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两个助推剂:家庭环境和兴趣,教不出好孩子从中找原因

时间:2020-12-25  点击:
手机版

孩子的成长,对于每位父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常常在书苑看到有些妈妈跟我坦言:“我的孩子好像就这样了!”、“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不上进,是不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的孩子好好学习?”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但却不知道,应从哪里开始下力气,又该怎么跟孩子的现状和解?

一位妈妈跟我说,她离婚了,因为前夫总是家暴,对孩子影响不好。而现在的“新生家庭”,孩子好像又不是那么喜欢。明明是为了孩子选择了这次婚姻,怎么又如此尴尬?我们总在强调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认为这种影响,可能会终其一生。所以,在做任何选择时都变得小心翼翼。

还有一位妈妈跟我聊,她说自己其实非常开明,尊重孩子的意愿。但小小的孩子想学街舞,被她拦下了,说要学跆拳道才能上街舞课。后来孩子同意报了跆拳道班,一个班上50名孩子,有30多名都报了跆拳道,看来这个选择,应该是正确的,但孩子却不是那么喜欢。刚开始以为等学几次就好了。可每次去孩子都要哭天抢地的,最终交了一年学费的跆拳道班也只能搁置,街舞课自然也没上成。她觉得现在的孩子,太不知道天高地厚,即使你尊重他,也没什么用,不如用老法子“打”一顿,就好了!

我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宝五岁,二宝两岁,正在“难熬”的阶段。我对两个孩子的未来期待不大,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但面对大环境,我也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至少不被时代抛弃,但到底从哪里培养呢?我觉得有两个助推剂,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因素。

孩子成长的两个助推剂:家庭环境和兴趣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最多的场所,上文中的那位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远离了“家暴男”;兴趣则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的事情,谁会想去做呢?

李玫瑾教授说过,在孩子的成长中,第一是亲情,第二是安全感。

孩子在出生的头三年,主要的任务是建立和主要照料者的信任。而建立安全感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稳定且熟悉。也就是说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熟悉的主要照料者(爸爸妈妈),这才是他建立安全感的先决条件。

经常更换抚养孩子的场所,会让孩子从内心觉得不确定,有一种不安定感。他自然也不会踏实下来,而且有的孩子可能因此出现焦虑、自卑、敏感。

如果上学的话,孩子经常被更换学校(幼儿园),刚熟悉的同学,马上又换了,他会觉得很孤单,很痛苦,但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如果再大一点的孩子,学习也不会专心,他会觉得恐慌,还要跟周围的环境、人,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大宝所在的幼儿园很一般,萌生过多次想要给他换园的念头,每次都在想,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孩子会喜欢新换的幼儿园吗?

后来我跟一位给孩子频繁更换幼儿园的家长聊过,她说最好不要换,如果不是特别糟糕的话。她给孩子两年换了四所幼儿园,硬件设施一家比一家好,但却越来越少见孩子的笑容,他并不能很快适应这样频繁变换的陌生环境。这也让我马上熄灭了给大宝换幼儿园的念头,还有什么能比孩子快乐更重要呢?

家庭环境也一样,如果我们经常更换、搬家,孩子也会有陌生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上文中提及的那位家长,在一个月后跟我说,她发现儿子跟现在的家庭越来越合拍了,而且还会招呼“爸爸”吃饭。让孩子接纳和熟悉一个新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前提是全家人都在为了他尽快适应而做准备。

那位妈妈说,老公每次下班回家,都会绕道给儿子买他喜欢吃面包,而且周末也推掉了朋友的饭局,专心陪孩子去游乐场、书店、商场等等。没有爱,在任何环境内,孩子都会感受到不安,而有爱播撒的家庭,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即使是“新生家庭”。

说完了家庭环境,再说说兴趣。每个人想做某件事,一定是兴趣驱使,动力才更足。而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还未建立完全成熟的兴趣体系,就可能被家长催着报兴趣班,比如上文中的那位妈妈,给孩子报了跆拳道,而孩子喜欢的是街舞。为了让孩子能顺从自己,她把跆拳道和街舞捆绑在一起,假意同意孩子的诉求,结果却是“打了瓶子洒了油——两头不落一头”。

兴趣,是可以推动孩子求知的内在驱力,它能推动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比如孩子喜欢街舞,听到音乐就会自觉的跳起来;孩子喜欢写作,看到相关的书籍,就会有上前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年仅7岁的张淇隩小朋友,练习魔方不到1年,以0.683秒的成绩打破了魔方二阶单次中国记录。他每天练习三阶100遍,二阶50遍,他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对魔方很感兴趣,也就支持他去玩魔方。而很多家长,却只是停留在“大众兴趣”的认知上,别人家学啥咱学啥,并没有想过,如何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并加以培养。

在实验室长大成为科学家,她成长中的两个助推剂

霍普·洁伦是一位成功的美国女科学家,主要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她是目前获得地球科学领域,青年研究者奖章的四位科学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成长经历,也很好的说明了,家庭环境和兴趣这两个助推剂的作用。她写了一本书《实验室女孩》,通过对植物成长的描绘,反射出一个人的成长亦是如此。

作者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属于典型的北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其中的情感联系少,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说是“工作狂”。这种不同寻常的家庭关系,让她缺少跟别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建立紧密关系的意愿。这些在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她除了丈夫和比尔以外,并没有其他好朋友和好的工作伙伴,至少,在书中我感受不到。这些是作者的确欠缺的,和其从小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好在,她偶尔愤怒,偶尔悲伤,但不抱怨。一边跟植物浪漫的相处,一边吐槽自己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而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总能很快的把问题解决掉。

也正是这种家庭的“特殊性”,让她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作者的父亲是镇上唯一的科学家。她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摆弄计算尺,常年在父亲的实验室,操作各种实验工具,而一切也被父亲默许。对科学的天然喜欢,像一颗种子,在作者的心里被种下,等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进入大学后,作者刚开始选择的是文学专业,但很快就换回了科学领域,她内心的种子,要发芽、要长大。作者经历过长时间的窘迫,没有经费、实验失败,而且没有好的设备和工具……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发现“在酷寒的季节,保证体内的水分不结冰就不会死,这是树的生存诀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咬牙坚持,像寒冬的树木一样,最终会找到诀窍,并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一切,还是源于自己的兴趣,作者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引领她一步步往前走,陪她度过研究路上的漫长且艰难的时光,最后事业和生活,都开出了幸福的花儿,也硕果累累。

《实验室女孩》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书中的科研梦想,以及研究树木、花朵、种子和土壤,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是个不折不扣的“实验室女孩”。

这本书获得了巴拉克·奥巴马的肯定:“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还斩获获2016年《纽约时报》备受瞩目的100本书之一,同年登上了畅销书籍榜。我想,大家一定是从中,看到了“力量感”,不论是植物还是作者霍普·洁伦。

枕边育儿寄语:

“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这句话在书中被我标注了,非常喜欢作者这句话,我也深以为然。同为女性,我们可能在工作、生活中遭遇过,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区别对待,但只要你像植物一样,向着阳光生长,就会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有动力。而这些,和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兴趣,密不可分,成为教育路上孩子的“两大保护伞”。拥有这两个助推剂,你的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说不定会成为下一个科学家!

本文标签: 工业风街舞室效果图

上一篇:黄子韬西装杀在线营业,变身撩妹总攻,这也太上头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街舞资讯热门