真实写照,“均衡各方可用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是留住人才的必然举措。”她还提到,应对疫情,他们还在线上利用以往的销售资源和一些线上平台,推出了提前超低折扣预付一些夏季热门旅游线路的产品系列,一方面是吸引客流,另一方面也是积累一部分资金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财政支持缓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

  ∨

  在众多困难之下,钱的问题自然是困扰全部企业的燃眉之急。财政部2月1日发布《关于支持金融强化服务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围绕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优化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等展开部署。    “相关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贴息贷款的支持首先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减轻财务负担,促进企业轻装上阵;其次,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生产活动涉及方面众多,能够有效确保在疫情持续期间,市场保障能力不断地提高,保障经济秩序井然有序;再次,针对弱势群体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则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疫情之后尽快恢复生产,从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赵萍认为,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在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时优先给予支持,切实中肯解决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这也会提升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赵萍表示。    当然,如果想要中小企业拥有长期应对类似疫情带来冲击这样的突发应变能力,比起临时性的举措更为重要。赵萍建议,其一,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纳入中小企业征信,如果中小企业与信用级别比较高的大企业之间存在供应链,就允许中小企业利用供应链融资、利用自己的订单获得贷款;其二,加强行业培训、职业培训,填补中小企业人才缺口,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顺时而动挖掘市场潜力是关键

  ∨

  如果说集各方之力帮助企业共渡难关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应急之举,那么,针对市场需求变化主动求变,则是企业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潜心经营和重新挖掘的长期手段。“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尤为重要,毕竟,任何市场变化都可能带来市场的重新洗牌,而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就是要确保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问题可能带来的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此次疫情冲击带来的市场需求改变在传统经济学范畴内也被视为市场自身受到不可逆转因素出现的自我调节。这就需要针对市场变化主动求变。在王晋斌看来,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分布在服务业,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上,中小企业能否在高品质服务供给能力上取得突破,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化、高品质服务,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这一点,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积极现象是,在疫情之下,互联网企业表现出了明显优于传统企业的顺势而为的主动性,比如积极联系线下传统企业打造推出“共享员工”模式。从“互联网+”方面着手实现服务模式和品质的转型升级正成为积极呼吁的内容之一。    王晋斌认为,对于制造型中小企业来说,抓住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时代趋势,也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企业+小微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来着手提升市场响应能力、筹资能力、研发能力等,从而实现中小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比如现在炙手可热的移动办公平台与线上办公平台的研发应用就是此轮市场变化下的一大亮点。”    此外,在疫情背景下,以往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传统的要素资源如融资、用工、土地、技术等制约问题自然会进一步放大,拖欠贷款等问题也会愈发突出。这些问题都是依靠单个市场主体难以解决的,需要通过政府部门的“放管服”改革来推进解决。    王晋斌认为,我国企业构成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金字塔结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则是以大型银行为主体的倒金字塔结构,企业需求与银行服务重叠部分是非对称的,既存在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也存在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不足。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去杠杆将是长期要面临的问题。“去杠杆在当前和未来几年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王晋斌认为,应该依靠资本市场平台,承载、完成更多东西,以寻求经济增长动力,比如,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上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去杠杆,“实际上,通过资本市场去杠杆也是在全世界普遍利用且证明比较有效的措施。”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史晓强

  

上一篇:海外看战“疫”:新冠病毒会否随气温升高而逐渐消失?
下一篇:疫情结束前,请勿让我知晓你的名字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