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首次将最佳电影颁给一部外语片,这或许是全面变革

时间:2020-02-15  点击:
手机版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落下帷幕,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寄生虫》的大获全胜。

  这部韩国电影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4项非常具有含金量的大奖。

  要知道,在奥斯卡长达近百年的历史上,最佳电影这个最高大奖,从来没有,划重点,是从来没有颁给过任何外语电影,全部都是美国电影。

  这次奥斯卡打破了传统惯例,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是否预示着奥斯卡即将做出重大变革?

  1、《寄生虫》破天荒到底有多让人吃惊?

  《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绝对是破天荒第一遭。

  此前,关于本届奥斯卡的主要预测中,很多人都说《寄生虫》已经预定了最佳外语片,甚至拿到最佳导演也有可能,但奥斯卡最佳电影,一向是美国电影的禁脔,从来没有任何外语片染指过。

  哪怕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美国人,这没有关系,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嘛,美国欢迎其它国家的电影人才都来好莱坞打工,好给好莱坞带来更多全新活力。

  比如2018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水形物语》,执导本片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导演,他是墨西哥人

  当然这不影响这个电影是纯正的美国电影,因为出品方,制片公司和发行方,以及主演,都是美国的。

  2019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了《罗马》的阿方索也是墨西哥人。

  事实上这些年来,墨西哥的电影人纷纷以到好莱坞发展作为人生目标,墨西哥本身也就是美国的后院,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在好莱坞的墨西哥人已经和美国人没有啥区别。这不影响电影的美国身份。

  总之,不是美国电影,真的没法拿到奥斯卡最佳电影。这是一条潜规则,虽然大家都不说,但是大家都懂。

  因为在美国人的观念里,美国电影就应该是世界第一,奥斯卡最佳电影天生就应该属于美国电影,其它国家的电影,可以竞争最佳外语片嘛,虽然你们比最佳电影低一档,但已经是美国电影之外最好的电影了。

  这就是大多数美国人一直以来的想法。

  所以奥斯卡历史上有很多个最佳外语片,但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奥斯卡对一个非美国电影的最高褒奖了。

  此前,也只有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例外过。

  这部电影前不久刚刚在国内重映,相信很多观众也不陌生。

  《美丽人生》是百年奥斯卡历史上,此前取得过最大成就的外语片,除了获得最佳外语片,贝尼尼还获得了当年奥斯卡影帝,这已经非常难得了。

  当然《美丽人生》没有拿到最佳电影可能也不冤,因为当年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拿到,1999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给了一个叫做《莎翁情史》的蹩脚电影,可能很多观众都没有听说过。

  除此之外所有的外语片,再也没有拿到奥斯卡的任何主流奖项。

  中国观众对奥斯卡印象最深的华语电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它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同时拿下当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布景等技术奖项,但还是没有任何主流表演大奖。

  至于《霸王别姬》,当年呼声非常高,最后依然和最佳外语片失之交臂。

  平心而论,《霸王别姬》比之《寄生虫》如何?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评价,但《寄生虫》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霸王别姬》却一无所获,只能说时也命也。

  2、《寄生虫》拿奖背后,反映了这些年美国电影创新不足

  当然话说回来,《寄生虫》拿到最佳电影,就电影层面来说,确实无可置疑。因为这次提名的几部作品,其它几部美国电影也真的没有啥亮点。

  实际上,最近10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非常无聊的玩意。

  很多人都说,整个201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越来越讲究“政治正确”,这种政治正确表现在2个方面,对外要反映出美国式的反战精神,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对内要包含黑人、LGBT和女权这些元素。

  咱们掰着指头数一数。

  2010年的最佳电影《拆弹部队》讲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战争的表现;2011年的最佳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二战,不言自明;2013年最佳电影《逃离德黑兰》就更不用说了,2010年代起初的这几部电影,都是关乎战争和政治,充满了美国正确的味道。

  然后那些符合对内政治正确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呢?

  比如2014年《为奴十二年》,2017年的《月光男孩》,这2部就是非常典型的讲述黑人权利的电影。

  至于2019年的《绿皮书》,不像前面2部是比较纯粹的黑人平权电影,但还是在说不同肤色的人群如何和解,趣味是相通的。

  至于其它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政治正确影子。2018年的《水形物语》,也是包括了女权、黑人和同性恋相关元素;2016年的《聚焦》,讲述了一群记者如何揭开美国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丑闻,虽然没有黑人、女权这些,但也符合美式正义。

  除了奥斯卡最佳电影,那些获得影帝、影后的热门电影,也基本上都属于这种调调,这2年大家听说过的奥斯卡系电影,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啊,比如《三块广告牌》啊,比如《爱乐之城》啊.....都是那种价值观先行的电影。

  所以,基本上这些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十足的政治正确先行,而且故事往往都比较小众口味,也可以说这些电影都只是学院派那些老学究偏爱,基本都不太受普通观众的喜欢。

  可以看看这些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票房吧。这些电影里面,《水形物语》北美票房5500万还算是比较高的,《月光男孩》只有2000万,《聚焦》只有2400万,作为一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来说,真的有点掉价。至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票房最低的要算《拆弹部队》,票房只有1700万。

  由于这十几年来的奥斯卡大奖提名电影,都是这种观众不爱看的电影,结果导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收视率是越来越低。因为观众最熟悉的电影都没有入围,谁还想去看看哪个获奖呢?反正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嘛。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20年来奥斯卡颁奖晚会的收视情况,只有2004年、2010年和2014年,这3年的观众收看人数超过了4000万;其它年份观众收看人数都只有3000多万,特别是近两年收视率持续走低,2017年观众只有3200万,和2008年同为史上最低。

  2017年就是《月光男孩》获奖的那一年,你看看最佳电影都是这种电影,哪个观众爱看?

  反过来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这3年奥斯卡颁奖晚会为什么收视率有很大回升呢?很简单啊,因为这些年有非常热门的电影,有一些观众非常喜欢的电影进入了提名,有希望拿奖,所以观众都去看了。

  2004年吸引观众的热门电影是《指环王3》,当年获得11项提名,票房也是当年年度冠军,可谓是热门中的热门。

  2010年的则是《阿凡达》,又一个年度票房冠军,获得了9项提名。

  2014年的《地心引力》,作为《阿凡达》之后最好的科幻电影,也拿到了7个提名

  

  当然,后来我们知道《阿凡达》和《地心引力》都没有获得奥斯卡大奖,但是毕竟有希望获奖,所以观众还会去看看颁奖礼。

  所以,道理很明白,要想吸引观众收看奥斯卡颁奖晚会,你必须要有真正让观众感兴趣的电影有希望拿奖。

  可是这些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是什么德性呢?

  你既然政治正确先行,自然就不好看,观众自然就不爱看了。

  3、曾经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也是票房艺术双丰收

  那么,奥斯卡最佳电影难道是一直这样,都是挑选一些观众不爱看的政治正确电影吗?

  并非如此。

  在奥斯卡早期,能够获奖的电影大多是高票房电影。因为那个时候,甚至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没有获得年度票房前列的电影,根本就没资格报名。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乱世佳人》、《教父》都拿到过最佳影片。尤其是《乱世佳人》,据说在1930年代,在多次重映中累计取下3.9亿票房,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话,这个数字在今天恐怕相当于100亿以上。这真是一个票房神话。

  太久远的奥斯卡历史我们就不说了吧,我们就说说9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都是鼎鼎大名的电影,都是很多观众看过无数遍的经典电影。

  奥斯卡颁奖晚会的巅峰,当属1998年《泰坦尼克号》加冕那一晚。当年《泰坦尼克号》追平《宾虚》奥斯卡11项提名的纪录(后来《指环王3》再次追平了这个提名记录),最终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多个大奖。

  无数个观众在那一晚守着电视机,只为看到心目中最爱电影《泰坦尼克号》是如何加冕,所以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吸引了超过5000万电视观众收看,是历年最高。

  至于1990年代其它年份,大多数时候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也都是收视率爆棚,是全球名副其实的电影盛宴。

  而当时获奖的电影,大多数都是票房和艺术双丰收的佳作。

  1995年获奖电影《阿甘正传》北美票房3.2亿,是年度票房冠军,全球累计6.7亿,年度总票房第2;

  1994年获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北美票房9600万,年度第9,全球累计3.2亿,年度总票房第4;

  1992年获奖电影《沉默的羔羊》北美票房1.3亿,年度第4,全球累计2.7亿,年度总票房第5;

  2000年获奖电影《美国丽人》其实算不上大片,但北美票房也有1.3亿,年度13,全球累计3.5亿,年度第9。

  整个1990年代,最终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其全球累计票房没有任何一部低于1亿,而且大多数都是3亿以上。

  而后来的2000年代,还有一些获奖电影票房也不错,《指环王3》是最后一部获得最佳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可是到了201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就彻底变成了如今这个观众不爱看的局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1990年代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除了都是高票房电影,也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深度。比如《辛德勒的名单》聚焦纳粹屠杀事件;《阿甘正传》对美国现代史的另类解读,这些电影不仅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都成为了当年的文化现象,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往往都是集商业卖座和学院获奖于一身,既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追捧,也能被学院派接受,是不折不扣的优秀电影。

  其实我挺怀念19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那个年代涌现了一批经典作品,既有《勇敢的心》这种古代战争题材,也有讲述二战史的《辛德勒的名单》,还有讲述美国当代史的《阿甘正传》;既有《泰坦尼克号》这种爱情灾难片,也有《沉默的羔羊》这种犯罪惊悚片,还有《美国丽人》这样聚焦社会问题的剧情片。

  除了这些奥斯卡获奖电影之外,还有一大批没有获奖的电影同样非常经典。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等等,这些电影涵盖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百花齐放,竞相争辉。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值得我们尊敬。

  4、《寄生虫》获奖或许代表奥斯卡开始转变观念

  回顾完这些年来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历史。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明确的结论: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那是真的强大,观众爱看,艺术水准也不低,所以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作品是近30年来最高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难以出现同时让普通观众和学院派评委都满意的优秀制作了,所以这10年来的奥斯卡最佳电影都只能满足学院派评委口味,而无法让普通观众满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寄生虫》出现在90年代,它还有希望获奖吗?

  绝无这种可能性。

  这只能说美国电影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不足了。

  而学院派把持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收视率越来越下滑,也让组委会心里隐隐有了很大的危机感。如果奥斯卡还是一直把最佳电影颁给《月光男孩》,颁给《水形物语》这些货色,会不会有一天被观众抛弃?

  会不会有一天奥斯卡成为一个小众奖项?

  这些疑问逼迫组委会必须做出改变。

  在我看来,今年把大奖颁给韩国电影《寄生虫》,可能就是一种改变的开始。既然美国电影已经创新不足,老师沉迷于政治正确,不如咱们把大奖颁给外国电影,刺激刺激这些逐渐如死水一潭的电影人。

  也可能,奥斯卡就此打破很多限制,真正成为全球各国电影都有机会获奖的电影奖项。

  众所周知,奥斯卡举办以来,早期一直都是美国电影垄断,后来引入了外语片概念,很多美国之外的电影也开始能够获得一些不重要的奖项,但大奖一直都要归属美国电影,这是潜规则。

  奥斯卡电影节也一直和戛纳、柏林、威尼斯这些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不同,并不那么的开放。

  也许,以后奥斯卡是想走另外一条路?

  当然,也许奥斯卡只是想刺激刺激美国电影人,未来的主流还是要关注美国电影本身。

  奥斯卡未来如何走,咱们只能拭目以待。

上一篇:小米9 Pro正式开售,备受关注的MIUI 11到底
下一篇:百度地图上线“肺炎疫情期出行管控消息速报”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