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疫情2月19日将出现大拐点,3月1日前后得到

时间:2020-02-15  点击:
手机版

  从这个图形的形态特征来看,具有典型的“三峰”特征,见红虚线。新增趋势图的形态服从指数函数的二阶导数分布,见1.C,短横线代表二阶导数的拐点,原指数函数近似为Y=X4。原函数为新增函数的二次积分,见下图全国疫情风险病例趋势图(图2)。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本次病毒的传播呈指数形式,而非对数形式。

  二、2月11日前后将迎来第一个拐点

  随着新增函数“三峰”走势的完成,新增病例的增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意味着总量累积将达到一个高峰,总量高峰拐点(对应于下图3中“2”)可能仍需几天时间。

  

  图2 全国疫情风险病例趋势图

  具体来看,如果从1月23日全国开始行动这个起点来看,2月11日前后应该达到总量高峰的拐点2。

  为保持公开透明,我国政府每天发布确诊、疑似、治愈和死亡人数。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不断增加,但仍然无法清晰判断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

  (1)在对数坐标中,武汉“封城”后现存感染者数量曲线不断向下弯曲(下图1),表明疫情逐步得到了有效管控,但这个结论无法从目前广泛应用的线性坐标图中看出。打个比方:A投资100元赚了100元,B投资1万元赚了1000元。表面看来B获利更多,但A的收益率却更高。基数不同,每日新增的病例数背后的传染率是疫情控制的关键。

  

  图1 从2020年1月16日起逐日2019-nCoV现存感染病例人数,纵轴为自然对数。

  (2)1月24日之前动态传播率跳跃且量值较高说明管控措施尚未就位(下图2)。但24日之后传播率不断下降(27日略异常),表明管控措施效果显著。该动态传播率不仅可以快捷、有效地监控疫情的发展,也可以对具体管控措施的效果进行量化估计。不但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同比减少表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即使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同比增加、但传播率降低仍然表明疫情得到控制,总体态势在向好转变。

  

  图2 从2020年1月16日起算的2019-nCoV动态传播率。蓝色点线和红线分别为由EMD分解和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动态传播率变化趋势,黑色点线为1月24日武汉“封城”后传播率变化趋势(1月23日“封城”,从次日起考虑其效果)。拐点时间由线性趋势外延得到。

  (3)疫情拐点何时出现?当疫情动态传播率降为1时,万众期盼的拐点就会出现。预估可假定传播率趋势不变(实际上一直在变),若按照武汉“封城”后的趋势外推,拐点将在2月9日出现,届时现存感染人数预估为3.7万~4.4万之间;如果采用1月16日以来所有疫情数据外推,则拐点将在2月19日出现,届时现存感染人数将高出很多。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的不足是没有考虑疫情传染的具体机制与过程,但跳出细节也是该方法的优势所在。该方法直接依赖数据的质量,且样本量较小情况下结果不够稳定。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应分析该文所定义的传播率而不是新增病例数量:动态传播率下降表示疫情得到控制,下降速度越快表明管控措施越有效。当前2019-nCoV疫情动态传播率不断降低表明:目前疫情虽然严峻但整体已在控制之下,预计2月9~19日疫情出现拐点。未来预估不确定性:一是目前大量存在的疑似病例会略延迟上述估计的时间拐点,二是近期将出现的返工、返岗和返学人口流动高峰也会导致传播率增加。

  三、3月1日前后疫情将得到根本控制

  由于新冠状病毒与SARS具有相同的扩散方式,新冠状病例总量也有“三峰”形态分布特征。

  在总量高峰拐点出现后,仍需要总量的次高峰(对应于下图3中“3”)进行确认后,疫情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图3 2003年SARS病例的“三峰”形态特征

  

  综合相关的数据来看,从2月9日算起,22天之后的3月1日前后到达总量高峰的次高峰位置。到那个时点,疫情就算得到根本性的控制。

  来源:沃德舆情观察、中国科学杂志社

  

  110元高速通行费,免费领!

上一篇:毕志飞痛斥徐峥起到效果了?广电总局呼吁减少娱乐节目的
下一篇:科比真正死因已找到,看到最新的尸检报告,网友:打死我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