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的同时,我们该如何打赢院感防控战?

时间:2020-02-14  点击:
手机版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所以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是防控疫情的关键环节,控制感染源也是该疾病治疗的最佳方法。而医院作为一线战场,最容易发生交叉传染情况,无论是就医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面临着较大传播隐患。医院内感染爆发、大量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实际上与院感防控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41%患者或院内感染,含40名医护,如何避免非典悲剧重演?

  2月7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表发的一篇新冠肺炎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结合该院13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分析,约有 41% (57例)患者被怀疑在医院内被感染,其中29%(40例)为医护人员。

  研究推测,有一名患者出现腹部症状被送至外科,怀疑外科超过 10 名医护人员受到这名患者的感染。另外,至少有4名同一病房中的住院患者同样被这名患者感染,所有患者均表现出非典型的腹部症状。4名患者中的1名出现发热,并在住院期间被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随后该病人被隔离。此后,同一病房中的其他3例患者发烧,出现腹部症状,并被诊断。

  2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独家获悉,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出现院内感染。据来自该院内部的消息源透露,至少有大约50名患者和30名医务人员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

  对此,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回应称,前期对疾病认识不足,防护不足,存在疏漏,出现了医患感染的情况。

  不仅如此,其实武汉此前已有多家医院陆续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感染人数甚至约百人左右。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3年非典时期,医护人员的患者人数约占非典患者总数的20%,非典死亡人数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如何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确保医务人员零感染?院感防控很关键。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曾表示,“院感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实施救治、避免传染。”

  什么是院感防控?为何如此重要?

  “院感”即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院感防控”即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医院感染常见的类型包括:下呼吸道感染(我国最常见)、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给医院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医疗负担。

  因此,通过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能够提高感染性疾病诊疗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性疾病传播,杜绝医源性感染发生,从根本上有效降低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医务人员健康和生命安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院内感染预防控制面临哪些困难?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怡教授此前用“三难三大”总结了当前新冠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面临的挑战。

  “三难”即:(1)病毒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防控难。目前确定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甚至有可能出现粪口传播,进一步加大了防控难度。(2)潜伏期长,临床表现多变,鉴别诊断难。新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起病隐匿。有些患者一开始甚至连发热、咳嗽的症状都没有,直接进展到呼吸困难,迅速变成重症。另外,新冠病毒还有消化系统等表现,容易迷惑人们。(3)流行病史问诊难。随着新冠病毒的扩散,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确诊病例,很难问出群众明确的接触史,对问诊医生的技巧要求也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传染病防控的关键就是“控制传染源”。而以上三个难点会造成院感难以控制,遗漏一些潜伏期的感染者或轻症患者,造成播散风险。

  “三大”即:(1)非感染、呼吸专业的医护人员补充到一线工作人员量大。疫情发生后,除了呼吸科、感染科的医护人员逆行奋战在防治一线以外,一些非感染、非呼吸专业的医护人员参与到援鄂救援当中。如何提高非感染、非呼吸专业医护人员的疾病认识及防控知识,加强他们的培训教育和防护到位,在庞大的数量面前也是一种挑战。

  (2)返程、复工潮压力山大。随着假期结束,大量返程复工潮来临,综合性医院就会收治各种各样的患者。如果这其中有潜伏的感染者,病毒一旦在医院里发生传播,医院压力不堪负重。

  (3)综合性医院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院感风险巨大。目前综合性医院不可能把其他系统疾病患者通通排除在外,加之现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几乎都是中央空调系统,连转运患者都是通过电梯,一旦收治一个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都有可能导致院感爆发。

  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全力出击打赢院感防控战?

  做好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1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以下简称“指南”),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重点部门管理、医务人员防护、加强患者管理4个方面,为院感防控提出了对应措施。

  1.医疗机构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诊疗条件等,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2.开展全员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控制。

  3.医疗结构还应当规范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储备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如消毒产品和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同时强调,正确选择和佩戴口罩、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措施。

  4.要关注医务人员健康。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班次安排,避免医务人员过度劳累。提供营养膳食,增强医务人员免疫力。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开展主动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和呼吸系统症状等。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健康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5.加强患者就诊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就诊患者的管理,尽量减少患者的拥挤,以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时,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及时将患者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也有新策略。

  针对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处置,各医疗机构应该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肺炎疫情医疗废物,规范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管理与技术要求,切断疫情传播隐患。

  积极探索推进院感信息化建设,能否营造“安全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5G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将发挥哪些作用?能否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减少线下诊疗压力和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基层统计填报负担,以高效跟踪、筛查、预测疫情发展,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便民服务提供支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随后,各级医疗机构借助“互联网+”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有效缓解线下门诊压力。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在线开展了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并利用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感防控相关知识。

  同时,一线医院出现了更多机器人的身影。例如为防止新冠肺炎交叉感染,广东省人民医院引进机器人来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工作。集成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离子空气过滤等消毒方式的消毒机器人也被投入一线,它可以满足疫情需要,做好环境物表、流动空气的六个对数以上的杀灭效果。

  这些机器人在医疗前线的投入使用,不仅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还能减少他们与病患的接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文章内容整理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JAMA、中国新闻周刊、呼吸界、钛媒体等。

上一篇:得肺炎的13天里,这个武汉患者经历了什么?
下一篇:疫情下——物流大考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