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洪啸:从《歌手》到《舞蹈风暴》,不变的品质感与人情味

时间:2020-12-25  点击:
手机版

“看电视”对话《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

文|姜宇佳

“今天的冠军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台上所有的舞者。其实我每天都在思考舞蹈是什么,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舞蹈让我发现了另一个更精彩的世界,所以,这座奖杯属于舞蹈。也感谢《舞蹈风暴》让我们台上所有的舞者和观众再次相遇。”昨晚落幕的湖南卫视《舞蹈风暴》中,凭借一支向《舞蹈风暴》致敬的绝美《遇见》斩获总冠军的胡沈员,发表了这样一段感言。

而节目组也通过官方 微博表达,将以四强舞者的“风暴时刻”为造型的奖杯,献给所有热点着的、坚持着的中国舞者。冠军的归属已不是最重要的,“风暴之中,每一个舞者都已成王。”重要的是,节目将这些对舞蹈艺术保留最初的狂热、内心纯真赤诚的舞者带入了主流视野,何炅口中这群“艺术家的纯粹、清醒、悲悯和责任感开了无数次平方根”的舞者,通过节目狠狠地圈了一波粉。

这是节目在策划之初就想做的一件事。因连续七年操刀顶尖音乐竞技节目在业界声名鹊起的洪啸工作室,注意到了这样一群坚守理想的舞者,“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去练习,他们是真正用汗水与泪水走进大众视野的年轻力量,这群优秀的舞者所拥有的坚韧品格值得被更多中国年轻人看到”。

团队由此萌生出涉足舞蹈类节目这一综艺领域曾有过探索却又始终未深入挖掘的潜力品类的念头,像多年来坚持做对音乐产业产生正向价值的《歌手》一样, 在又一艺术领域的深耕中,讲好关于人与艺术的故事,做一档对舞者和舞蹈行业能起到一定积极影响的垂直精品。

接受“看电视”专访时,制片人洪啸这样表达制作《舞蹈风暴》的初衷, “用每一位舞者、每一支作品讲好每一个故事,希望节目能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舞蹈文化、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一些观众看完《舞蹈风暴》后“想花钱去剧院看舞蹈了”之类的反馈,在导演组看来这是对节目最直接、最有力的一种肯定。

《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图左)

坚守专业至上、补充大众视角

成就高审美价值的舞蹈节目

但实际上,从去年招商会上发布的方案起,洪啸工作室就在强调这档新舞蹈节目区别于其他同题材节目的独特标签——“专业”、“稀缺”、“引领”、“最顶尖”。节目聚焦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草根素人,而是把在舞蹈业内已有一定成就的一流青年舞者集结在这个高水准的舞台上;只不再是只深入街舞等代表潮流文化的单一舞种,让不同舞种汇聚与此、产生交流和碰撞。

而模式和赛制是在样片拍摄和多次论证中不断调整和打磨的。 大众视角与专业视角之间的取舍和权衡,是其中一个焦点。

前期舞者选拔中,导演组拜访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东方演艺集团、辽宁芭蕾舞团等一流院团和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顶尖专业院校,面试超过6000组选手。不过,对这些专业功底过硬的优秀舞者,和导演组一同面试的并非资深舞蹈老师,而是从各个渠道征集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普通观众,从选角阶段起,导演组就对专业性坚守与大众化表达的折衷有了清晰的判断和认识。

与选角不同的是,赛制的设计和优化,却是由更侧重大众逻辑向专业导向调适的过程。洪啸告诉“看电视”,样片录制时,选用的是面对面斗舞方式,而PK结果是全权交给观众的,见证官只能进行意见的发表。

而到了正式录制中,这一赛程的规则进行了大幅度改良,四组风暴见证官先通过左右推杆二选一,得票多者晋级下一回合;若出现平票,再启动珍贵的第五票,也就是观众的投票。优先由专业评审力量对舞者的舞者专业能力进行评定,同时补充普通观众的视角和选择倾向,进一步明确了这档舞蹈竞技节目的专业定位。

风暴见证官的选择,遵从的同样是以专业资深人士为绝对主力、搭配代表更为新鲜、年轻、大众视野的原则。《舞蹈风暴》也是近年来涌现的垂直题材节目中,少有的坚持专业主义、而非以流量和市场号召力为嘉宾选择标准的节目。

大胆摒弃大众娱乐产品的市场化诉求,将专业至上的逻辑 贯彻到底,但同时又关切舞蹈艺术、舞者与普通观众的关系, 这档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中,既有对传统电视生产规律的遵循和拓展,又有一定程度上逆反常规的非典型操作。而最终,形成的是新一代舞蹈类节目中最具专业气质和审美价值的一档,与洪啸工作室的代表作《歌手》有异曲同工之妙。“专业化的调性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这是洪啸和团队坚守的底线。

电视化呈现解决舞蹈类节目的沉疴

消除舞蹈艺术与大众的审美壁垒

与大众接受度最高的音乐题材节目的生产又有所不同的是,与观众存在一定审美壁垒的舞蹈艺术的电视化呈现,面对的阻力和挑战要大得多。这无疑成为以“拓宽观众对舞蹈的审美,激发年轻人的舞蹈创作热情”为宗旨的《舞蹈风暴》所要解决的首要核心问题。

在洪啸看来, 专业性和故事性一定不是一对矛盾的范畴,“一台节目的专业性一定是融入了多维角度的,而故事性只是其中的一环,不足以为首。这个节目的气场是基于选手、团队、嘉宾的专业性,以及视舞蹈作品为核心的专业性, ‘故事’会在这个特定的前提中发生。”

节目创作中, 他和团队坚持的是,舞蹈作品的呈现一定是置于首位的,但在这基础上,要为舞蹈作品装载上情感,“让观众看到绚烂技巧和婀娜身姿外实实在在的人,以及那些有血有肉、有爱恨、有追求、也有内心冲突和挣扎人性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不只是通过舞台之下的 真人秀手段来讲述的,更高级的是节目将众多舞者有温度的动人故事融于他们的舞蹈作品之中, 在略显抽象、晦涩的舞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表达中,让普通观众也能感同身受,获得共鸣和感悟。而且,随着赛程的推进,故事的展现越来越具象,每个舞者背后的故事轮廓和脉络也越来越清晰。

被称为“灵魂舞者”的冠军胡沈员就尤为擅长舞蹈作品中艺术性与故事性的 结合。首次登台便让不少人泪奔的《儿时》,细腻入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外求学的成长故事,身在异乡的游子对亲人的思念极易引发大众共情;收官之作《遇见》又将三个月的风暴之旅凝结在短短三分钟的舞蹈作品中,用柔美肢体演绎大鱼经受洗礼、化而为鹏的蜕变,落沙从天而降的风暴时刻堪称惊艳,余味无穷。

胡沈员的每一次演出都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带到舞台上,让观众从中看到生活的温度,让有一定接受门槛的舞蹈艺术有了更多“人情味”。这也是节目组最想要找到的打开观众欣赏舞蹈艺术大门的钥匙。

舞蹈类节目的制作始终有一大难题,即如何通过电视化表现手段最大化还原舞蹈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张力,使舞蹈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和艺术魅力通过电视传播后依然不折损,同时弥补舞蹈依靠肢体语言的视觉呈现上的不足,帮助观众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这对摄像、导播、剪辑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具成熟的视听语言掌控能力和舞蹈艺术审美的主创,才能成就一档高品质的舞蹈类节目。

《舞蹈风暴》导摄团队在创作中的基本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尊重、还原舞者现场,而在电视语言对舞蹈表现赋能的技术创新上,显然也下了功夫。模式点之一的“风暴时刻”是节目区别于其他舞蹈类节目的最大标识,将电视化表现手段与舞蹈艺术的融合运用到极致。

洪啸介绍,“风暴时刻”的技术不算很新的黑科技,利用128台照相机通过连续曝光把照片生成视频的原理其实很简单,而这项技术应用于动态动作的拍摄和呈现是颇有价值的。

“我们也给普通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角度: 定格的瞬间是直观可感的。对于舞者来说,这既是对舞蹈技术的极致展现,又是对作品精神内核的具象化呈现,能全面检验舞者的功力和舞蹈理念。对见证官来说,能聚焦细节,让不同舞种有了统一的欣赏维度和评价维度。”洪啸表示,通过这一技术的引入,为观众创造新的视听体验,帮观众与舞者留住那个最浓郁炽烈、最值得的瞬间细细品味,的确成为节目的一个突破和亮点。

从《歌手》到《舞蹈风暴》

只是换个形式讲故事、品质感与人情味贯穿

由受众基础最庞大、几无接受门槛的主流题材,转向相对垂直小众的新鲜领域,先后交出七季《歌手》和全新第一季《舞蹈风暴》答卷的洪啸工作室,在这一场转身中,势必也要经历对新行业的调研和痛点挖掘、对新艺术形式和审美文化的探索,以及创作层面多重手段的转变。

不过,同样以艺术门类为载体讲述励志与坚守、尊重与包容的真实故事,也使得两者呈现出了更多的共通之处, 洪啸工作室作品特有的“价值观、品质感与人情味”三要素也一脉相承。

这一全新品类内容的创作过程中,自然也会面临更多的考验。洪啸坦承,《歌手》无论是形式还是歌手本身,都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接纳度,观众很容易在歌曲和歌手身上找到共鸣,理解这一文化形式。而《舞蹈风暴》会不同于前者,它需要层层递进,需要观众通过不同的舞者、舞种和作品,感受到这一份共鸣。

此外,叙事和人物呈现上,7人同台竞技的《歌手》模式也更具先天优势,“《歌手》可以从第一期起就讲好每一位歌手完整的故事,《舞蹈风暴》由于前期选手众多,在1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承载好故事具有一定难度。随着赛程推进,我们逐渐放宽舞蹈的时长,让舞者有空间在舞蹈中完成更饱满的叙事。”

另外,相对抽象难懂的舞蹈艺术在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也是歌唱节目创作中没有遇到过的新命题,既不能曲高和寡又不能陈旧俗套,《舞蹈风暴》已然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

垂直题材节目在综艺市场走热后,每一个节目都要遭受的一个拷问,便是究竟能否带领聚焦的特定门类和其背后的文化“出圈”。目前仍然无法轻易为《舞蹈风暴》是否已经让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当代舞等舞种以及舞剧“出圈”下结论,但至少已有不少观众通过节目渴望更进一步地了解舞蹈这门艺术、走进剧院观看舞剧。

“看电视”对话《舞蹈风暴》制片人洪啸:

观众每次欢呼都源于内心最真实的反应

让舞蹈艺术走进 寻常百姓人家的愿景正在变具象

看电视:《舞蹈风暴》的专业性定位是否有过动摇,怎样把极致专业化的内容在大众媒体和市场中做到最大影响力?

洪啸:节目的调性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但为了避免单调的技巧演绎从而造成曲高和寡的观感,我们要保证品质感与人情味并存,不仅是一个一个真实故事的呈现,也会在作品本身去寻找走向大众的出口:比如音乐选曲方面,采用创新融合的方式,让舞蹈有机会被“听懂”。

如胡沈员用歌手毛不易的《一荤一素》所跳的作品《儿时》无不让观众动容,舞者张艺凡和傅弘奕用脍炙人口的《追光者》演绎芭蕾等;又或者利用某一个艺术形象,比如近期李响的作品《偶》就很好的借用了提线木偶这类具象角色演绎了抽象的自我抗争感。

看电视:怎样看待现代舞、古典舞等相对高雅的舞蹈艺术有较高接受门槛的说法?如何让普通观众能欣赏、喜爱?

洪啸:舞蹈确实是需要极强艺术感知力和共情力的舞台抽象艺术。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普通观众能欣赏和喜爱呢,我们有一个最外现的方式就是「风暴时刻」。将舞蹈完美定格,帮观众与舞者留住那个最浓郁炽烈、最值得的瞬间细细品味。每一支作品幕后的故事、演员等等也是我们希望呈现的,观众看到的并不只是单调的舞蹈艺术,而是立体鲜活、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

洪啸:其实现场观众每一次的欢呼都是源于内心最真实的反应,因为确实现场的观看效果肯定是比电视呈现得更加震撼的,我们的舞台也是一个360度的环形舞台,观众在那么近距离观看到舞者的现场肯定是会更加激动的。那么,之所以会保留这一部分的呼声也是考虑到还原现场最真实的反应,我们也发布了没有观众呼声的纯享版。

洪啸:每一个人都会有喜欢的类型,你有你喜欢的体育,我有我喜欢的东西,细分和垂直创造出精品再出圈,让“小众文化”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如今的综艺市场更加繁荣。

节目的愿景是希望大众更为了解舞蹈这门艺术,希望这门“看似高冷”的行业能走进更多寻常百姓人家,那么,剧场的火爆其实也就是这个愿景变小、变具象的过程。

上一篇:花样翻新,网综终与台综并驾齐驱
下一篇:最后一页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