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与电影《上甘岭》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0-02-19  点击:
手机版

  原标题: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与电影《上甘岭》背后的故事

  01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近期,谢娜、罗志祥主持的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嗨唱转起来》比较火。“开唱即高潮”的节目设定,让我们回顾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代,属于每个年代的“独家记忆金曲”,让很多观众梦回当年。

  

  而我却想起了这样一首经典老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7个重大历史事件中小人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国人,也收获了近30亿的票房成为国庆档票房冠军。

  电影片名《我和我的祖国》本来就是一首动听的红色歌曲,因为电影再次在大街小巷中传唱开来。

  其实,还有另一首歌颂祖国的红色经典歌曲也传唱至今,连歌名都十分相像,也跟一部电影有关。只要看到第一句歌词,相信很多人都能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首歌就是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原唱的《我的祖国》。它也是1956年上映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也许很多人都记得这首歌,却对电影没那么熟悉。这似乎正印证了电影的导演沙蒙当初的想法:即使人们不再记得电影,但仍有人会唱起这首歌。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上甘岭》这部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故事。

  

  02 《上甘岭》和那场惨烈的战役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一次增加谈判的筹码。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当年,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由沙蒙、林杉任导演及编剧。

  

  沙蒙(1907—1964)

  

  林杉(1914-1992)

  电影《上甘岭》描写了我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在上甘岭的守卫战。连队在连长张忠发(高保成饰)的带领下,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没有退缩,顽强抵抗,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硬是坚守了24天,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电影开始制作是在1954年,那是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导演几次到上甘岭实地考察,那时的上甘岭仍然是寸草不生。两人采访了100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

  

  电影中有一个人物叫杨德才,他的原型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英雄黄继光。他舍身炸碉堡,胸膛堵枪眼的一幕在电影中进行了再现。其实,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像黄继光一样,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十四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03 歌曲《我的祖国》的诞生

  电影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定了个调子,就是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志愿军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聚焦战役中的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

  初始剧本写完之后,编导之一的林杉却总感觉还缺少些什么。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喂饭、打针换药,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想而知。然而,不管多苦多累,她总是满脸灿烂的笑容,还经常唱起《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为大家解闷。在上甘岭,她就像一只春天的燕子,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林杉觉得在清一色的男战士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会使剧情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于是,王兰这个人物就出现在了影片中。她的饰演者刘玉茹,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就被导演一眼相中,这也是刘玉茹一生参与的唯一一部电影。

  《上甘岭》中这个经典镜头就此诞生: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闭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牺牲了。

  

  其实,电影快拍完的时候,《我的祖国》插曲还没有着落。导演沙蒙与林杉等人先写了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拿给了曾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配曲,并对刘炽说:“希望这支歌随电影传遍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

  可刘炽看了歌词,觉得缺乏韵律不好谱曲,便推荐让著名词作家乔羽来写。乔羽创作过《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难忘今宵》等歌词,《红孩子》《刘三姐》电影剧本。

  乔羽接手《上甘岭》插曲任务后,从自己年轻时记忆中长江两岸美丽的江南风光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完成了《我的祖国》三段歌词的创作。

  

  第一段带有沉思的意境,表达战士们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第二段表现战士们建设故乡的美好回忆;第三段将战士们从回忆拉回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整个歌词以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

  刘炽也被词中的意境打动,一个星期足不出户谱出了曲。一首优美旋律的歌曲《我的祖国》就这样诞生了。

  歌曲完成后,导演沙蒙又找来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闻讯马上拿了播出,并立即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至电影《上甘岭》还未播映,人们就会哼唱了。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后,这首歌更是乘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祖国大地。

  

  60多年过去了。《我的祖国》如导演沙蒙所想,传唱至今,家喻户晓。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无数英雄烈士却没有机会听到了。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伤亡就达1.15万人,其中阵亡4838人。他们为祖国独立自强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的爷爷当年也参加了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奔赴了朝鲜战场。他是名机枪手,后来头部被弹片击中负伤,撤下前线。他留下了一枚志愿军的纪念章,红色的底纹上一只和平鸽展翅飞翔。

  每当听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响起,我总会想起爷爷和无数志愿军战士。是他们用青春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祖国的和平与强大,我们应该永远记得他们!

  向所有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和先烈们致敬!

  

  

  (本文为木棍电影原创,欢迎关注木棍,点赞转发评论,必能收获好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街头艺术火出圈,创意人的“新浪潮”在哪里?
下一篇:宋茜用十年让我们从认识到喜欢,未来还有N个十年等她去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