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文化获得感 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时间:2020-12-25  点击:
手机版

    石景山区图书馆“快乐阅读直通车”开进八角街道图书分馆

    “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交流研讨活动

    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郎园park文创园区)“夏日迷梦”户外音乐夜活动

    首钢工业文化旅游区三高炉下举办“记录城市新美好”抖incity嘉年华活动

    2018年4月,石景山区以东部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下简称“国家示范区创建”),全面启动国家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工作机制建立、持续资金投入、三级设施全覆盖等重点问题,还在机构错时开放、数字平台研发建设等关键点上实现了突破。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开放时间较创建前平均增长50%,面积增加60%,每年直接到公共文化场所参与享受文化服务人次超过100万,增长了70%,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引领文化消费等创建亮点频出,形成了以创促建、以创提质、以创惠民的工作常态。

    一 高质量发展成为创建工作的总目标

    高站位提升创建认识,凝聚共识;高起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大范围的覆盖服务人群、更大程度地对接群众需求、更大限度地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更有效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优质均衡的原则,在首都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按照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000平方米、社区文化室300平方米的标准,全区9个街道、150个社区全部实现面积达标,设施建筑面积较创建前增加3.3万平方米,达到8.4万平方米。石景山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已基本完工,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涵盖文化馆、非遗中心、博物馆等,将于2020年分步对外开放。全面实现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且错时开放不少于18.5小时的目标。区图书馆每周开放89.5小时,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平均开放时长达到71.2小时,为群众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便利。

    二 社会化运营成为提高服务效能的突破口

    每年投入区级专项资金1500万元以上用于购买运营主体服务。运营经费直接拨付各街道,由街道通过招标方式自主选择运营团队。目前,辖区内所有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已全面实行社会化运营管理。制定出台社会化运营工作的实施办法,全面规范运营主体遴选、服务内容制定、政府购买程序、项目合同签订等关键性环节。加强运营主体的培育监管,制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案,重点关注群众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引导带动运营主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覆盖人群的拓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多个运营主体对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创意适用性改造,涌现了诸如老山街道栖社生活美学馆、金顶街街道民俗风情及非遗体验厅、古城街道舒体颐养空间、八宝山街道“家+home”会客厅等一批特色服务空间。形成了诸如玩转抖音摄影讲座、少儿亲子乐高拼插、银发族油画体验、创意美食工坊等一大批新型基层文化活动项目。实现了老中青少全年龄段人群覆盖,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三 总分馆制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加速器

    作为全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石景山区按照“一刻钟服务圈”要求,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标准,科学绘制总分馆制地图,合理确定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布局。截至目前,区图书馆已建立72个基层图书分馆(室)试点,包括9个街道图书分馆,冬奥组委办公地、郎园park文创园区、北京银保建国酒店3个特色分馆和60个社区服务点。区文化馆已建立9个街道文化分馆。研究制定《总分馆制建设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标志标识、服务供给、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建立流转配送体系,推出“你读书我买单”、夜间延时开放等惠民服务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安装“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形成有益补充,相关工作成果被中宣部在全国农家书屋工作会上作经验推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多样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如插花、街舞、茶道等课程由分馆和基层服务点“点单”,总馆进行精准配送,提升服务效能。截至目前,2019年全年完成基层图书流转配送771次、17.7万册,配送活动227场次,为街道社区新增图书1万余册。区文化馆全年举办培训200余场次。

    四 文旅融合“双进入”成为文化发展新动能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联合各创建城市编撰《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一书。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新动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性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地区影响力。以旅彰文,以文促旅,实现公共文化与旅游服务的空间双进入、功能双融合。一方面,公共文化资源进入旅游设施和景区。在银保建国酒店合作开设公共阅读空间,在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公园等旅游景区组织举办迎春庙会、元宵灯会、专业院团惠民演出等公共文化活动。紧紧把握2022冬奥组委入驻石景山和新首钢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历史机遇,加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将首钢打造成重点旅游文化消费景区和旅游文化公共服务的试验田。另一方面,将旅游宣传推广功能植入公共文化设施。在公共文化设施内设置咨询台,发放旅游宣传品。与去哪儿网等旅游企业合作,在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开展“天文星空旅行”“解密狂野南非”等多场旅游主题分享活动,让公共文化机构成为特色景点,旅游资源中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此外,还将辖区优质文旅资源有机整合,举办石景山文旅护照打卡集章、石景山文旅fun闯关夺宝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

    五 公共文化服务引领文化消费形成新样板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引领带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反哺提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实践公共文化服务从求知到求美,从普惠大众到精准投放的转变。通过社会化运营共建共享的方式,在郎园park文创园区内建设3000平米设施空间作为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向公众开放。将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旨目标和文创园区的经营理念统一为“人群流量+服务口碑”,建设以阅读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图书馆良阅书房,以演出、电影功能为主的兰境艺术中心,以讲座培训功能为主的像素画廊等空间。充分整合园区内实体书店、主题咖啡厅、文化餐厅、艺术工坊等优质资源,推出以“公民美育计划”为核心理念的公共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以更时尚清新的环境氛围,更浓厚的文艺气质,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文化选择。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为园区带来可观的人流,有效促进了文化消费,显著提高了商户收益,使园区运营方及商户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形成良性循环。自2018年底开放运营以来,郎园park老山街道综合文化中心累计开放时长近5400小时,举办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已成为京城新晋火热的“网红打卡地”,受到周边群众及众多北京市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追捧。

    六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成为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配方药”

    在创建实践中,石景山区以数字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助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在第三批国家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石景山文化e站”平台及“石景山文e”手机APP,累计发布文化活动2941场,网站用户反馈788条,注册用户19.5万人,超过地区常住人口的30%,总浏览量480万人次。数字平台已经成为群众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建设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数据平台,在区、街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安装物联网设备,整合图书馆系统及现有数字平台等数据,实现对服务情况的实时监测,服务画面的实时捕捉。研究设定科学的服务效能指标体系,真实客观地掌握效能情况,实现对公共文化设施及管理机构的科学监管和决策。对服务群体进行画像,掌握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习惯,定向推送符合用户个性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供需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上一篇:「乡愁」故园情长
下一篇:最后一页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