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百货大楼——王涛

时间:2020-12-25  点击:
手机版

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改革开放中的变迁,成为一代人的集体消费记忆。

王涛,生于1961年,北京市百货大楼陶瓷柜台导购员,曾于2005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老百姓的购买需求,1955年一座大型的百货商店在北京王府井建成开业,这就是北京百货大楼。它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投资兴建、自主经营的第一座大型国营百货商店,一直享有"新中国第一店"的美誉。

在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上,有一座老建筑静静地矗立了将近六十年。王涛可以说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老员工了。从一名普通的售货员,到全国劳动模范,几十年来,百货大楼见证了王涛的成长,王涛也见证了百货大楼的发展和变迁。在王涛小的时候,他就已经是百货大楼的常客了。那时在孩子们的眼中,百货大楼可是他们的乐土。

王涛小时候在那样打爬着玩,一进大楼看到有点马赛克,很好看,家人有时候领着把他搁到中间,拽着走很气派的。他就愿意上楼,三楼不知道二楼,记不清楚了,因为那里有顾客休息室。

顾客休息室有大拼椅子旁边有一种东西,就是汽水。那个时候可能是北冰洋汽水。就百货大楼汽水觉得是最好喝的。那个颜色特别好,那个瓶子泡在冰水里,拿到手麻麻的凉,带布纹的那种瓶子,玻璃的,特别豪华。喝的那个嘴里辣辣的,特别新鲜,王涛印象是特别深刻。喝上那么一口汽水,觉得可幸福的。就觉得他要呆着是这个很舒服的地方,很好玩的地方,多好啊,因为什么都有啊,尤其到了玩具柜台。这是王涛小时候的印象。没想到多少年以后他就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

1987年,王涛成为了北京百货大楼的员工。在正式上岗之前,新员工都要学习百货大楼的企业文化,由老师傅带着进行岗位培训。在跟老师傅们学习的过程中,王涛了解了许多百货大楼早年间的故事。

王涛听老师傅们说,这里的楼梯扶手,都是当年盖人民大会堂时,剩下的大理石做成的。他们都特别爱谈百货大楼开业时的情景。他们告诉王涛说是1955年9月25日,大楼就开业了。开业以后当时人多啊,一开门人山人海的就拥进来了。人挨人、人挤人的,挤丢了的鞋,师傅们说就捡了两大筐了。那个时候正好赶上建国6周年,正好百货大楼开业,也给建国6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那个时候顾客真多,因为这是在首都北京,咱们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场开业,就是国家第一家大型的商场开业,所以说吸引了好多顾客。师傅们说连盘点都忙不过来,到最后点钱都分着堆点,非常忙,因为业务非常忙,没想到卖这么多。

到最后盘点都不好盘。开业当天,他们的商品就已经达到1万多种,第二年就达到2万多种。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那个时候什么东西都火,什么东西都在卖。无论是从这个手表啊,这些高档商品,以至于针头线脑都卖的很好。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很多商品也比较匮乏。在一段时期内,凭本凭票购买生活用品是老百姓购物的一种方式。

当时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买东西所使用的一些票证,有工业券。一般就是买工业用品。比如说像买自行车、买手表,得需要工业券。还有粮票,既有本市粮票,还有全国粮票。你要是去外地呢,你得把本市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才能买到食品。

还有购货本、煤证。当时买东西都要凭本、凭票的。拿着票心里还特别自豪,别人没有我有,老有那么一种心理,完了到那以后拿着票先验票。验完票以后再去交钱。当时一些票一些证甚至比钱都值钱,你有钱没地找去,所以顾客丢失以后相当着急,但是着急也没法再去补啊!

尽管许多商品需要凭本凭票才能购买,但在北京百货大楼依然每天都挤满了顾客。不仅柜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甚至楼梯上都挤满了人。如何提高卖货速度,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成了摆在售货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就是说当时客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张秉贵张师傅厉害。那时候叫"一抓准","一口清"。你要多少?说一两。他就抓上放秤上一放准是1两。说2两,准是2两。这样的话,能够减少顾客等待时间。他的"一口清"就是算帐说你买多糖,糖称完了这帐也算完了,就这么快!

张秉贵不仅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技艺。他还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售货员胸中要有一团火,温暖顾客的心"。1979年张秉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了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慕名而来的顾客总是把他的糖果柜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如今在北京百货大楼,还设有张秉贵糖果专柜。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接下了父亲的班,他也继承了父亲的绝技。

上世纪70年代,虽然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还不算优越,但是一些有限的、简单的消费,还是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那时候准备结婚的小两口,都希望自己的小家庭能置办上"三大件",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会再添一个收音机,合起来凑成"三转一响"。那时候"三大件"的地位几乎相当于今天的房子和汽车。

70年代那时候还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来说对于人当时来说,看时间必不可少。只有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最便捷,看手表,再有自行车是交通主要工具,缝纫机,那时候人们受生活条件所限,家里孩子也多,缝缝补补的事情也多,就成为很抢手的商品。

手表最有名的是上海表。也有进口表,但是因为档次高啊,价格太贵了。那时候也有梅花的,也有英格的,当时来说,大众消费还都是上海表叫东风的,北京的是双菱,那时候手表是特别有名气的。再有就是自行车,自行车凤凰的、永久的、飞鸽的。缝纫机那会儿都是无敌的,再有就是叫燕牌,北京的燕牌都是相当好的。

那个时候北京有四大商场:北京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和东四人民市场。但是要说商品最齐全的,还得属北京百货大楼。这里也成为了新婚夫妇采购结婚用品的最佳选择。大到"三大件",小到针头线脑、日用卖货,只要进了北京百货大楼,就都能给置办全了。

一对年轻人要成家,进了百货大楼不用去第二家店,全把自己结婚用的用具都置办齐全。尤其带喜字的卖的都特别好,结婚这块。再有带花卉的,带这个龙凤的,都卖的很好。尤其这大楼那时候都卖缎子背面,家里做被窝,尤其年轻人的结婚,家里给做缎子被子,都跑大楼来买绸缎,这块卖的最火了。

再有就是王涛销售的陶瓷这块,带喜字的脸盆,那是卖的很火的。还甭说这,就卖玻璃那片卖的玻璃杯子都是带龙凤的,就是漱口杯子,那时候他们这卖的,都销售特别好。以至于后来那些老顾客回忆,他结婚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在这买的,包括过日子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在大楼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都得到了一定提高。老"三大件"已变得不再稀奇,人们的消费热潮开始向电气化转移。结婚"三大件"也随之演变成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

电冰箱那个时候来说,最早的品牌我认为应该是万宝,后来还有雪花的,比较有名气。彩电之前是黑白电视机,那个时候有昆仑的,有凯歌的。那时候都很有名气,后来时间很短,就变成彩电了,彩电最有名的就是牡丹彩电。后来又陆续有创维了,什么长虹了。洗衣机在北京有白菊和白蓝。那个时候也是排队抢购这些商品,那个时候买一件东西,大楼一关门就跟这排队。完了以后呢,一排就是一宿,那时候这都成一景了,王府井一景了,百货大楼排队买这些三大件。

在改革开放以后,除了结婚"三大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待消费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发大的变化。这时的北京百货大楼也开始尝试在经营理念方面进行改革。1986年,百货大楼将餐饮和娱乐引入零售商场,在四层建起了餐厅、舞厅、酒吧、游艺厅等设施。这在当时的北京还没有第二家。百货大楼的这一举措立即引起了时髦青年们的追捧。

大楼的舞厅,它是用真正的乐队来伴奏,还有歌手唱歌来伴舞。那个时候每天都是爆满,而且他们的乐队还不停地在换,吸引了很多顾客。那个时候北京娱乐场所还不是很多的,大楼那时候就有的,人自然都奔这来了。

那个时候刚开始就是迪斯科,王涛记得什么蝙蝠乐队,还挺有名的呢。还不停地他们还在换。迪斯科流行一阵子,紧接着就跟上了霹雳舞,那时候都有,都跳霹雳舞的。什么样的舞都有,那时候太空步什么都有。就是后来的街舞的雏形啊,那时候都有的,很前卫的。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商场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人们到商场只求能买到需要的商品。渐渐地,人们也开始关注起商场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有一部电影《瞧这一家子》,陈强演的角色去书店买书,遭到售货员冷遇,这一段情节就反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些售货员糟糕的服务态度。

王涛他们都知道有纪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怠慢顾客。做帐或者做其他事,理货等等。说顾客问了半天,他认为他的工作重要,所以他不理顾客。在纪律里,就专门规定不能因为理货啊、做帐啊,怠慢顾客。再有比如说像聊天,聊天的时候聊得很投入。顾客来了,都不理睬。

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服务水平,百货大楼定期组织学习张秉贵"一团火"的服务精神。王涛说,张秉贵事迹给了他和同事们很多启发。

比如说张师傅,有的小孩哭了,妈妈抱着,张师傅提前先给一块糖给孩子。完了以后,等接待这个顾客称糖的时候,他再把那块糖减下去,当时这个孩子就不哭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几年的改革开放,国家逐步实行了市场经济。凭本凭票购买的方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习惯了凭票购买商品的人们,最初还显得有些不太适应。

那个时候取消肉票,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去买肉囤起来。怕肉都抢没了,结果肉票取消了以后,肉供应很充足。那个时候都上大楼来,买白布都给买空了,柜台都给买空了。再有就是撤票以后,大家没有票了,反倒不知道怎么去应付了,不习惯了。什么事儿都有过程。

其实人们的这种不适应,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整个上世纪80年代,百货大楼内抢购风潮却从来没有停息过。对于那些以前从没用过的新奇商品,比如各种小家电和健身、保健产品,老百姓们总希望能第一时间买到。

王涛印象最深的就春花吸尘器,排队很多的人。因为那时候地毯进入家庭了,得有吸尘器。人们就开始排队抢购。他们组织人力去维持秩序,各部门出人维持秩序去。

王涛记得有意思的一件商品,九十年代的,叫月球车,这是一种按摩器,就是现代按摩器,是一种塑料的。因为按摩器底下有个小轱辘,手在上头去推动这按摩器。推动轱辘,可以根据高低不同进行调整。几个轱辘来回来去地走动,人觉得特别舒服,叫三晶牌月球车。抢的很厉害,就在他们百货部门抢,绕了一圈一圈去买这商品。楼梯当年立了大功,楼梯的棱角都被人群踩踏给磨圆了。

正是这段时期,王涛开始进入到北京百货大楼工作的。刚开始站柜台的时候,面对顾客,他有些手足无措。

来了顾客不知道跟顾客说什么好了。还甭说说话,就连站那都不自在,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在。跟顾客的沟通,老师傅几句话就能跟顾客能够沟通上聊上,王涛呢,看着顾客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慢慢地经过一段时间揣摩,看师傅们怎么做,完了以后不明白就问,再一个勤于实践,通过一段时间,他就适应柜台工作的。

慢慢适应了柜台工作后,王涛开始细心留意起顾客对商品的喜好和选择。而对于如何售卖商品,他也颇有心得。

顾客一走近柜台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是迎上前去,您买点什么?后来慢慢地就不行,这个顾客发生变化了。人家来不光是买东西,有的就是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等等,有的干脆就是休闲。人家看商品刚走到柜台前,王涛问您买点什么,顾客说我不买我看看行不?扭身就走了。

如今百货大楼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那一道柜台,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1996年以后,经过一次大的商品调整,他们柜台就没有了。开架售货,顾客自己自主的去选择商品。原来有柜台的时候,他们感觉到跟顾客沟通挺方便的,没柜台了,反倒不方便了。

没有柜台应该离顾客更近了,但是他们感觉距离远了。顾客刚来到柜台前,如果他们您想看点什么?顾客转身就走了,因为这时候有顾客不需要你去打扰。

上世纪90年代,北京陆续新开了许多大商场,商品的种类、档次也愈加丰富。百货大楼里蜂拥抢购的队伍渐渐地消失了。来到百货大楼的顾客,也由单纯地购物变成了购物加休闲。以前与顾客打招呼的老说辞已经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王涛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更人性化地为顾客服务。

这个时候,王涛就观察顾客,怎么跟顾客进行很好的沟通。有几种情况比较典型,一个是顾客看完商品以后抬头找。这时候赶快迎上前去问,需要帮助吗?您有什么事儿吗?顾客说你给我讲讲这个,这是很好的方法。

再有就是顾客两人正聊天的时候,别先着急跟顾客打招呼。在顾客对商品产生兴趣的时候,再跟顾客打招呼。顾客一边走一边打电话,到货区了拿个东西看看放下了,也不能跟顾客打招呼,这样会打搅对方。还有一点,顾客背着售货员的时候,千万别跟顾客打招呼,打招呼会吓顾客一跳。

对于一些老北京人,北京百货大楼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许多人的脑海里,或许还保留着炎炎夏夜合家在百货大楼里遛弯的记忆。

装中央空调以后,购物环境有很大改善。不光顾客买东西凉快了,就连他们周边的居民,晚上也爱到大楼里来逛,因为大楼里有空调了,很凉快了,都上大楼里来。广场上人都特别多,什么时候都是,有的时候都把通道都给挡上了。尤其是夏天,大楼的正面凉快,都席地而坐。甭说台阶,台阶都没地方,只要有个空地就坐。

如今的北京百货大楼,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变身为王府井百货集团,并在国内各地开设了多家王府井百货分店。而2005年王涛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作为全国劳模,他经常在各分店之间来回奔波,向分店的员工们讲授他的工作经验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用他的话来说,北京百货大楼的商品在变,顾客在变,"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永远不会变。

本文标签: 街舞花式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教学视频

上一篇: 他被骂智障,唯独周星驰当他是天才,只要是他的戏,星爷从不喊NG
下一篇:最后一页

街舞资讯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